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夕大火前的長沙茶館究竟什么樣呢

    2024-02-23 10:57:47

清末太平街宜春園

以下文章由陳先樞、楊里昂、彭國梁整理匯編

民國時期的長沙茶館:

大眾的娛樂場

文/滌予

住在長沙的人,通常會喊出“沙漠式的長沙”的口號,這不是過分的形容,因為沒有適當(dāng)?shù)膴蕵穲鏊?,即使有幾家電影院,幾家湘劇場,但太簡陋了;而且供不?yīng)求,因此大多數(shù)的人,是以茶館為娛樂場所的。

記得揚州有句俗話,形容當(dāng)?shù)厝说纳睿骸霸缟纤荻?,晚上水裹身”,茶館澡堂生意十分的好,長沙雖比不上揚州的富庶,但是“水泡肚”的風(fēng)氣,也和揚州一樣;不過揚州那種風(fēng)氣,已經(jīng)形成了一種奢靡的習(xí)氣,而在長沙,早上去茶館,大半也是為了使得解決早餐問題。因為在長沙居家的人家,是用煤火,為了省煤,大都在晚上封了灶,大清早要起身上辦公室,上工廠,上學(xué)校,在早上開灶太不方便,所以大家都借茶館,解決早餐,因為那里有現(xiàn)成的開水,茶點,直接方便,一般中下級的公職人員,工人,單身漢等形形色色的人,擠滿了每家茶館的早市。

在長沙,也有不少閑散慣了的人,他們上茶館已經(jīng)成為習(xí)慣。一起床,就要爬上茶館,一有空,更要上茶館,一坐就是幾個鐘頭,三三兩兩,圍坐一桌,古今中外,無所不談,有時也變新聞天地,比較客氣點的茶館,都設(shè)有內(nèi)室,因此一些年青男女,也利用此地,作交際場所,靜坐密談。

另外也有一種習(xí)氣,如果甲和乙出了糾紛,張和李出了糾葛,都要邀人進茶館,談情論理,排難解紛。做生意買賣的人成就了一宗交易,也進茶館,老朋友見了面,也進茶館。

徐松泉茶館

現(xiàn)在長沙的茶市生意,是相當(dāng)興隆,街巷都開設(shè)有茶館,大約有二百多家,最著名的像大華齋、雙品香,洞庭春,徐松泉等幾家,茶點相當(dāng)好,頗負一時盛名,每逢空閑時分,來此作消遣談天的人們,絡(luò)繹不絕,新近八角亭口可園商場,新成立的綠蘋書場,也是仿滬漢茶廳先例,備有游藝,而只賣茶票,日夜兩場,場場客滿,到此喝茶的人,都是“有閑”階級,用意是在欣賞,已不是講究在“茶”了。

因此,長沙的茶館竟有一個特點,它不但是飲食場所,也是娛樂場所。不論上中下三等人物,多喜坐茶館,擺龍門陣。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一般人感覺長沙缺少好的娛樂,只得坐茶館了。


民眾俱樂部:

民國時的露天茶園

文/宇 昂

民眾國術(shù)俱樂部的跑馬場現(xiàn)在是熱鬧的夜市,是有錢階級納涼消夏的好地方。

寬廣的空場上擺滿了鋪著白布的矮桌子和藤椅,從進口到出口,從中心到四極,都被桌子和椅子占領(lǐng)了,連燈影扶疏的柳枝下也沒有一點空地了。桌子倒擺得整齊,一列列地并排著,像曬在太陽下的白豆腐。每只桌子都占領(lǐng)著一個或兩個以上的各色各樣的人,躺在藤椅上,伸長著腳,搖呀搖的,望著烏藍的天,悠閑地喝著茶,剝著瓜子,有氣沒力的,慵倦的樣子,看來倒是怪舒適的,好像這世界一切都平靜,沒有一點意外的事情。淡淡的燈光照著,照著每一張悠閑的倦怠的面孔。收音機播放著令人沉醉的舞曲,一陣一陣地,蕩漾著每一顆輕松的心,這場面真有點“天下升平”的氣象啦!

延續(xù)至二十世紀(jì)九十年代的青少年宮(原民眾俱樂部)的露天茶園(羅斯旦攝)

為了領(lǐng)略這種“風(fēng)趣”,于是我們也踏進了茶館。

這時人越來越多,茶房們提著嗓子,來回地穿來穿去,安排好了這兒,那兒又進來一伙,這個口進,那個口進,可沒瞧見有幾個人出去。人多了,桌子多了,椅子也多了,空地卻更少了。人盡管多,總比不上來往在場子外圍的行人那么多,他們盡伸著脖子向里望呢。

“喂!茶房,找個地方?!薄皩Σ蛔?!嘻嘻,你老哥,沒得地方了,對不??!請你老哥自己找找?!辈璺刻嶂鵁崴畨?,滿臉堆著笑容,“對不住”老掛在嘴上。說后就匆匆地走了。我翹首一望,果然沒有一張空桌子,于是叫茶房臨時又加添了一張。躺在椅子上,我細細地打量著四周的人。我原是茶客之意不在茶,茶房很久不送東西來,我也不著急。我瞧著那些逸然自樂的人們,心里倒像喝了一杯冰淇淋似地涼快。我探視著每一張桌子,那上面差不多同樣的幾杯清茶和一兩碟瓜子,抽煙的,有一盒白金龍,喝冰的,或吃別的東西的很少很少。茶客原不是來吃東西,只是在這兒混時間,納涼消暑。懶懶地坐著,躺著;談著,喝著清茶,剝著瓜子。開水不斷地加上來,為的開水是不要錢的。

茶房送上清茶,一兩碟瓜子,假如我們愿意坐在這兒,真過癮,有茶喝,有瓜子剝,有香煙抽,還有醉人的音樂聽。一陣陣的晚風(fēng)拂過來,沁人心脾。在疲倦中,我們可以無憂無慮地打一會盹,茶房不會來找麻煩的。

銅鋪街露天茶館(今無)

空氣雖然平靜,雖然悠逸,雖然有點晚風(fēng)不時地吹拂,帶給人以輕快的心情;但因為人多,總不免有點污濁,有點令人感到窒息。

我站起來,用敏銳的眼光掃射著場里的每一處,我想計算一下這場子里有多少桌子、椅子,有多少沉醉在夏夜的晚風(fēng)中的人們。我想著天心閣、湘濱以及別的廣場上,不知還有多少躺在悠閑中的人們。我又想起街上、曠野上,橫著多少同胞的血肉模糊的尸體,那里是否也有如此安閑的逸然自樂的空氣呢!平津的同胞是否也和我們一樣有著輕快的悠逸的心情?

時間在悠閑中偷偷地溜了過去,我抬起頭望一望民眾俱樂部高處的大鐘,短針已指著十二點,我們到底沒有坐到散場的那一刻,最終起身走了。

民眾俱樂部高處的大鐘

“前線的空氣是緊張的,而后方卻是那么閑逸安靜!”在歸途上,我這么想著。

(原載1937年8月17日長沙《力報》)

摘自《老報刊中的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責(zé)編:羅嘉凌

一審:胡晴

二審:蘇露鋒

三審:黃柏禹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