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 2024-02-21 10:31:16
華聲在線2月20日訊(記者 冉紫娟)土家族曬龍谷、桑植稻草龍習俗、石盤雞毛龍、桃源板龍燈、苗族舞龍、溆浦大端午傳統(tǒng)賽龍舟、臨武龍須草編、銅鼎燕尾龍舟制作技藝……在近期公布的湖南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與“龍”有關的非遺不在少數(shù)。甲辰龍年已經到來,這些“非遺龍”正“龘龘龘龘”闊步登場,為湖南人民送上誠摯祝福和美好期盼。
(土家族曬龍谷。 我正蘋 攝)
土家族曬龍谷
“曬龍谷”傳統(tǒng)習俗源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土家族的農事勞作活動,至今已延續(xù)2000多年。每到豐收季,農民先將田里的稻子割下,扎成小把,在田里擺成線,從高空俯瞰,宛若一條條蜿蜒的長龍。
熱情淳樸的土家人用這種方式承載豐收的喜悅,祈愿新的一年風調雨順。
(常寧石盤雞毛龍。 資料圖)
常寧石盤雞毛龍
石盤雞毛龍,起源于清乾隆年間,流傳于常寧市羅橋鎮(zhèn)石盤蕭家,至今已300余年。
雞毛龍用雞毛、竹子、稻稈和布匹等材料純手工制作而成,一條龍身鱗片不少于2000片,制作工序繁雜而獨特。
與其他地方舞法不同,雞毛龍的特色是與字燈相結合的表演形式。32盞字燈可組成6首詩、6首詞、9副對聯(lián),寓意十分深遠。隨著字燈的不斷變換,龍的形態(tài)也變化多端,美不勝收。
(桃源板龍燈。 資料圖)
桃源板龍燈
桃源板龍燈發(fā)源于元朝末年,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歷史。板龍的頭尾和牌燈是紙糊篾扎,且與龍身脫節(jié)。龍身由若干塊木板組成,短的數(shù)十節(jié),長的數(shù)百節(jié),串起古、土、野、美、稀的氣韻,構成氣勢雄偉、千姿百態(tài)的板龍燈。
板龍燈吸納了民俗、美術、繪畫、書法、音樂、舞蹈等手工技藝,傳承了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的有關內容與知識以獨特藝術形式反映了人民群眾的精神風貌。
(溆浦賽龍舟。 湖南日報記者雷文錄 攝)
溆浦大端午傳統(tǒng)賽龍舟
每年農歷五月十五,湖南溆浦縣都會迎來緊張刺激的龍舟賽。這里的龍舟船身超過20米,頭高尾翹船成梭子型,前面并無龍首,尾部高高翹起兩米多高呈燕尾狀,五十多人或坐或站或趴在龍舟的不同位置。
溆浦的龍舟沒有龍頭,以舞頭旗者為"活龍頭",比賽時還"跳艄""搶水""搶鴨",這些都是特有的文化標志,是屈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臨武龍須草編。 湖南日報記者郭立亮 攝)
臨武龍須草編
臨武龍須草編制作技藝,有著600多年的歷史,用該技藝編制的草席在清朝時曾被作為貢品。
龍須草編的生產工藝十分講究,有采草、配料、修剪、錘草等十幾道工序,編織的花紋有波狀及人字紋、棱字紋等式樣,編織一床龍須草席最少需要6000多根龍須草。
桑植稻草龍習俗
清雍正年間,稻草龍舞傳入桑植,從此便成為以桑植土家族為主的各族百姓喜愛的民俗舞蹈。
桑植稻草龍舞集土家族民間器樂、編織等多種民間藝術之大成,以激烈奔放的節(jié)奏、剛猛有力的動作、豐富多變造型,反映了土家崇武尚勇的民族天性,具有極高的藝術和歷史研究價值。
責編:喻亮
一審:喻亮
二審:瞿建波
三審:瞿德潘
來源:華聲在線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