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仁滿 2024-03-06 15:29:05
屈原管理區(qū)古羅城博物館。 周洋 攝
文/彭仁滿
在頃襄王三年(公元前296),楚都發(fā)生了“懷王客死于秦”事件,百官(時稱百姓)震驚秦國不守道義的罪惡,秦楚關系破裂。當懷王靈棺送回郢都時,楚人如悲親人,上下一片指責子蘭之聲,屈原更是在朝堂上怒罵子蘭。子蘭指使上官在頃襄王面前讒言屈原,導致頃襄王“怒遷”屈原于沅湘岳陽。
此年仲春屈原帶著家人和隨從,長途漂泊,背城陵磯“夏浦”,“南渡”到磊石洞庭山、玉笥山(岳陽屈原管理區(qū)),家人則安置在磊石山西十一公里處的屈家潭(今屬沅江),開始了十八年岳陽的文化生涯,最后在此而自沉“首丘”磊石山下汨羅淵而殉國。
為什么屈原獨選岳陽“首丘”而居,將自己的最后歸宿落入此地呢?結合羅子國(今岳陽市東部)的歷史,不難得出以下結論。
先祖故居之熊湘
岳陽至長沙楚人實稱“熊湘”。戰(zhàn)國時岳陽和長沙是并于一體的。清人蔣驥云:“長沙為楚東南之會去野未遠,固與荒微絕異。且熊繹實封于此。原既放逐,不敢北越大江而歸先王故居則之所以有懷?!眲⑾颉毒艊@·恩古》云:“違野都之舊閭兮,回湘沅而遠遷?!鼻哆h游》也云:“春秋忽其不淹兮,奚久留此故居?”
熊湘即《史記》所云:“黃帝南至于江登熊、湘?!秉S帝曾經在此平定南方,實現(xiàn)華夏一統(tǒng)。熊、湘山是湘水之山,是黃帝結束江水后(磊石山北為江介)登上湘水之中的兩山?!堕L沙府志》記:“周鬻熊為文王師,武王既有天下,封鬻熊之子熊繹于湘,號熊湘,五傳熊渠,自號曰楚王。秦伐楚,初置長沙郡,置九縣。”又云:“《史記注》:熊湘在長沙益縣,歷考《郡縣志》無此山,云:以熊繹始封得名,不知熊繹封于周成王時何得。”
湘山是湘水之山,是毫無疑問的。漢書《地理志》明確在羅縣、連道(湘西)、益陽三縣的北面。而湘水最北端在磊石山湘口附近。湘陰縣成立之后(474年),三縣的湘水東西邊,均劃入了湘陰,說明湘山無論在何縣,474年后也到了湘陰,故而近兩千年中湖南熊、湘山無著地。
湘山的判斷依據是湘山二妃廟,湘山二妃祠?!妒酚洝吩魄厥蓟试诖恕棒飨嫔健保瑲v史文獻中最早有二妃廟的地方是《水經注》中唯一記載了的營田黃陵山上的黃陵二妃廟,在汨羅江南岸;小酈道元30歲的張纘《南征賦》最早將黃陵、赭山事件并一體而錄,是對《水經注》錄黃陵后無秦始皇赭湘山的文獻補充;韓愈《黃陵廟記》明確《史記》“赭山”事件在黃陵;可說唐代就已經定論湘山就是黃陵山;故而《一統(tǒng)志》云:“黃陵山一名湘山?!?/span>
磊石洞庭山歷為湘口之地,南北朝前無洞庭湖,只有洞庭山,《山海經》云:“湘水入洞庭下”,比《水經注》早100年的《拾遺記》將洞庭山名落沉江地,在江湘交界之地,屈原《哀郢》的“江介”之地、《漁父》的“江潭”之地,楚國戰(zhàn)備糧倉之“平樂之州”岳陽羅子國。因此不難知道黃帝抵南江后,則磊石洞庭山實為熊山,黃陵實為湘山。有鳳凰臺作證黃帝在此張樂洞庭之野。因此南宋林采《黃陵題詠》云:“地接熊湘尾,天開龍壽山(磊石山)?!庇纱苏f明屈原先祖熊繹“封熊湘,都丹陽”,湖南東北部長沙至岳陽是楚國最早的封地區(qū)域。
屈原的世襲封地
《哀郢》云:“鳥飛反故鄉(xiāng)兮,狐死必首丘?!薄堕夙灐吩疲骸笆苊贿w,生南國兮。”《離騷》云:“仆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兵P凰玉笥山上盤石馬跡,見證了屈原久居羅子國的歷史經歷。
東方朔《七諫·初放》云:“平生于國兮,長于原野?!痹凇镀咧G·自悲》中亦云:“狐死必首丘兮,夫人孰能不反其真情?”東方朔為武帝時人去屈原不過百余年?!栋й吩啤叭ス枢l(xiāng)而就遠兮”;《招魂》云“魂兮歸來,反故居些。”說明國之江陵是屈原出生地,舊為枝江郡地,原野即洞庭之野。公元前699年屈原先祖屈瑕伐羅,兵敗縊于荒谷。此年楚“復伐羅”,將羅、盧兩國遷至枝江,為楚國修筑新郢都。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又將羅、盧等遷到岳陽東部,羅水、盧水和古羅城是其歷史見證,公元前594年前后,又將所滅麋子國遷入岳陽。
楊世燦錄清人楊守敬云:“屈原‘九年不回’羅國(枝江)。屈瑕是其先祖,春秋攻而封枝江羅國,亦是屈原的世襲封地。古羅國遷徙湖南,屈原于前297年至前289年居封地汨羅,未回沮中郢都。”羅國再從枝江遷汨羅羅國,屈原世襲封地,當然也順理成章。
景廣?!肚狭⑹峡肌房偨Y了屈氏立氏的幾種觀點。一是楚武王之子屈瑕食采于屈說。東漢王逸《楚辭章句》等都承襲此說,并成為當今主流觀點。二是楚君熊渠之長子熊伯庸封于甲水說。熊毋康即《離騷》篇中的伯庸。趙逵夫先生進一步推測屈氏封邑,大約在古麋國地域。
后來羅國和麋國均遷入岳陽,屈氏世襲封地岳陽當為真實。
《屈氏立氏考》又記:“《包山楚簡》云:‘齊客陳豫賀王之歲(公元前321年),八月乙酉之日,王往于藍郢之游宮,焉命(令)大莫囂屈昜(陽)為命邦人內(納)其弱典、臧王之墨以內(納)其臣之弱典?!庇斜姸鄬<覔送茰y屈陽應為屈原的父親,熊伯庸是屈原的先祖。
屈原《惜誦》中說:“忽忘身之賤貧?!?屈陽在懷王初年任大莫敖之職,可能之前曾被削職到屈氏封地羅子國擔當軍事長官而到了洞庭之野。屈原少年有《橘頌》之作,從《柳毅傳書》“洞庭之陰”“湘水之濱”有大社橘進入磊石龍洞(龍窩)。“受命不遷,生南國兮”。王逸注:“謂江南也?!闭f明屈原小時候在岳陽羅子國一帶生活過,并在磊石山上寫下《橘頌》。
從羅子國戰(zhàn)國時的情況考察,此地民謠“羅人善造杉木舟”,說明此地有造船工廠;“楚子驛于羅汭”,調羅國水師伐吳,說明此地早就有水師存在;新出土的戰(zhàn)國晚期的青銅量器上有羅“連囂屈上”的銘文,專家考證屈上(尚)是羅地的軍事長官,負責武器制造,說明此地也是武器制造基地,有屈家軍存在;史載莊驕“青草湖邊筑營壘”,說明莊驕軍也在屈原身邊。種種跡象表明,岳陽羅子國不但是先祖熊繹的封地,更是屈氏的世襲封地。
屈原在“首丘”等待召回的消息
屈原《哀郢》東遷的目的地在“將運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一句表現(xiàn)明顯。此句是將來時,表明屈原“東遷”的終點目標是為了“上洞庭山”也就是南到洞庭山“大墳”,才從夏首進入夏水后,再從夏水的西向道進入石首與監(jiān)利之間的古華容區(qū)域,今天的復興洲河道,《水經注》注此“屈原西泛也”。調轉船頭進入長江東北方向的直江,故而言下江,下為北。是為了南上洞庭山而進入長江。
按史料對證,屈原公元前287年,在秦齊稱王的背景下,“哀楚國之多憂”而在磊石山上寫下《哀郢》。洞庭(山、大墳)、江介、平樂之洲的羅子國地(時為不涉邊境的中心地),地理方位上屈原寫在汨羅淵的作品均可自證。《涉江》的出發(fā)地是一早能“濟”兩條江的“江湘”交接之地磊石山。屈原汨羅淵《漁父》可自證(湘水、江潭、江魚)。從《哀郢》“鳥飛反故鄉(xiāng)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棄逐兮,何日夜而忘之。”和《涉江》“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濟乎江湘?!笨梢郧宄刂溃幼≡阢枇_淵一帶,期間十一年沒有到其他地方,均可證明屈原先行在此離郢都最近的湖南水道處等待頃襄王“平反、官復原職”。因為頃襄王給屈原劃定的行動范圍是“江夏之不可涉”,故而屈原只能在江湘交接地“江介”磊石山等待頃襄王召他回郢都的消息。
公元前287年,屈原到了七十歲?!抖Y記·禮曲》云:“七十曰老,而傳?!薄皞鳌苯裉斓耐司€、退休概念。說明屈原七十歲涉江就重華,公元前285年秋冬屈原經過溆浦抵達九嶷;《遠游》云“指炎神而直馳兮,吾將往乎南疑(九嶷)?!庇衷啤白H诮涠嬘?,騰告鸞鳥迎宓妃?!钡骄裴诤蠡氐胶怅枴㈤L沙,故而《離騷》云:“濟沅湘就重華?!惫?84年回來時在長沙停留了一段時間,所以有了《懷沙》。回到汨羅淵作《離騷》,公元前278年沉江殉國。
屈原在岳陽“首丘”完成了他偉大的一生,留給了岳陽“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文化傳統(tǒng)。
摘自《岳陽日報》
責編:羅嘉凌
一審:胡晴
二審:蘇露鋒
三審:黃柏禹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