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杜甫游洞庭|沅江:碧草違春意,沅湘萬里秋

潘剛強(qiáng)     2024-04-22 10:54:17

文/潘剛強(qiáng)

陽春三月,大地清明,桃紅李白,鶯飛草長。清早起程,背著行囊趕往洞庭汽車站,沅江客班準(zhǔn)時發(fā)車。飛越洞庭湖大橋,不走高速公路,依然走省道,經(jīng)君山、華容,過南華大橋進(jìn)入南縣。招手即停真好,??拷戏贾蕖@樣停停走走,全程一百六十三公里,三個小時抵達(dá)沅江市百合街。這種陸地輕行,我感覺有味,它比杜甫駕乘一葉孤舟更為便捷。

我一直在琢磨,湖南三湘四水,沅江是洞庭湖僅次于湘江的第二大支流,“沅湘”為何會像“瀟湘”一樣,成為湖南的代稱呢?杜甫《秋日寄題鄭監(jiān)湖上亭三首》,其一開篇即從沅湘作賦:

碧草違春意,沅湘萬里秋。

池要山簡馬,月凈庾公樓。

磨滅余篇翰,平生一釣舟。

高唐寒浪減,仿佛識昭丘。

《尚書·禹貢》載:“江漢朝宗于海,九江孔殷?!眻蛩从頃r期的大洪水,致使長江水量大增,于是在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長江干流與支流匯合處的盆地內(nèi),具備了積水成湖的條件,因此形成云夢澤、洞庭湖和彭蠡澤。洞庭之名,就其文獻(xiàn)記載,最早見于戰(zhàn)國時期?!稇?zhàn)國策·魏策·魏武侯與諸大夫浮于西河》:“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span>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沅水成為湘楚文化的重要發(fā)源地之一。“將運(yùn)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保ā毒耪隆ぐй罚┣┬杏陂L江與洞庭之間,追尋堯舜湘妃,沅有芷兮澧有蘭,他最早為“沅湘”“洞庭”描繪了詩情畫意:“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保ā毒鸥琛は娣蛉恕罚傲钽湎尜鉄o波,使江水兮安流。望夫君兮未來,吹參差兮誰思?駕飛龍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九歌·湘君》)“臨沅湘之玄淵兮,遂自忍而沉流?!保ā毒耪隆は铡罚┣罱K驚天一躍,不惜以身殉國自沉湘流,化作汨羅江神。

“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唐·戴叔倫《過三閭廟》)唐宋時期“八百里洞庭”,與南邊的青草湖相連,“重湖”別稱越加詩意化。又洞庭湖七八百里,南連青草,西亙赤沙,謂之“三湖”?!妒酚洝と跏兰摇匪^“大江之南,五湖之間。”賈至《初至巴陵與李十二、張九齡同泛洞庭湖》:“江畔楓葉初帶霜,渚邊菊花亦已黃。輕舟落日興不盡,三湘五湖意何長?”“三湘五湖”,意指沅湘、洞庭。杜甫在《歸雁》詩中說:

聞道今春雁,南歸自廣州。

見花辭漲海,避雪到羅浮。

是物關(guān)兵氣,何時免客愁。

年年霜露隔,不過五湖秋。

南岳衡山有座回雁峰,雁至而止,遇春而回?!澳昴晁陡?,不過五湖秋。”自西晉以后,因長江(荊江)主泓道南徙和荊江分流的形成,洞庭盆地內(nèi)的來水大增,形成后來的南水、北水兩大部分。南水以湘江、資水、沅江和澧水四水為主,另有直接入湖的汨羅江、新墻河等較小河流。北水是指來自長江荊江段南岸的松滋、太平、藕池和調(diào)弦四口分流入湖,出湖僅由城陵磯泄入長江。

沅水發(fā)源于貴州都勻市苗嶺山脈斗篷山,清水河流至湖南省境,在會同縣入懷化市,再東流經(jīng)芷江侗族自治縣至洪江市(原黔陽縣)托口鎮(zhèn)與渠水匯合,始稱沅水。沅水干流經(jīng)洪江市、中方縣、溆浦縣、辰溪縣、瀘溪縣、桃源縣和常德市區(qū)等縣市,由德山沅水河口注入洞庭湖。

常德市位于武陵山下,取名源于《老子》“為天下溪,常德不離”之意。秦屬黔中郡,擁有“川黔咽喉,云貴門戶”美譽(yù)。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取“止戈為武、高平為陵”之意,改黔中郡為武陵郡。三國時期歸吳國管轄,隸屬荊州。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改嵩州置朗州,治所在武陵縣。唐武德四年(621年),置隋武陵郡為朗州,故唐代習(xí)慣將常德稱為“朗州武陵郡”,或單稱“朗州”。

漢壽縣位于雪峰山脈向洞庭湖平原過渡地帶,全境地勢由南向北呈階梯狀下降,把控沅澧兩水尾閭的洞庭湖濱。它東瀕沅江、南縣,南界資陽、桃江,西接常德市鼎城區(qū),北抵西湖農(nóng)場,與安鄉(xiāng)隔河相望。春秋戰(zhàn)國時期屬楚地,滄浪文化、龍舟文化均因屈原而起。秦屬黔中郡地,西漢為武陵郡索縣地。東漢陽嘉三年(134年)改索縣為漢壽縣,取“漢朝江山、萬壽無疆”之意,治所在今常德市鼎城區(qū)斷港頭。此后歸屬三國吳,改名吳壽縣,與平江縣始名漢昌、更名吳昌同類。吳大帝赤烏十一年(248年)析吳壽縣置龍陽縣,設(shè)治所于今漢壽縣城,屬武陵郡。

今日沅江市銜湘資沅澧四水,以其是沅水的歸宿之地而得名。南朝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年),從益陽、漢壽縣地析出置藥山縣,隸于湘州,是為沅江縣建置之始。隋文帝開皇二年(582年)改曰安樂縣,十八年(598年)改名沅江縣,屬岳州巴陵郡。唐初乃屬岳州,改名橋江縣。北宋乾德元年(963年)復(fù)為沅江縣,屬朗州。與此同年,因東晉陶淵明《桃花源記》盛名,析武陵縣置桃源縣,縣治由沅水南岸遷至沅水北岸,歸屬朗州。

晚清著名詩人、文獻(xiàn)家鄧顯鶴,數(shù)十余年用心輯錄湖湘先賢自晉至清代兩千多位詩家、詩作兩萬余首,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刊刻《沅湘耆舊集》,被視為第一部以湖南省域為界的詩歌總集。“湖以南水,《禹貢》言九江,《國策》言五渚。實(shí)則沅、湘、資、澧四水而已。而資水入湘,澧水入沅,湘長于東,沅雄于西,故舉沅湘而湖以南水盡在是,即湖以南郡縣盡在是?!币蛟姼瓒菰?,它應(yīng)當(dāng)是“沅湘”最權(quán)威的注釋。

“胡騎中宵堪北走,武陵一曲想南征?!保ā洞档选罚褒嫻[時盡室去,武陵春樹他人迷”(《寄從孫崇簡》)杜甫入洞庭、游湖湘,武陵桃源人家早已是他的理想之國。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在秦州(今甘肅天水)贊嘆《赤谷西崦人家》:

躋險不自喧,出郊已清目。

溪回日氣暖,徑轉(zhuǎn)山田熟。

鳥雀依茅茨,藩籬帶松菊。

如行武陵暮,欲問桃花宿。

“如行武陵暮,欲問桃花宿。”唐代以來大家公認(rèn),今桃源縣的桃花源為陶淵明詩文所記的鄉(xiāng)村原型。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劉禹錫、杜牧以及宋代文人王安石、梅堯臣、王十月等都有篇章記詠這一處桃花源。杜甫詩中,陶淵明《桃花源記》詩文的典故信手拈來:“緬思桃源內(nèi),益嘆身世拙?!保ā侗闭鳌罚暗ば睦衔凑郏瑫r訪武陵溪。”(《水宿遺興奉呈群公》) “茅屋還堪賦,桃源自可尋。”(春日江村五首)“多憂污桃源,拙計泥銅柱?!保ā对亼讯住罚肮噬蕉嗨幬?,勝概憶桃源?!保ā斗盍糍浖t院崔于二學(xué)士》)“悲秋宋玉宅,失路武陵源?!保ā斗顫h中王手札》)杜甫這種情調(diào),足以佐證《桃花源記》影響之深遠(yuǎn)。

唐大歷二年(767年)秋,杜甫《巫峽弊廬贈侍御四舅別之澧朗》:

江城秋日落,山鬼閉門中。

行李淹吾舅,誅茅問老翁。

赤眉猶世亂,青眼只途窮。

傳語桃源客,人今出處同。

澧朗者,湖南澧州澧陽郡,朗州武陵郡。巫峽已屬楚峽,故杜甫借用《九歌·山鬼》奉贈四舅話別寄寓卜居之地。桃源在澧,秦人避亂之所。杜甫閉門于巫峽山鬼之中,與秦人避秦于桃源,同為世亂所迫。他另有一首《送王十五判官扶侍還黔中》:

大家東征逐子回,風(fēng)生洲渚錦帆開。

青青竹筍迎船出,日日江魚入饌來。

離別不堪無限意,艱危深仗濟(jì)時才。

黔陽信使應(yīng)稀少,莫怪頻頻勸酒杯。

南北朝陰鏗《渡青草湖》詩曰:“洞庭春溜滿,平湖錦帆張。沅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杜甫在沅江上游寫的這首詩,風(fēng)生洲渚錦帆開,起步便有沅湘氣象。杜甫對于沅湘、洞庭可謂情有獨(dú)鐘,他在《贈韋七贊善》詩中說:

鄉(xiāng)里衣冠不乏賢,杜陵韋曲未央前。

爾家最近魁三象,時論同歸尺五天。

北走關(guān)山開雨雪,南游花柳塞云煙。

洞庭春色悲公子,蝦菜忘歸范蠡船。

杜陵與韋曲,兩家世居之地均在長安縣南。故俚語曰:“城南韋杜,去天尺五?!倍鸥r在潭州,送老鄉(xiāng)回京都,除了敘述世交情誼,更多的是南馳北走的離別傷感?!岸赐ゴ荷?,蝦菜忘歸范蠡船?!薄秴窃酱呵铩份d:越滅吳,范蠡“乃乘舟出三江,入五湖,人莫知其所適?!比螘P《述異記》:“洞庭湖中有釣舟,昔范蠡乘舟至此,遇風(fēng),釣于洲上,刻石記焉。有一陂,陂有范蠡魚?!倍鸥υ娭械亩赐ゴ荷?、范蠡釣舟,指的就是今沅江市赤山島上蠡公湖、蠡施村,傳說范蠡西施隱居地。

赤山島位于沅、澧二水注入洞庭湖匯合處,呈南北向長條形丘陵狀,長達(dá)三十公里、寬不足四公里的低矮丘陵地帶,因土壤純赭而得名。四面環(huán)水,過去依仗舟楫相連。今日飛車越過白沙大橋,眨眼間便可抵達(dá)。清道光《洞庭湖志》載:“赤山,在(沅江)縣東北五十里,為洞庭右翼。高聳云霄,綿亙數(shù)十里。唐天寶中改為蠡山?!睄u上建有范蠡祠,又名蠡山廟。宋之問《洞庭湖》,又名《過洞庭泊赤山蠡廟》,詩中說:“地盡天水合,朝及洞庭湖。初日當(dāng)中涌,莫辨東西隅?!?dú)此臨泛漾,浩將人代殊。永言洗氛濁,卒歲為清娛。要使功成退,徒勞越大夫?!睋?jù)《沅江縣志》載,杜甫登臨赤山也寫過《詠蠡廟》,此詩在《杜甫全集校注》及《全唐詩》中未見:

相越功成即棄業(yè),五湖風(fēng)月一舟輕。

赤山廟貌崇明哲,千載何人與抗衡。

清咸豐二年(1852年)、同治九年(1870年)藕池、松滋相繼潰口成河,荊南四口分流格局形成,江水大量注入洞庭湖,大片湖面淤積成洲。清末至民國年間,洞庭湖一分為三,成為洪道性湖泊。南洞庭湖前身青草湖,指赤山與磊石之間的諸湖泊,由東南湖、萬子湖、橫嶺湖、朗山湖、神湖、慈祥湖、團(tuán)林湖、荷葉湖等大小湖泊組成,介于東、西洞庭湖之間。西洞庭湖早期系赤沙湖,位于赤山以西,有澧水流經(jīng)西北,沅水流經(jīng)西南,松滋、虎渡及藕池西支系諸水自北注入。由于圍墾建垸,光緒年間赤沙湖北面湖泊基本消亡,西部洞庭不能與東南洞庭連成廣闊湖面,赤沙湖西南湖泊也被洲地和堤垸分割成分散湖群。

洞庭湖這種滄海桑田的變遷景象,杜甫沒有遇見。沅江市城郊萬子湖畔,建有兩座七層寶塔,其生存際遇恰是最好的見證。鎮(zhèn)江塔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本意“鎮(zhèn)江水、防洪患”,如今湮沒于高洪水位。凌云塔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位于資水岸邊,本是文峰塔,第二層北門石刻聯(lián)曰:“挺出一支揮翰墨,聯(lián)登七級會風(fēng)云?!比缃窈嘤俜e、水面提升,同樣面臨“水中塔”的挑戰(zhàn)。

摘自《岳陽日報》

責(zé)編:羅嘉凌

一審:胡晴

二審:蘇露鋒

三審:黃柏禹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