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亞湘 2024-04-16 17:41:25
插畫/何朝霞
文/范亞湘
“茶祖在湖南,茶源始三湘;茶為國飲,湖南為先。”為了紀(jì)念發(fā)現(xiàn)茶的炎帝,每年谷雨節(jié)被定為“中華茶祖節(jié)”。長沙是重要的產(chǎn)茶地區(qū),茶文化的形成和茶飲的制作屢開先河。 唐宋之時,“岳麓茶”不但成為僧侶和文人墨客的上等飲品,還成為“國禮”送給遼、金。隨著茶葉產(chǎn)量增加和茶飲制作方式不斷改變,喝茶既是長沙人的當(dāng)下生活,也是長沙人的詩與遠(yuǎn)方。
壹
滿目茶山,綠葉如詩。和煦的陽光灑落在嫩黃的茶牙上,空氣中彌漫著自然的清香,青青翠翠的茶葉飽含著新生的希望與張力,亮麗、鮮活。
悠然品一口剛沏的新茶,香味兒在唇齒間緩緩流淌,仿佛釋放著靈魂的舒暢。那份淡雅的甘甜滋潤著身心,似在訴說著歲月的過往、生活的醇爽……當(dāng)我們在長沙的一座茶山品嘗新茶,熱切地談?wù)摬璧恼T惑時,可否想起遠(yuǎn)古時期的他,一清早就在荊棘叢生的山間攀爬,一個人苦苦尋覓,咀嚼“百草”。他是第一個品嘗茶之清香的人,至今,身上已落滿了五千多年的風(fēng)塵。
他就是神農(nóng)氏,即炎帝。
唐朝茶圣陸羽撰寫了世上第一部茶學(xué)專著《茶經(jīng)》,書中曰:“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nóng)氏?!痹谥袊酥寥祟愇幕l(fā)展史上,把一切與農(nóng)業(yè)、植物相關(guān)事物的起源都?xì)w于神農(nóng)氏?!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曰:“神農(nóng)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p>
“荼”即為茶的古字,最早出現(xiàn)“荼”字的是《詩經(jīng)》?!夺亠L(fēng)·鴟鸮》曰:“予手拮據(jù),予所捋荼?!薄囤L(fēng)·谷風(fēng)》是一位被丈夫拋棄之女人的悲情訴說,她與丈夫也曾有過苦樂與共的美滿生活。燕爾新婚時,感情甜蜜,女人說:“誰謂荼苦,其甘如薺?!闭l說生活如荼苦?它似薺菜一樣香甜??!只是,“宴爾新婚,以我御窮。有洸有潰,既詒我肄……”歡樂的新婚過后,丈夫把“我”拿來應(yīng)對貧窮,對“我”又打又罵,逼迫“我”當(dāng)牛做馬勞作……人生如茶,有甜有苦,原來,《詩經(jīng)》時代就有人悟出了茶之道啊。
《茶經(jīng)》曰:“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并。從草,當(dāng)作‘茶’,其字出《開元文字音義》?!彼纬毫宋獭囤鲋菹炔栌洝吩唬骸安柚?,其字為荼……惟自陸羽《茶經(jīng)》、盧仝《茶歌》、趙贊《茶禁》以后,則遂易荼為茶?!辈贿^,茶字并非始自《茶經(jīng)》,東漢末年張仲景做長沙郡太守時所著《傷寒雜病論》云:“茶治便膿血甚效?!睎|晉常璩撰寫的《華陽國志·巴志》亦云:“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著乎尚書……丹、漆、茶、蜜……皆納貢之?!敝芪渫趼暑I(lǐng)南方八國伐紂是在公元前1046年,這說明,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了茶的栽培和制作,只不過,那個時候茶葉是藥用還是飲用?是像炎帝一樣直接生吃還是像唐宋時那樣制成湯汁?史料有限,沒法斷定。
茶之古名較多,見諸史籍的就有槚、荼、橈、梗、蔎、茶、茗、荈,又有苦荼、葭萌、椒醬、荈詫等名稱。《史記·三皇本紀(jì)》云:“神農(nóng)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嘗百草,始有醫(yī)藥?!敝林艽枰阎鸩接伤幱棉D(zhuǎn)為飲料,戰(zhàn)國中期便有了“茗飲”一說。先秦時楚國人以“荼”封縣號,長沙郡治下的“荼陵縣”(茶陵)成為中國第一個以茶命名之縣。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痹捳f神農(nóng)氏晚年,為了解決先民的飲食問題遍嘗百草,跋山涉水,一路南下,來到了湘江之濱的長沙,并在長沙建立了城邦似的方國即“厲山國”?!端?jīng)注》云:“烈山氏秉火德而王天下,乃就于長沙正南離火之地,也稱炎帝,號烈山氏,即厲山氏,以長沙為厲山國?!薄逗庀婊拧芬嘣疲骸把椎哿疑绞希蚤L沙為厲山國,即位于長沙八十年?!?/p>
一日,炎帝嘗草中毒,神志恍惚,不經(jīng)意間采摘了幾片茶葉放進(jìn)嘴里嚙噬,頓時,齒頰留香,毒氣消弭,整個人神清氣爽。炎帝偶然發(fā)現(xiàn)了茶葉能夠清熱解毒,由此,茶葉的價值得以凸顯,人類開啟了飲茶的歷史,理所當(dāng)然,炎帝就是“茶祖”??上]過多久,炎帝誤食了斷腸草,“崩,葬長沙茶鄉(xiāng)之尾,是曰茶陵”。
《茶經(jīng)》曰:“茶陵者,所謂陵谷生茶茗焉?!奔味ㄋ哪辏?211年)析茶陵縣康樂、霞陽、常平三鄉(xiāng)置酃縣(1994年更名為炎陵縣)。此前,茶陵及炎陵均屬長沙管轄,不少史料干脆直接說炎帝“葬長沙”。炎帝陵在炎陵縣鹿原陂,因而,“茶祖在湖南,茶源始三湘;茶為國飲,湖南為先?!?/p>
2009年4月,全球茶人代表在炎陵縣共同簽署了《茶祖炎陵共識》,確立每年谷雨節(jié)為“中華茶祖節(jié)”,開展一系列品茗和紀(jì)念活動。
貳
醍醐灌頂,甘露灑心,上古時期,絕妙飲品唯有醍醐、甘露。屈原流放沅湘,其《九歌·東皇太一》里有“奠桂酒兮椒漿”,《九歌·東君》里有“援北斗兮酌桂漿”?!敖窛{”和“桂漿”都是當(dāng)時楚國的飲品,然而,“椒漿”和“桂漿”是否就是茶飲?尚難明確。
《荊州土地記》云:“武陵七縣通出茶,最好?!彪m然炎帝發(fā)現(xiàn)茶時具有濃濃的神話色彩,但長沙出土的文物卻有了實證。1972年,馬王堆漢墓出土了“木古月·笥”竹簡和木牘,經(jīng)考證,“木古月”(字形為上“枯”下“月”)乃《爾雅》里“槚,苦茶”之“槚”的異體字。“木古月·笥”意指“苦茶笥”。笥內(nèi)黑色顆粒狀實物經(jīng)顯微鏡切片,確認(rèn)為茶,這是至今發(fā)現(xiàn)的未被煮泡過的最早之茶葉。馬王堆墓中還出土了一幅《敬茶仕女圖》,畫的是漢代貴族烹煮飲茶的場景,這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茶畫,亦是茶藝的最初呈現(xiàn),充分說明了漢朝時茶已成為飲品,喝茶是漢朝人們生活中的雅致行為。
似乎茶一出道就讓人覺得有內(nèi)斂、淡泊、高貴、儒雅的氣質(zhì)。不過,相當(dāng)長一段時間,飲茶只是在貴族和僧侶以及文人雅士之間流行。唐時,岳麓山上的僧侶們利用其得天獨厚的地理優(yōu)勢,在寺廟周圍開荒墾地廣種茶樹。谷雨時節(jié),僧侶們紛紛出動采摘茶葉,所獲茶葉先是用來敬佛,之后才會自飲和款待賓客。
《神農(nóng)·食經(jīng)》云:“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薄恫枳V》說,茶能“益思”?!皭傊尽薄耙嫠肌?,莫不是靈感的激發(fā),僧侶和文人墨客們喝了“岳麓茶”,頓覺志向宛若浩瀚星海的璀璨星辰,思緒翩躚。唐初,詩人宋之問坐罪遭貶途經(jīng)長沙,在游歷岳麓山時特意到寺廟里茶憩。一口清茶入口,宋之問感慨萬千,作《高山引》曰:“攀云窈窕兮上躋懸峰,長路浩浩兮此去何從。水一曲兮腸一曲,山一重兮悲一重。松槚邈已遠(yuǎn),友于何日逢……”
輕抿一口“岳麓茶”,猶如春天的氣息洋溢周身,難怪,滿腹煩愁的宋之問過南嶺時,還在回味岳麓之茶香,吟曰:“但令歸有日,不敢恨長沙。”是的,“岳麓茶”滌蕩了心靈,宋之問在長沙不曾留下遺憾。
大歷二年(767年)冬,道州(道縣)刺史、詩人元結(jié)奉旨赴長沙會商疆防計兵之事?!拔页珠L瓢坐巴丘,酌飲四坐以散愁?!蔽娜藧劬?,元結(jié)亦然。可潭州(長沙)刺史張謂在接待元結(jié)時,偏偏以茶代酒。在張謂看來,似乎“岳麓茶”更能聊表友人之間的心意,特作《道林寺送莫侍御》曰:“何處堪留客,香林隔翠微……飲茶勝飲酒,聊以送將歸?!?/p>
“家長沙”的書法“狂草”僧人懷素不僅“性嗜酒,有‘醉僧’之名,乘酒性作書”,且尤愛茶飲。現(xiàn)藏于上海博物館的《苦筍帖》是懷素向人乞茶的茶帖手札,雖然只有“苦筍及茗異常佳,乃可徑來,懷素上”寥寥14個字,卻是今存最早的與茶有關(guān)的佛門法帖?!翱喙S”是竹筍,“茗”卻是一種芽茶,采于谷雨之后??喙S與茗,都是苦中略帶平淡清甜之滋味。蘇軾有詩云:“茶筍盡禪味,松杉真法音?!辈坏貌徽f,《苦筍帖》清逸飄然,連綿不絕的筆墨之中頗有一番茶禪之味。
宋代畫家劉松年專門畫有一幅《攆茶圖》,圖中,懷素在兩位友人的注視下正在潑墨揮毫,一仆從在專注地轉(zhuǎn)動石磨磨茶,另一仆從正從茶壺里向外倒茶。畫面上還出現(xiàn)了碾磨、貯水甕、茶爐、茶壺、茶盞、盞托以及茶筅等多種器具?!恫杞?jīng)》所列茶器有24種,可想而知,光是制茶的這套復(fù)雜行頭,進(jìn)入尋常百姓之家,談何容易?
為何懷素喝個茶如此講究?這可是陸羽發(fā)明的煎茶法,其茶主要用餅茶,經(jīng)炙烤、冷卻后碾成粉末,初沸調(diào)鹽,二沸投末并加以環(huán)攪,三沸則止。建中元年(780年),陸羽應(yīng)詩人、湖南觀察使李皋幕賓戴叔倫之邀首次來到長沙,巧遇到了同為戴叔倫好友的懷素,兩人迅速成為摯友。7年后,欣賞陸羽的裴胄出任潭州刺史兼湖南觀察使,邀陸羽到長沙考察茶葉,再次與懷素相聚。陸羽敬仰懷素,不但寫有《僧懷素傳》,還給懷素傳授了煎茶之藝。
叁
都說世間有兩暖:“一暖雪夜圍火爐,二暖雨夜茶一壺?!毖┗?,冰寒徹骨,圍著火爐要多溫暖就有多溫暖;雨滴輕輕地敲打著屋檐,如同琴弦彈奏著夜的寂寥,這樣的時刻,邀幾個好友烹一壺茶,細(xì)品慢飲,該是多么愜意??!
佛家追求禪茶一味,“禪”是心悟,“茶”是物質(zhì)的靈芽,心與茶、心與心之相通就是“一味”。禪茶文化的精髓為“正、清、和、雅”,喝茶和修禪似一個味道。別說,唐宋時岳麓山寺廟里的那些僧侶們還真把生活過成了禪茶一味,他們以茶作喻,向茶悟道。晨鐘暮鼓,遠(yuǎn)離塵世,寺廟生活清苦,但僧侶們通過寄情于茶,就能感受到來自內(nèi)心的寧靜和恬淡。
唐朝詩壇群星璀璨,許多詩人都在長沙留下了美妙詩句,然而,耀眼的長沙籍詩星唯有齊己一顆。齊己出生在今寧鄉(xiāng)市溈山鄉(xiāng),自幼出家,曾入住溈山同慶寺和岳麓山道林寺。齊己能琴工書,賦詩好苦吟,長于吟物,其詩語言簡淡,融情于景,宛如茶一樣含蓄、清潤,被譽(yù)為“詩僧”。
“煮茶嘗摘興何極,直至殘陽未欲回?!薄芭氩柰有菹鄦?,報道門前是衲僧?!饼R己嗜茶成癖,作了不少茶詩。谷雨前后,岳麓山上新茶面世,齊己必有吟詠,傾情描繪茶園景色,傳授采摘、煎茶之法,《聞道林諸友嘗茶因有寄》曰:“槍旗冉冉綠叢園,谷雨初晴叫杜鵑。摘帶岳華蒸曉露,碾和松粉煮春泉。高人夢惜藏巖里,白硾封題寄火前。應(yīng)念苦吟耽睡起,不堪無過夕陽天?!币煌搿霸缆床琛保R己品出了清新自然、寧靜高遠(yuǎn)的“禪味”。
唐時,東湖是長沙的一大景點,每有達(dá)官顯貴和詩人來長沙,都會到東湖一游。齊己《懷東湖寺》曰:“鐵柱東湖岸,寺高人亦閑。往年曾每日,來此看西山。竹徑青苔合,茶軒白鳥還。而今在天末,欲去已衰顏?!蹦菚r的寺廟里設(shè)有“茶軒”供人前來飲茶,茶已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了不可或缺的飲品?!斗馐下勔娪洝わ嫴琛份d,僧侶“學(xué)禪務(wù)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zhuǎn)相仿效,遂成風(fēng)俗”。又載,南人“到處煮飲,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以致“風(fēng)俗貴茶”。陸羽的煎茶法在長沙得到了推廣,飲茶之風(fēng)從寺廟傳出,潭州街頭“茶攤”林立,開了大眾飲茶之“先河”。
大中元年(847年),裴休出任荊南觀察使,在潭州建議立《稅茶十二法》,實行“官茶”。湖南茶葉產(chǎn)區(qū)面積因此擴(kuò)大,僅官茶就產(chǎn)25萬斤,且擁有了陽團(tuán)茶等知名品牌。五代十國時,馬楚在茶馬交易上獲得“歲百萬計”的豐厚利潤,茶葉貿(mào)易成為馬楚經(jīng)濟(jì)的重要支柱。《舊五代史·馬殷傳》記載,馬楚采用“民間采茶,并抑而買之”的方式進(jìn)行“茶馬互市”,專門招募商人為王國賣茶獲利,以茶換馬。
到了宋朝,長沙的經(jīng)濟(jì)作物首推茶葉?!端问贰な池浿尽酚涊d,茶出潭、岳、辰、澧州,有仙芝玉津、先春、綠芽三類二十六等。其中潭州是湖南地區(qū)產(chǎn)茶最多的州,每年谷雨一過,浙、閩、粵一帶商人涌入潭州,“聚在山間,搬販私茶”。乾德二年(964年),實行茶葉專賣,是年,僅潭州產(chǎn)茶葉就有100多萬斤。《宋會要輯稿·食貨》載有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湖南各州縣產(chǎn)茶之?dāng)?shù),總數(shù)為176萬多斤,而潭州所屬各縣為103萬斤,約占總數(shù)的60%。
這個時候,“岳麓茶”的名聲越來越響,不但嗜茶者人人向往,還成為朝廷送與遼、金的禮品。在慶賀契丹皇帝生辰禮物中,就有“金酒食茶器三十七件”“乳茶十斤,岳麓茶五斤”等“國禮”。契丹使節(jié)到宋,各個州縣也贈送茶為禮。后來,金國的女真人形成了茶禮的習(xí)俗,在貴族婚禮中,選擇上好的“岳麓茶”,女方父母接受男方的大參禮拜,被稱為“下茶禮”。
魏野是北宋極具才華的詩人,當(dāng)年,遼國契丹皇帝派使者到北宋,向宋真宗索取《魏野詩集》的下半部,宋真宗猛然感到魏野為其增添了光彩,多次請他出仕,卻被魏野以“麋鹿之性,頓纓則狂,豈可瞻對殿墀”的理由給斷然拒絕了?;蛟S正是率性散淡慣了,魏野才得以云游山野,遍嘗各地名茶。那一年,魏野來到潭州,正值春暖花開,長沙人紛紛到岳麓山踏青、賞花,城里城外皆是繁華熱鬧的景象。但閑散如茶的魏野這次卻反其道而行之,專門跑到城里的寺院訪問高僧,飲到了向往已久的“岳麓茶”:“城里爭看城外花,獨來城里訪僧家。辛勤旋覓新鉆火,為我親烹岳麓茶?!痹姴韬弦?,意味雋永。
說到“岳麓茶”,不得不提到岳麓書院的山長張栻,他不僅愛喝酒,還愛品茶,特別喜歡用岳麓山白鶴泉的水來煮“岳麓茶”,其詩《臘月二十二日,渡湘登道鄉(xiāng)臺,夜歸得五絕》其四曰:“人來人去空千古,花開花落任四時。白鶴泉頭茶味永,山僧元自不曾知。”張栻覺得,用白鶴泉水煎煮出的茶,味道更為濃烈彌長,暗自慶幸僧人們還沒有發(fā)現(xiàn)這個訣竅。
白鶴泉水有“麓山第一芳潤”之稱,清澈透明,甘洌異常。張栻愛品的“岳麓茶”采摘于清明谷雨期間,取一芽二葉,經(jīng)攤青、殺青、二揉三烘和整形理條等工序后方才制成。其外形卷曲多毫,深綠油潤,栗香綿長持久,味醇甘爽,葉底肥壯勻嫩,湯色黃綠清亮。張栻《和石通判酌白鶴泉》曰:“談天終日口瀾翻,來乞清甘醒舌根。”用白鶴泉水煎出的“岳麓茶”,如果似牛飲水般豪飲是品不出茶之妙趣的,故而張栻用了一個“酌”字,飲茶如酒,淺淺小酌,才會產(chǎn)生“清甘醒舌根”的妙不可言。
肆
生香熏袖,活火分茶。
宋徽宗趙佶雖然不是個好皇帝,卻是個出色的藝術(shù)玩家,不但創(chuàng)制了書法瘦金體,還特講飲茶之道,所作《大觀茶論》,道盡了品茶的個中意蘊(yùn)。
有了帝王的推崇,宋朝的茶文化如春雨過后的茶葉,噌噌生長?!伴T連城市,車馬駢闐”,隨著潭州“江南商埠”之地位的確立,長沙喝茶的人多了,喝茶的興趣也濃了,潭州街頭的“茶攤”換成茶館,各種名頭的茶肆、茶坊、茶房、茗坊等茶客盈門,通宵達(dá)旦。王安石《議茶法》云:“茶之為民用,等于米鹽,不可一日以無。”這個時候,飲茶已成人們不可或缺的日常。
飲茶自然離不開茶具,現(xiàn)藏于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的青釉褐彩題“嶽麓寺茶埦”瓷碗,是長沙窯燒制的最早專用茶具。此碗高4.8厘米,口徑13.5厘米,碗底書有“張惜永充供養(yǎng)”6字。施主“張惜”定制茶碗,供奉給麓山寺里的僧人專門飲茶而用。
魏野《岳麓茶》中用到了金屬旁的“鉆”字,其時,潭州城內(nèi)的茶具早已鳥槍換炮,從傳統(tǒng)的竹筒、土甕、陶壺、石碾等變成了極其精致的金屬器具。到了南宋,茶具愈加奢華,清朝嘉慶《長沙縣志》卷二十八《拾遺》記載,“長沙茶具有砧、椎、鈴、碾、匙、瓶等目,精妙甲天下。一具用白金三百兩或五百兩,又以大鏤銀盒貯之”。用“三百兩或五百兩”白金制造的茶具喝茶,許多人想都不敢想,更不會知道茶里含的“金”味。
周密《癸辛雜識前集》云:“趙南仲丞相帥潭日,嘗以黃金千兩為之以進(jìn)上方,穆陵(宋理宗)大喜,蓋內(nèi)院之工所不能為也。”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撫史趙南仲將長沙生產(chǎn)的茶具敬獻(xiàn)朝廷,宋理宗見了愛不釋手,感嘆朝廷延請的工匠“不能為也”。
是的,長沙一直在引領(lǐng)茶之時尚。
為何要有這么多茶具?因為宋朝還是沿用了陸羽的煎茶法,這種方法也叫烹茶法,茶飲制作個中繁雜。但這并不妨礙宋朝人的文藝風(fēng)范,文人雅士們玩出了喝茶的新方法,即“點茶”。蘇軾《試院煎茶》曰:“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fēng)鳴。蒙茸出磨細(xì)珠落,眩轉(zhuǎn)繞甌飛雪輕……”詩里寫的,正是宋代風(fēng)行的“點茶”,煮水時氣泡的變化、水聲的嗡鳴,以及茶末在盞中的浮沉……煎水“點茶”,風(fēng)雅有味,意趣曼妙。
楊萬里有詩云:“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鼻暌院?,“點茶”在長沙獲得了傳承,央視曾對長沙“潭州市集”的“點茶”做過專門報道。煎茶的技巧主要集中在對火候的掌控上,而“點茶”不僅要善于磨茶、擇水、候湯,還需有高超的擊拂手法。“點茶”師在茶面的泡沫上繪畫、寫字,其茶藝又被人們稱之為“茶百戲”“水丹青”。
一直以來,茶被賦予了靈魂,成了雅的象征。錢起《與趙莒茶宴》曰:“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憋嫴璨粌H能夠洗盡“塵心”,還推動了“生活美學(xué)”之精進(jìn)。試想,靜坐在湘江邊一家茶坊內(nèi),邊品著茶,邊欣賞盈盈春水,在氤氳的茶煙和飄蕩的水霧中吟詠春光,該是何等的恰意、舒雅!僧侶、詩人惠洪在潭州茶禪之旅中曾多次享受在湘江邊茶坊品茶的美好時光,吟曰:“不嫌滯留湘水涯,時作新詩夸露芽?!?/p>
宋朝文人大多愛茶,以茶會友,借茶言志。不僅玩出了“點茶”,還玩出了“斗茶”,并將“斗茶”作為消磨時光、娛樂身心的活動頻頻進(jìn)行,也因此,每一年新茶上市時都要開展“斗茶”活動,通過“斗茶”一決高下,從而體驗茶所帶來的奇異樂趣。當(dāng)然,在“斗茶”中如果能夠用上“岳麓茶”,那就有了面子,格外雅憺、脫俗。
到了元朝,長沙種茶面積進(jìn)一步擴(kuò)大,名茶也多了起來。隨著造船業(yè)的發(fā)展,長沙與全國各地的商貿(mào)聯(lián)系日益緊密,揚(yáng)州運(yùn)送茶葉的商船溯江而上“遠(yuǎn)及長沙”,詩人高啟《采茶詞》曰:“竹爐新焙未得嘗,籠盛販與湖南商。山家不解種禾黍,衣食年年在春雨?!瘪R端臨《文獻(xiàn)通考》載,元代名茶有40多種,其中潭州就有“岳麓、獨行、靈草、綠芽、片金、金茗”等種類。只可惜,現(xiàn)今這些名茶品牌均已消失,但就因為擁有“綠芽”(綠茶)而使得長沙人的制作茶湯方式率先在全國進(jìn)行了根本性的變革,即“沖泡法”。
沖泡法就是現(xiàn)代人使用的大眾茶湯制作方法,據(jù)考證,沖泡法直到明朝才在全國流行,長沙領(lǐng)先整整一個朝代。沖泡法主要針對采用最復(fù)雜方式制作出來的綠茶,當(dāng)長沙人使用茶碗或者竹筒沖泡“綠芽”時,其他地方的人們還在用碾子碾碎團(tuán)茶,將茶末放在茶壺里煎煮?!端疂G傳》里那群漢子口渴了,只會說“主家,篩一碗酒來”或者“店家,篩一碗茶來”,那個時候還是溫酒、煎茶。而到了《紅樓夢》,就有了“紫鵑,把你們的好茶沏碗我喝”,沏即用沸水沖、泡,沏茶既簡便省事,又不改變茶味。
伍
元朝中期,長沙茶葉交易愈來愈廣泛,并開始生產(chǎn)大量“邊茶”。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元政府在湖南設(shè)岳州、常德、潭州榷茶提舉司,施征收茶稅之職。征稅茶分為末茶和草茶兩大類,稅額不同。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茶葉列為貢品,規(guī)定長沙府安化縣每年貢茶22斤,寧鄉(xiāng)縣20斤,益陽縣20斤。李時珍《本草綱目》載:“楚之茶,則有湖南之白露,長沙之鐵色。”所謂“長沙之鐵色”即指長沙府轄地安化縣所產(chǎn)蒸壓制的黑色毛茶,為當(dāng)時遠(yuǎn)銷西北地區(qū)的大宗商品。到了明朝后期,長沙已與廣州、九江、杭州并列為全國四大茶市,販茶成為長沙最為活躍的商業(yè)活動。
1942年出版的《湖南之茶》記載:清朝道光年間以后,每到產(chǎn)茶季節(jié),茶農(nóng)通?!昂艏徑信嫌撞烧?,按量計酬。其時長沙是重要的茶葉轉(zhuǎn)口城市,由于國際市場紅茶的需求量劇增,安化等地茶農(nóng)紛紛改制紅茶,瀏陽麻農(nóng)也毀麻改茶。當(dāng)時經(jīng)廣州出口的紅茶,有50%以上是由長沙提供。咸豐七年(1857年)長沙紅茶品種中以瀏陽的“湖紅”為上品,產(chǎn)量居全省前茅,國際市場需求旺盛。長沙縣金井、高橋的紅茶也頗有名氣,興盛時期僅高橋就有茶號(莊)48家。
清末,茶葉仍為湖南的主要特產(chǎn),除濱湖等少數(shù)縣外,大都產(chǎn)茶,其時全省75個縣,有64個縣產(chǎn)茶,年產(chǎn)茶百萬擔(dān)。長沙不僅是中南最大的茶葉集散市場,也是全國著名的茶葉、茶具市場。海關(guān)統(tǒng)計,1909年至1934年從長沙口岸出口的茶葉21.6萬擔(dān),輸出之額為全國之冠。
因茶葉的豐收和沖泡法的普及,長沙茶館迅疾增多,甚至一條小街上就有好幾家茶館。清朝,長沙最有名的茶館有云陽樓、宜春園與同春園、天然臺、德園、徐松泉等。云陽樓茶館因可眺望岳麓山“云陽”美景而得名,門前有何紹基名聯(lián):“花箋茗碗香千載;云影波光活一樓?!焙谓B基似好給長沙茶館題聯(lián),火宮殿茶館也題有聯(lián)云:“象以虛成,具幾多世態(tài)人情,好向虛中求實;味于苦出,看千古忠臣孝子,都從苦里回甘?!?/p>
清代長沙戲曲繁榮,茶館與戲園同為民眾常去的地方,人稱“戲曲是茶汁澆灌起來的一門藝術(shù)”。宜春園茶館廳內(nèi)造三面舞臺,臺前置茶桌方凳,賣茶而不售戲票。這種邊喝茶邊看戲的娛樂方式,清末稱之為“視聽之娛”。王闿運(yùn)題宜春園舞臺聯(lián)云:“東館接朱陵,好與長沙回舞袖;南山籠紫蓋,共聽仙樂奏云傲?!币舜簣@茶館內(nèi)不但唱湘劇,還有說書和評彈藝人演出。臺上,藝人演得眉飛色舞,臺下,茶客聽得如醉如癡。
“老長沙”中流傳一句話:“長沙茶館數(shù)不清,不如彭爹喊兩聲?!薄芭淼本褪情L沙彈詞大師彭延坤,那時,他常會懷抱月琴到長沙茶館唱上一曲,那蒼勁的聲音有一股穿透時空之力,悠長的曲調(diào)贏得茶客連連叫好。如今,雖然長沙那些老茶館大多不存,但不少“老長沙”的早晨依舊泡在一杯釅茶里?!袄祥L沙”一碗粉面,一杯茶水,三兩個茶客悠閑談天,他們之間沒有過多的寒暄,只是靜靜地品茶,享受歲月的美好。
“一去二三里,茶園四五家,樓臺六七座,八九十品茶?!睆摹袄祥L沙”傳唱的歌謠,仿佛還能看到舊時茶館的興盛,1906年,長沙注冊登記的茶館茶攤擔(dān)達(dá)200余家。這些茶館或雅或俗,或靜或動,或葷或素,各有千秋,在“茶文化”再興的今天,仿佛成了長沙人靜靜回味的一盞佳茗,悠遠(yuǎn),醇香。
茶之道,即生活之道;茶之美,即生活之美!“柴米油鹽醬醋茶”,茶是長沙人的當(dāng)下生活;“琴棋書畫詩酒茶”,茶是長沙人的詩與遠(yuǎn)方。而今,喝茶已變成長沙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和社交媒介,一半煙火,一半清歡,喝茶構(gòu)成了生活的豐富色彩。惟愿每個長沙人的生活皆如一杯香茗,芬芳馥郁,清新爽雅。
摘自《長沙晚報》
責(zé)編:羅嘉凌
一審:胡晴
二審:蘇露鋒
三審:黃柏禹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