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門生蔡元定,客死濂溪故里

奉榮梅     2024-02-23 16:20:54


蔡元定塑像

文/奉榮梅

道州,不僅是宋明理學(xué)開山鼻祖周敦頤的“零公里處”,不僅是清朝大書法家何紹基的“零公里處”,也是對濂溪先生膜拜的朱熹、蔡元定兩位南宋大儒,以及程顥、程頤、蘇軾、黃庭堅等“濂溪學(xué)派”理學(xué)家精神上的“零公里處”!

因為紫金山群峰的阻隔,自唐朝起,于地居中原的朝廷看來,地處卑濕蠻荒的長沙郡南端的道州,更是“蠻夷遐方”,于是不斷地向這個偏遠的小州貶謫官吏。文學(xué)家元結(jié),右諫議大夫陽城,文學(xué)家呂溫、薛伯高先后做過道州刺史,南宋宰相寇準也被貶為道州司馬、宰相丁謂由崖州遷徙道州。

在翻越紫金山的三小時盤山公路行程中,我常常懷想起八百年前一個寒冷的冬日,一個鮮為湘人提及的被貶謫道州的士人——朱熹的門生、南宋大儒蔡元定,在奔赴精神的“零公里處”道州的三千里凄風(fēng)苦雨之旅。

宋寧宗慶元二年(1196)秋,韓侂胄擅政,南宋理學(xué)集大成者朱熹被定為“偽學(xué)魁首”去職罷祠。朱熹的門生蔡元定以“佐熹為妖”的罪名,貶謫三千里外的道州監(jiān)管。

朱熹一生中數(shù)度訂正、注解、研究周敦頤的《通書》,心底最大的愿望就是親到“濂溪學(xué)派”精神上的“零公里處”周子故里拜謁,卻一直無緣。他邀集門生為蔡元定餞行,并拜托蔡元定,到道州之后一定記得到濂溪書院,代他添香祭拜。

朱熹酒醒后還修書一封,托人快馬送達蔡元定,再次叮囑說:“至舂陵(即道州),煩為問學(xué)中濂溪祠堂無恙否?”不過兩年后,蔡元定卻客死道州。

“慶元黨案”被列入“偽逆黨籍”的59人中,大多為宰執(zhí)待制、余官武臣,還有8個無官職的士人。蔡元定雖是一生不涉仕途的獨立學(xué)者,不干利祿,潛心著書立說,卻也被列入“黑名單”,是因為他是朱熹最親密的朋友兼門生,他就是以布衣身份被“編管道州”的士人。

蔡元定只比朱熹小五歲,1135年出生于福建省建陽市,字季通,號西山,謚文節(jié),贈少傅。朱熹生于福建尤溪,13歲遷居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鎮(zhèn),晚年又遷建陽考亭,在那里創(chuàng)建寒泉精舍,授徒講學(xué)、著書立說,形成南宋理學(xué)的三大流派之一的考亭學(xué)派。朱熹諸多弟子中,首先應(yīng)該提到的就是蔡元定、蔡沈父子。

蔡元定自幼隨父學(xué)習(xí)程頤程顥《語錄》、張載《正蒙》等,紹興二十九年(1159)二十四歲,前往崇安五夫向朱熹問易。朱熹考詢他的學(xué)識,大為驚奇,相見恨晚:“此吾老友也,不當(dāng)在弟子列?!睆拇酥觳潭藥熡严喾Q,相從四十年(《宋史?蔡元定傳》)。

乾道六年(1170),在外講學(xué)多年的朱熹在建陽設(shè)寒泉精舍,與蔡元定的西山精舍相近,使得兩人往來講論更是方便。此后的6年,在天湖之陽,花塢冷泉,竹弄月影,暮鼓晨鐘,青燈冷卷,寒泉精舍與西山精舍遙相呼應(yīng)。

在沒有手機、網(wǎng)絡(luò)的時代,朱、蔡兩位心性相投的師友,以精舍上的燈臺為訊息,“晚上懸燈相望,燈明則無事,燈暗則有疑難,約次日相聚研討、解難。兩人時常對榻講論諸經(jīng)奧義,每至夜分?!保ā吨袊鴷菏贰罚?/span>

清代刻本蔡元定書法

蔡元定之所以被韓侂胄黨羽監(jiān)察御史沈繼祖的彈劾奏論直接定罪為“追送別州編管”,不僅僅因為他是朱熹的弟子,而且還因朱熹構(gòu)筑理學(xué)體系、集理學(xué)之大成,著述等身,蔡元定是主要助手及參與者,“羽翼崇陽、領(lǐng)袖朱門”。

當(dāng)獲悉蔡元定即將被押解道州時,朱熹的內(nèi)心最為糾結(jié),一是受自己的牽連,年已花甲的故交要被流放三千里外的蠻荒之地,他的內(nèi)心痛楚無比;二是,相交相知近四十余載的知音,此去一別,便再無人能相對論道。

蔡元定對于流放至湘南道州,倒是坦然面對。他沒有與家人和同好告別,便被押解上路,朋友們勸他緩行,他答:“獲罪于天,天可逃乎”。朱熹乘舟前往辭別未遇,第二天帶領(lǐng)弟子百余人趕到凈安寺為蔡元定餞行。朱熹以連日所讀《參同契》相問,蔡元定仍然“應(yīng)答灑然”。他們第二天在寒泉同榻共宿,還“相與訂正《參同契》,終夕不寐”。

朱熹對卓然淡定的蔡元定慨嘆:“友朋相愛之情,季通不挫之志,可謂兩得矣。”蔡元定也泰然賦詩《謫舂陵別諸友詩》作別:

天道固溟漠,世路尤險巇。

吾生本自浮,與物多瑕疵。

此去知何事?生死不可期。

執(zhí)手笑相別,無為兒女悲。

輕醇壯行色,扶搖動征衣。

斷不負所學(xué),此心天所知。

在寒風(fēng)入骨的冬日,蔡元定攜子扙履步向道州,年過花甲的儒生,三千里之遙的僻遠之地,步行起碼要走一個多月。幸而,蔡元定有師友朱熹的精神支撐,他要代恩師親自走到濂溪故里,到濂溪祠、濂溪書院叩拜,為濂溪祠堂拂塵添香。幸而,三千里之遙的道州,有周敦頤那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在打坐,他要在濂溪的濯青漣而不妖的蓮花清香里,與理學(xué)的鼻祖做一番靈魂的對接。

“斷不負所學(xué),此心天所知”。一路上,朱熹臨行前的快信,在蔡元定的胸衣里溫暖著他,在他反復(fù)的翻看中,信箋破損,雖然信的內(nèi)容他已是爛熟于心。三千里的路,他與師友相知的朱熹在心里應(yīng)該有無數(shù)的關(guān)于格物就理的對答演繹,心契神會地講論《參同契》……

及至險巇的紫金山脈、單江嶺驛道上時,走過了正月,走過了江南濕冷的冬天,在驛鋪里過夜、在涼亭間歇腳的當(dāng)口,面對近在咫尺的道州,卻又被大山阻隔的遙遠,已是身染疾患的蔡元定難以支撐了。也許是最后一次摸出朱熹的手跡,尋求最后的力量,也許,他已捕捉到山那邊濂溪里的那一縷蓮花的馨香,飲一杯山民的免費茶水,拄杖上路,直至走得雙腳流血,終于到了他心中的圣地道州。

道州也曾稱舂陵。元朔五年(前124),漢武帝封長沙國王劉發(fā)(定王)之子劉買為舂陵侯,治所在今寧遠柏家坪鎮(zhèn),后筑舂陵古城。秦在今寧遠東北置舂陵,后廢。孫吳復(fù)置于今寧遠西,隋并入營道縣。這一帶地方唐宋等代為道州,故昔人有“舂陵古之道州也”之語。

雖然是“此去知何事?生死不可期”,蔡元定以“執(zhí)手笑相別,無為兒女悲”的心境,不負所學(xué),在道州繼續(xù)講學(xué)。蔡元定的隨行有其季子蔡沈與兩位門人邱崇和劉砥。抵達貶所后,父子學(xué)生相對,仍閉門讀書,以義理自悅,并在堂上掛一個“愆”字,以自訟明心志。道州遠近的讀書人久聞蔡元定的聲名,來求學(xué)者日眾,皆心服拜謁,趨席下聽講學(xué)。

參軍王堿有政才,恥笑學(xué)生,一日遇見蔡沈,向其問教,始知其學(xué)間淵愽,遂嘆相見之晚,次日一定要拜蔡元定為師,當(dāng)時有好心人勸告蔡元定說:“獲罪之人,當(dāng)閉門謝客,以免再生是非?!碑吷允谕綖槭姑牟淘ǎo畏懼:“彼以學(xué)來,何忍拒之,若有禍患,亦非閉門塞竇所能避也?!?/span>

他雖身有疾患,仍抱病授徒,常貽書訓(xùn)諸之曰“獨行不愧影,獨寢不愧衾”,又說:“步步守著仁義就智信,可傳子孫?!?/span>

蔡元定從未忘記師友朱熹的囑托,在濂溪故里悉心授徒講學(xué),并告慰祖師周子。朱熹是程頤程顥的四傳弟子,二程又曾在江西師從周敦頤。作為朱熹的弟子,蔡元定與老師在無數(shù)個晨昏中一道議定周敦頤的《太極圖說》《通書》要義,他起稿的《易學(xué)啟蒙》成了統(tǒng)一周敦頤的太極學(xué)與邵雍的先天學(xué)的標志。

朱熹、蔡元定編《易學(xué)啟蒙》

于是,謫居舂陵,蔡元定像完成畢生使命一般,為追隨理學(xué)四十余載,畫個完整的圓。在濂溪先生故里,除了講學(xué)論道,他還拜濂溪書院,謁豸山周敦頤濂溪故居,祭濂溪祠,登九嶷山叩舜帝陵,以心香一瓣,交融濂溪圣脈的田田清蓮。

在道州,蔡元定還撰就了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醫(yī)書《脈經(jīng)》,他在跋中寫道:“元定放逐舂陵,地近西廣,倏寒忽熱,日備四時。素疾多病,遂爾日增,因取《內(nèi)經(jīng)》、《難經(jīng)》、張仲景、王叔和及孫真人諸家脈書讀之。苦其亂雜無倫,因為之部分次第,則為一書,以便觀覽。”

蔡元定深究父書地理之學(xué),又從實踐中精細堪輿之實導(dǎo)向,曾為朱熹父子、妻、母及其自己的墓地都選得十分成功。在醫(yī)學(xué)方面,也對藥理、脈理、醫(yī)理、內(nèi)經(jīng)、難經(jīng)深有研究。道州山區(qū),夏日暑氣溽熱,冬春陰冷潮濕,他水土不服,常年抱病,便以親身體驗研究撰著《脈經(jīng)》。蔡元定在貶所中又完成了堪輿巨著《玉體真經(jīng)發(fā)揮》,共四大冊。

蔡元定的義理象數(shù)之絕學(xué)通過他的生徒在道州傳授,其子蔡沈也與道州結(jié)下姻緣,蔡氏后裔在道州瓜瓞綿綿。慶元三年,道州舉進士第一的李長庚先生,聽聞蔡元定之聲名,主動登門拜訪,兩人相見如故,相談甚歡,李進士便要結(jié)兒女親家,欲將女兒嫁給蔡沈。蔡沈因已娶妻生子,不肯再娶。蔡元定為李進士的誠意感動,于是命兒子應(yīng)允婚事,蔡沈便迎娶了李進士之女。

次年正月,蔡家新增人丁,蔡沈喜得一子,取名梃,蔡家貶所增添了一線生機。可惜,到二月初二,李氏因難產(chǎn)疾作而歿,時年二十四歲。半年之后,八月初六,蔡元定也病故了。蔡沈扶柩還建陽,欲攜子歸鄉(xiāng),因路途迢遙艱險,只能將八個月大的蔡梃托附外祖父李進士撫養(yǎng)。嗣后,蔡氏后裔便在道州及洞庭岳陽繁衍生息。

在道州,蔡元定有心解讀《易》《春秋》,以及學(xué)者久失其傳的《洪范之?dāng)?shù)》,但尚未來得及論著。身有疾患并待罪在身,蔡元定料想自己已無力著述,“生死不可期”,便定下三子各人承傳家學(xué):“淵宜紹吾易學(xué),沈宜演吾皇極數(shù),而春秋則屬沆?!?/span>

后來,三個兒子遵父命,用十年功夫,蔡淵著成《周易訓(xùn)解》,蔡沆著成《春秋五論》,蔡沈著成《洪范皇極》,又受朱熹委托著成《尚書集傳》,為元明清三代之“標準”教科書,三子所著之書都進入“四庫全書”,建陽蔡家被后世稱為“五經(jīng)三注第,四世九賢家?!?/span>

蔡元定被編管道州,仍與朱熹有書信往來。其一是寫給朱熹的《論佛老書》。最后一封信,寫于慶元四年,蔡元定在貶所病危,臨終時寫信給朱熹:“自到此地生徒雖眾,因循歲月而已,殊無日新之益。所沾之疾,初而泄瀉不止,既而熱氣上攻,少下右拇微弱,莫能遠步,最后中虛暴下,百方治之無效,勢必不久,惟以不見先生為恨。天下未必?zé)o人才,但師道不立為可憂矣……”

《別晦庵書》這封信成為蔡元定的絕筆,書畢即逝,是時慶元四年八月初九,六十四歲。在精神頓挫與窘病困境中郁悶離世前,蔡元定魂歸三千里外建陽的寒泉精舍與西山精舍,燈臺的明滅,相聚研討與解難,都在彌留之際回放,他遺恨不能再歸故里與晦庵先生對榻講論。

蔡元定的病逝,對朱熹來說如傷手足。他備牲酒到蔡元定墓前長哭,大書“嗚呼有宋蔡季通父之墓”的墓碣,并編寫兩人數(shù)十年往返講論的書札《翁季錄》,以此紀念四十年學(xué)術(shù)同趣、互為師友之手足情。朱蔡的惺惺相惜,八百余年流芳儒林。

責(zé)編:羅嘉凌

一審:胡晴

二審:蘇露鋒

三審:黃柏禹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