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聯(lián) 2024-05-16 09:46:08
文丨賀有德
在中國文學史上,唐詩宋詞無疑是兩座無法逾越的高峰,堪稱“雙子星座”,在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高地熠熠生輝,影響極其深遠。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不可辜負,傳承是無法回避的永恒話題,卻又是毋庸置疑的千古難題:因其博大精深,因其年代久遠,因其文字和韻律的“代溝”,穿越時空,走進千多年前的唐宋王朝,領略厚重而迷人的唐風宋韻,殊非易事。千百年來,對唐詩宋詞的解讀和傳承,模式千古不易:學者的闡釋、解說和師者的授業(yè)、解惑,沿襲至今,困擾至今,始終沒有實質(zhì)性的突破。
因此,多少年來,不少學者擔憂、師者慨嘆: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比如唐詩宋詞——的傳承,有“斷層”之虞,此種擔憂并非空穴來風,在當前的文化教育——尤其是中小學語文教學中,詩詞教學是“老大難”,是“硬骨頭”,“啃”得艱難,久而久之,形成了某種惡性循環(huán):因為難懂、不知其中味而畏難、厭倦,因為畏難、厭倦而更覺難懂、“食之無味”,詩詞教學的“瓶頸”難以破解也無人破解。
湖南作家曾冬姐妹篇式的暢銷書《唐詩素描》和《宋詞素描》,標新立異,大膽創(chuàng)新,以美妙的詩意“素描”,別出心裁,“另類”解讀傳承路上被視為畏途的唐詩宋詞,一經(jīng)面世即在校園中引起罕見的轟動。從2010年至今,先后推出五個版本,另出版有博庫網(wǎng)定制版和湖南省中小學生閱讀行動推薦書目定制版,累計已發(fā)行120多萬冊。出版業(yè)不景氣,《唐詩素描》和《宋詞素描》逆向崛起,每年登上當當文學暢銷書榜,長銷不衰,堪稱奇跡。
“素描”的切入視角巧,標新立異,出奇制勝。
曾冬16歲開始發(fā)表詩歌,少年時代與邱華棟、馬蕭蕭、洪燭、師永剛等諸多校園詩人互為筆友,參加工作后主攻散文和散文詩,作品見諸《散文》《散文選刊》等刊物,并在《中國文化報》《湖南日報》《語文報》上開設專欄,擁有廣泛的讀者群。他以散文詩的形式,用“干凈、準確、美妙”的語言為美妙絕倫的唐詩宋詞來一場別開生面的“素描”,可謂雙倍智慧:既揚其所長,輕車熟路,又獨具匠心,標新立異。這樣的“素描”,角度之新,遠勝嘔心瀝血、精雕細刻的傳統(tǒng)文化專著的“工筆”。隨手翻開《唐詩素描》或《宋詞素描》,詩情畫意,撲面而來,頗有“二月春風似剪刀”或“春風又綠江南岸”的意境,生機勃發(fā),風光無限,唐詩宋詞不再古老、深邃,而是年輕、生動。更兼詩詞配畫,圖文并茂,意趣淋漓,“唐詩畫譜”和“宋詞畫譜”堪稱一絕,文字美,畫面感,古典味,現(xiàn)代風,有此四美,置身其中,流連忘返。蘇軾評王維詩與畫,贊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曾冬的《唐詩素描》和《宋詞素描》亦是如此,詩與畫像交融,詩是散文詩,畫有“素描”與“工筆”,相輔相成,相映成趣。
“素描”的詩性語言美,亦雅亦俗,美不勝收。
語言是文學作品最直接也最根本的載體。很大程度上,語言直接影響文學作品的優(yōu)劣成敗。古人對語言尤其是文學語言極其重視?!把灾疅o文,行而不遠”,倘若缺乏文采,難以流傳久遠,倘若湮沒無聞,便沒有了文學價值。話說回來,文學作品并非一味追求語言的文采,文采斐然固然是美,清新自然何嘗不是美?唐代大詩人杜甫“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也并非刻意追求文采,而是表情達意。陸游詩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誠哉斯言!文學語言,以不事雕琢、渾然天成、雅俗共賞為大美。唐宋詩人詞人詩風詞風各有千秋,各逞風流,成就了唐詩宋詞的美不勝收。
曾冬深諳此道,用心用情用功極深,成就了《唐詩素描》和《宋詞素描》的文學語言之美。無論唐詩中的律詩或絕句,還是宋詞中的長調(diào)或短調(diào),也無論是語言典雅或語言樸實,一經(jīng)“素描”,詩情畫意盎然,盡顯唐風宋韻。
且看《唐詩素描》中的“素描”。王維的七律《積雨輞川莊作》是王維田園詩的代表作,語言典雅:“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寫田家生活,寫自然景色,寫詩人參禪悟道,興味悠長,脫離塵俗、隱居山林的閑情逸致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被譽為全唐七律的壓卷之作。詩是好詩,全詩字、詞、句意卻不好懂,對中小學生來說尤其難懂,知人論世,字詞注解,直譯意譯,“信達雅”,典型的“老大難”……一經(jīng)“素描”,不循常規(guī),脫胎換骨,得益于詩性語言:“炊煙是一些嘮嘮叨叨的語言”“為旱耕的男人送來一份無憂無慮”“白鷺總閑不住”“為廣漠的天空印上一串自由飛舞的翅膀”“黃鸝鳥像位害羞的少女,躲藏在綠色的帷幕背后,不肯出來”“思想之外,人世的紛紛擾擾已然遙遠”“面露禪意地笑了”——如此詩性語言為依托,常規(guī)的條條框框徹底擊碎,眼前盡是詩情畫意……高適的七絕《別董大》“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語言通俗,“素描”則是徹頭徹尾的散文詩,通篇詩意流淌,清新脫俗?!短圃娝孛琛分械奶圃姡唤?jīng)詩意“素描”,無不呈現(xiàn)出既不失唐詩優(yōu)美輪廓又不乏現(xiàn)代意義的意境之美,徜徉其中,那是前所未有的享受。
再看《宋詞素描》中的“素描”。第一個專業(yè)詞人柳永的《雨霖鈴》,典雅的長調(diào):“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jīng)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柳詞長于鋪敘,此詞跌宕起伏,聲情雙繪,章法不拘一格,變化多端,“曲處能直,密處能疏,鼻處能平,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正如解讀唐詩,解讀宋詞,知人論世,疏通詞意,翻譯領會;其實比起唐詩來,宋詞之意、之情似乎更難領會。曾冬的“素描”,因了詩性語言,便是別樣情境:“一場匆匆而至的大雨,打濕了詩人手中那張薄薄的詩箋”“乘虛而入的暮色,從四面圍攏過來,把一顆蕭瑟的心,侵蝕得斑斑駁駁”“京都厚厚的城墻,目睹了這悲涼的一幕”“誰可以舍得離開你的溫柔,從此孤身只影?”“它是趕回家,還是要去打撈明天的幸福?”“多情的人啊,總會被離別的淚水擊傷!”——如此詩性語言,讓詞人的兒女情長翻倍,讓“宋詞迷人的線條”更加迷人……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通俗的短調(diào):“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睒嬎记擅?,意味雋永,意境朦朧清幽、婉約柔美,真實、樸素與唯美和諧統(tǒng)一,語短情長,流傳很廣?!八孛琛钡恼Z言更是美得心醉:“歡聲笑語,翻過了窗欞?!薄敖窒锏幕粢槐K一盞地亮了,比陽光更明媚。”“溫暖包圍了一座青磚壘砌的城市。”“月亮被人間的溫情感染,悄悄從遠山的背后溜了出來,然后躲在一枝柳梢上,盯著凡塵的燈火,忘記了時間。”“那個偷窺的月亮,孤零零地掛在柳枝上,目光黯然?!薄皼]有你的日子,黑暗會肆無忌憚的漫長?!薄八孛琛迸c原詞的語言相映成趣,文采風流,美不勝收?!端卧~素描》中的宋詞,確如余映潮所贊“美妙的創(chuàng)造,詩意的點染,文學的韻味”。
“素描”的詩意解讀深,忠實還原,深度發(fā)掘。
《唐詩素描》和《宋詞素描》的詩意“素描”,不止于視角巧,語言美,更有靈巧的深入解讀;不止于忠實還原,更有深度發(fā)掘。
每一首唐詩和每一首宋詞的“素描”、解讀,都是曾冬的創(chuàng)作風格:首先,以精準的語言,高屋建瓴,對全詩或全詞簡明扼要的概括,一句話概說一首詩或一首詞;然后,對全詩或詞進行詩意解讀,既是充滿詩情畫意的“意譯”,也是美不勝收的“導游”,更有深邃的哲理寓于其中,畫龍點睛;然后,精美的畫面,與詩意“素描”相應和;最后才是解讀的詩或詞,并附必不可少的注解——這樣的解讀模式堪稱完美:再美的文字也難免抽象,配上畫便形象、直觀了;先高度概括,再具體解讀,合理的邏輯順序;有詩詞原作,有適度注解,詩意解讀有了“落腳點”,不再是“空中樓閣”,既有水的靈動,也有山的沉穩(wěn)……
這樣的詩意解讀,既忠實原作——唐詩和宋詞,又發(fā)掘詩情畫意,或簡明扼要點破,或詩情畫意里蘊涵,與之前的詩詞講解生動形象多了,為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唐詩宋詞——的傳承吹來了清風,注入了活力,有意無意破解了這道千古難題,讓唐詩宋詞重現(xiàn)生機,再放異彩,可謂功莫大焉!
《唐詩素描》和《宋詞素描》對唐詩宋詞的“另類”解讀,視角巧,語言美,解讀深,引起轟動也就不足為奇,罕見的好評也在情理之中:對于《唐詩素描》,教育專家顧之川贊嘆“叩開唐詩之門,走進藝術世界”,余映潮稱之為“文學的再創(chuàng)造”,程少堂贊嘆其“優(yōu)美的輪廓”,任彥鈞更是盛贊“既是對唐詩古典精神的忠實還原,又是對唐詩現(xiàn)代意義的深度發(fā)掘”;對于《宋詞素描》,余映潮贊許其“美妙的創(chuàng)造,詩意的點染,文學的韻味”,程少堂贊嘆其“迷人的線條”,任彥鈞大呼“讓我們貼近了那個遙遠的王朝”,“魯獎”獲得者王久辛雙贊兩者“文字表達干凈、準確、美妙”“真是美文素描”,聯(lián)袂推薦,風靡校園,被許多語文教師列為創(chuàng)新作文、擴寫作文的經(jīng)典范文和語文教學的必備課件,并被許多學校指定為提升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課外讀物……
著名作家邱華棟說:“曾冬的‘素描’系列徹底顛覆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解釋,向我們呈現(xiàn)了一種不一樣的讀法?!痹凇短圃娝孛琛贰端卧~素描》中,曾冬用豐富的想象、優(yōu)美的語言,重新打通了當代讀者與唐宋詩風的連接通道,為青少年對古詩詞的理解找到了一條與眾不同的捷徑。
責編:周聽聽
一審:周聽聽
二審:張馬良
三審:熊佳斌
來源:湖南文聯(lián)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