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歷史地名故事:大王山

陳先樞     2023-12-25 10:34:41

△大王山 喬育平攝

文/陳先樞

大王山位于長沙市岳麓區(qū)坪塘街道。大王山的標(biāo)準(zhǔn)地名叫伏龍山。伏龍山因遠望山體酷似一伏臥的巨龍,故名伏龍山。由于它王氣十足,舊時村民又叫它大王山。四周有像動物形狀的小山丘十余座,稱為伏龍山、白虎山、獅子峰、鳳形山、象王山等。舊有八景:盤龍松、集賢橋、象王嶺、談經(jīng)石、獅子峰、桂花井、金盆嶺、萬壽亭。2008年,開辟大王山生態(tài)公園。

無獨有偶,長沙河?xùn)|芙蓉區(qū)張公嶺之北有座大王嶺,嶺上有座大王廟。大王廟祭祀的是東晉大將軍、長沙郡公陶侃。廟內(nèi)所立廟碑,尊稱陶侃為“陶太尉大王尊神”,足見舊時長沙民間對陶大將軍的頂禮膜拜。

《晉書·陶侃傳》記載,西晉永嘉五年(311),陜西、四川十余萬人流徙到荊、湘就食,湘州刺史荀眺揚言殺盡流民,激起眾民憤怒。流民公推醴陵縣令、四川人杜弢為首領(lǐng),組成軍隊攻占長沙,活捉了荀眺,連下零陵、桂陽諸郡,隊伍壯大到十萬之眾?,樞巴跛抉R睿派王敦、陶侃討伐杜弢。永嘉七年(313)陶侃率周訪等部與義軍激戰(zhàn)于武昌,使荊州轉(zhuǎn)危為安。陶侃因之升為荊州刺史。次年,陶侃統(tǒng)軍入湘,直抵長沙,“屯兵于城西”,從坪塘伏龍山至溁灣鎮(zhèn)一帶駐扎,與義軍隔江對峙,所設(shè)關(guān)卡謂之“陶關(guān)”。陶侃在岳麓山下住過的房屋,相傳陶侃在其旁手植杉樹,謂之“杉庵”。

經(jīng)前后數(shù)十戰(zhàn),西晉建興二年(315),杜弢大敗,死于敗退途中,暴亂告平,長沙恢復(fù)平靜。長沙人民感謝陶將軍,稱他“大王”。陶軍駐扎過的伏龍山也叫成大王山了。

伏龍山舊以桐溪寺位于此而聞名于世。民國期間,桐溪寺屬“長沙八大叢林”之一。桐溪寺古稱興國寺,位于伏龍山下,為唐代振朗禪師創(chuàng)建。門聯(lián)云:“興國家風(fēng)古,伏龍祖道長?!逼浞ㄏ凳牵夯勰軅髑嘣兴?,思傳石頭希遷,遷傳興國振朗?!段鍩魰酚袀鳎勰軐俣U宗南宗青原系下二世,與樂山嚴(yán)惟、丹霞天然等人為同門。振朗死后建塔于寺左。該寺掩映于綠樹叢中,建筑宏偉,樓閣玲瓏,三道大門,寬敞明亮,為唐代名剎。不久,寺毀,至宋復(fù)建,名曰伏龍庵。至明末,寺又毀。清代,經(jīng)天巖應(yīng)適禪師募緣重建,改名桐溪寺,因山后桐林茂密,寺前流水潺潺,山清水秀,環(huán)境幽雅而得名。清末著名詩僧釋敬安(八指頭陀)曾作《二月朔日舟次桐溪精舍,夾岸桃花,迥非人境》一詩。詩曰:

達人貴懸解,

胡為自羈束。

辰興梵課余,

理棹湘江澳。

日華釀朝溫,

春波生綠微。

南陂煙忽開,

西麓翠可掬。

晴鳥喧芳洲,

夭桃媚幽谷。

靈境絕攀緣,

妄跡競馳逐。

息心此戾止,

何用升喬岳。

清同治十一年二月(1872年3月)一代名臣曾國藩在南京病逝。曾國藩逝世后,其生前好友郭嵩燾曾多次來伏龍山為曾國藩相墓地。郭嵩燾非??粗蟹埳竭@塊風(fēng)水寶地,他在日記中寫道:“就宿曾氏墓廬,在興國寺左側(cè)山下,其前即御碑亭也。興國寺以桐溪為名,入皆謂之桐溪寺。榜曰伏龍山,蓋又以山為名也。往為文正公相地,疑左側(cè)山過一田峽,非砂體。湯萼樓謂桐溪港水口緊密,其結(jié)作實由此山穿田,至塅中回身逆結(jié)。以天晚,未及往視,惟視其過峽處,見山勢橫開一嶂,益信其非砂體也。”

△1930年曾國藩曾孫女曾寶蓀(左一)等在曾國藩墓廬前合影 [美]安東尼攝

清同治十三年(1874),曾國藩墓自河?xùn)|金盆嶺遷葬于此,占地面積300平方米。墓冢為三合土拌碎石加糯米混合封堆,上鋪砌花崗石,呈半圓形,底徑5米,高2米。塋地砌花崗石羅圍,并立碑三通,漢白玉石碑心,主碑高3米,刻楷書碑文“皇清太傅大學(xué)士曾文正公一品侯夫人歐陽夫人之墓”。附碑均為龍紋浮雕。墓前有拜臺、祭坪。東西各立石闕一個,高約4米,分別刻“曾太傅墓東闕”“曾太傅墓西闕”。石梯通道沿桐溪寺圍墻而下,與墓廬相連,通道邊有石馬、石獅、石虎及翁仲各一對。原墓廬內(nèi)立石龜青石碑一通,距墓廬300米處有御碑亭。今墓廬及御碑亭不存。涂均《過曾國藩墓有題》聯(lián)云:

桐溪埋璧有砒瑕,蕩虜勤王,朝野難同一哭;

樞府沉星留典則,齊家治國,文章獨著千秋。 

2013年,曾國藩墓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摘自《長沙市歷史地名故事》,湖南地圖出版社

責(zé)編:羅嘉凌

一審:羅嘉凌

二審:蘇露鋒

三審:黃柏禹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