周淼龍 2023-12-14 15:39:00
文/周淼龍
粵若稽古,平江縣歷史上有過幾個“曾用名”。
自秦以來,初與后來的湘陰連體共名,曰“羅”“羅國”或“羅子國”。據(jù)說這羅國是公元前690年被滅國,其遺民遷于長江北岸的南郡枝江,后又遷徙到湘水流域,流亡族群聚居而城。這些人到哪,哪里就成了“羅子國”。所以境內(nèi)蜿蜒奔流的?(音義同汨)水,流經(jīng)古羅城,便稱為羅水,合稱為汨羅江。
刀槍劍戟從來是中國歷史的雕刻家。到漢末,羅國被武力割據(jù),一分為二,東境叫漢昌縣(因為是漢置,所以姓了“漢”)。如果不算與湘陰共名的“羅”的話,這是平江縣的第一個曾用名。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魏武帝曹操敗于赤壁,蜀吳分荊州以湘水為界,南郡以南被東吳占領(lǐng),這包括了漢昌縣。因而這塊土地又改姓“吳”了,叫吳昌縣。這是曹魏甘露二年、東吳太平二年(公元257年)的事,平江縣因而有了第二個曾用名。
又經(jīng)過了幾百年拉拉扯扯你進(jìn)我退的刀兵烽火燒殺劫掠,疆域又有了很多變化。吳昌名廢,入了羅國,并入了湘陰。唐神龍二年(公元706年),又從湘陰那里析出一大塊,置昌江??h治下遷十五里,以界內(nèi)昌江為名,遂叫昌江縣。這是平江縣的第三個曾用名。
三改其名,總離不開一個“昌”字。
昌者,興盛也,繁榮貎,姣好貎?!稌吩唬骸鞍钅似洳??!薄秱鳌吩唬骸皣瞬?。”《詩》曰:“子之昌兮?!倍巫ⅰ墩f文》:“昌之本義訓(xùn)美言,引申之為凡光盛之稱?!?/span>
總之,一切美好的愿望,都寄寓于一個“昌”字。家族望“五世其昌”,政權(quán)望“既壽永昌”。
可惜,漢未昌,吳未昌。只有境內(nèi)那彎彎曲曲、千回百折的南北兩條水道,匯納巍巍幕阜、莽莽連云的萬千支流,隨山就石,走灘過峽,如練之舞,如歌之韻,時而急湍箭射,奔濤空谷,時而迂回婉約,從從容容,不經(jīng)意間流走了無數(shù)梧桐暮雨,碧潭秋月;不聲不響地低調(diào)送走秦晉春秋,楚漢興亡。其昌也歟,非昌也歟?
到五代后唐的同光三年(公元925年),昌江縣棄“昌”改“平”,稱為平江縣,直至如今。
為什么要在那個時候改名,并且放棄了有著700年以上歷史、承載了無數(shù)代人希望的“昌”字,而改為“平”字呢?
原來,莊宗李存勖公元923年滅梁即位,建立大唐(史稱后唐),改元同光。隨即,追封了他三代祖宗的帝號、廟號、陵號。
根據(jù)中國的避諱文化,民間不得在篇籍、姓氏、人名、郡縣名等所有使用文字的地方與享有尊號的人的名字同字了——哪怕你歷史悠久,哪怕你與生俱來。在這里,“先來后到”的秩序原則瞬間失效,原本為公共交流傳播而生的文字符號,就被皇家隨便拿去幾個成為權(quán)力獨享的私家珍品。
李存勖的祖父追尊為文景皇帝、廟號獻(xiàn)祖,本名叫李國昌。
恰好,昌江縣撞上了,必須避,必須改。
同光三年,湖廣武安軍節(jié)度使、楚王馬殷上奏:管內(nèi)州縣名有犯獻(xiàn)祖廟諱的三個,解決辦法是:“道州延昌縣復(fù)舊名延唐縣,郴州義昌縣改為義彰縣,岳州昌江縣改為平江縣。所司鑄換新印賜之?!?/span>
也不是只有湖南“諱”了。上一年二月,“吏部奏,十道圖內(nèi)州縣名共三十七處犯獻(xiàn)祖廟諱。敕改易之?!保ā秲愿敗さ弁醪俊し钕鹊谒摹肪砣唬?/span>
這是批處理程序,只需一鍵“確定”。
而“昌江”改“平江”,倒是“以昌、純諸水合流而無奔潰故名?!保ā逗V岳州府志》卷五)保留了原名指義。
《冊府元龜》這條材料是無可置疑的。
首先,所有事件要素齊全(準(zhǔn)確的時間、起事者和執(zhí)行者、事情處理方法),并有同批次和不同批次的案例作參證。
其次,距史事發(fā)生時間不遠(yuǎn)?!秲愿敗肪幊芍梁筇茣r相距不到90年。且他們依據(jù)的都是宮廷原始檔案纂輯。而中唐﹑五代史事部分﹐更是《冊府元龜》精華所在。
再次,權(quán)威。該書是欽定的朝廷重點“文化工程”,參與纂輯的楊億、王欽若等18人,均是當(dāng)時頂流學(xué)者,更兼朝廷重臣。
其實,記載平江縣改名一事的宋代文獻(xiàn)還有:
司馬光《資治通鑒》卷 266 。在后梁太祖開平元年(公元907年)冬十月“平江”下注:“唐神龍元年(不確,考證為‘三年’),分湘陰置昌江縣,屬岳州。五代改曰平江。蓋后唐既滅梁,楚人為之避廟諱‘昌’字也?!?/span>
徽宗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以宣德郎任岳州監(jiān)酒稅的范致明《岳陽風(fēng)土記》中有記載:“平江本漢羅縣,后分長沙為漢昌縣。孫權(quán)于縣立漢昌郡,以魯肅為太守,改為吳昌縣。隋平陳,省于湘陰縣。唐神龍三年。又改為吳昌,置城,以界內(nèi)昌江名之。嘗隸潭,今隸岳。后唐改平江?!?/span>
雖說詳略不同,但可說明不是孤證。
清代則有吳任臣《十國春秋》卷 67《楚武穆王世家》“同光元年”載:“是歲,避唐廟諱,改岳州昌江縣曰平江?!?/span>
陳鳣《續(xù)唐書》卷二十八《楚世家第七》:“天祐二十年,莊宗即皇帝位,遂滅梁,改元‘同光’。殷遣子希范修貢京師,上梁所授洪鄂行營都統(tǒng)印。莊宗問洞庭廣狹,希范對曰:‘車駕南巡,才堪飲馬爾?!f宗嘉之。是歲避唐廟諱,改岳州昌江縣曰平江?!?/span>
現(xiàn)存各種《平江縣志》也都有清楚記載:
謝仲坃秉筆的乾隆乙亥志云:“按史,后唐天祐四年梁主朱全忠以唐武安節(jié)度使馬殷為楚王,據(jù)潭州,盡有湖南之地。縣為殷改名。又按舊志:馬殷避拓跋氏諱,故改昌為平。未知何據(jù)?!保ň碇ぱ馗铮?/span>
陳增德秉筆的嘉慶丙子志則照錄謝志文字,卻刪除了“未知何據(jù)”四字。(卷之三·沿革)
李元度秉筆的同治甲戌志則做了考證辨訂:
五代后唐,改昌江縣為平江縣,屬岳州,隸湖廣武安軍節(jié)度使楚王馬殷時殷盡有湖南之地。舊志:殷避拓跋氏諱,故改昌為平。非也。避后唐李國昌諱耳。通鑒注:“五代改為平江,蓋后唐既滅梁,楚人為之避廟諱‘昌’字也?!钡闷淞x矣。(卷二“地理志二·沿革”)
此外,同德齋主人編《廣湖南考古略》卷十二“平江縣古城考”也作了清楚梳理。(《湖湘文庫》甲篇)
綜上可見,平江縣名的由來,是準(zhǔn)確無誤的。不存在扯不清楚的問題,也無所謂神秘感可言。
清咸豐五年,俞鳳翰來任平江知縣。他是浙江海寧人、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的解元,詩人、畫家。工山水,聽說得黃公望筆法,用筆蒼潤。平江青山綠水,靈氣所鐘,自宋以來,人文彬彬可觀。俞知縣一雙審美的眼睛看世界,他撰寫了一副對聯(lián)掛于縣衙。曰:“是邦田少山多,介鄂贛兩省上游,區(qū)爽挹君山,岳州本由天岳置;自古地以人傳,吊汨羅千載嗚咽,水魂依沙港,平江或因屈平名?”
顯然,作者是想以重新定義縣名內(nèi)涵的方式,提升平江區(qū)域優(yōu)勢和歷史人文地理的權(quán)重,表達(dá)對這塊土地的熱愛之情。
這副對聯(lián)據(jù)由平江已故鄉(xiāng)土文化研究者彭以達(dá)先生在他所藏的俞鳳翰手稿或抄本一種中錄出。筆者至今尚無緣見識原件。但此聯(lián)經(jīng)人文地理學(xué)者、散文作家潘剛強(qiáng)先生在參與一檔中央電視臺《地方志》節(jié)目錄制時加以引用,“平江或因屈平名”,成為縣名由來的一個美妙猜想,浪漫且文脈修遠(yuǎn),影響頗大。可理智告訴我:這是不真實的。
有趣的是,我始終沒查到、也沒聽說過,那條平平緩緩,漪瀾蕩蕩,千年流淌的昌水、昌江河有被改名的信息。這是皇權(quán)的百密一疏,還是民物的俗成難移,或是所謂的文化需求彈性?
不知道。也不必知道。那美麗浪漫的愿望,善良無瑕的訴求,會在時間的流逝中慢慢融化滲透于這塊蒼老的土地,這不也是一種滋潤嗎?說不定什么時候就會流溢出一些往事的片段,一縷哀愁的鄉(xiāng)思,一聲悠悠細(xì)細(xì)的歌吟,或者,一壺窖藏千年的老酒……
摘自《岳陽日報》
責(zé)編:羅嘉凌
一審:羅嘉凌
二審:蘇露鋒
三審:黃柏禹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