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去歷史的煙塵,發(fā)現(xiàn)千年一嘆的湖湘回眸——記明德天心兩天一晚研學

王晨歌   大漢集團   2024-05-16 10:05:08

古老的湖湘種子,蘊含著歷史傳承的精華,在歷經(jīng)歲月的洗禮后,依然滿載著傳統(tǒng)文化的智慧和魅力。正如文化的基因,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的土壤中,傳承千年,生生不息。

5月13—14日,明德天心學子在大漢研學兩天一晚的“探索湖湘非造 傳承工匠精神”研學活動中體驗湖湘文化深邃內涵,盡展青少年風范。一場穿越時光的課堂,將學子們帶入這湖湘藝術的世界。

景泰藍,以其獨特的釉料與銅質胎體相結合而成,制作過程考驗學者精湛的技藝和對色彩的把握。學子們感受匠人對細節(jié)的追求與對藝術的熱愛,也是一次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探索。

(學生制作景泰藍中)

在泥塑的制作中,學子們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將平淡的泥土變成生動的藝術品,這個過程既是一次對于形態(tài)的探索,也是一次內在情感的表達。

(泥塑課程進行中)

篆刻,是一種古老而神秘的藝術,每一刀、每一畫都蘊含著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深邃。學子們端坐在案前,手握刻刀,“中國”“上岸”等細心雕琢,感受著文字背后蘊含的智慧與情感。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不僅僅是在學習技藝,更是在感悟著祖國文字的魅力與底蘊。

(學生作品展示)

而舞龍,則是另一種民俗的傳承。孩子們手持舞龍棍,身姿輕盈地舞動著龍的身軀,仿佛與龍融為一體,感受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那種神秘而莊嚴的氣息。在每一次的起伏飛舞中,他們學會了團結與合作。

(團隊合作制作舞龍)

晚上篝火晚會上,學子們盡情展現(xiàn)著各自的才藝和個性。晚會上,長沙市明德天心中學德育副校長譚晉宇代表學校授予大漢研學“大漢國際工匠研學營地合作單位”和“長沙市明德天心中學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牌匾,大漢研學總經(jīng)理羅亮接受牌匾。

(雙方合影留念)

羅亮表示,感謝學校給予營地的信心和期望,作為學校研學營地合作單位,大漢研學通過獨特的研學項目和教學模式,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傳承和弘揚工匠精神;作為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大漢研學為學生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勞動體驗項目,通過參與勞動實踐,學生們能夠增強勞動意識、培養(yǎng)動手能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促進身心健康發(fā)展。

第二天,學子們繼續(xù)走進藤編與油紙傘的歷史長廊里,雖然兩種文化看似迥異,卻在人文湖湘的世界里相得益彰。課堂上,學子們手握藤條,細心編織,體味著藤編的獨特魅力;一折一撐,感受著油紙在手中的柔軟與順滑。他們從中學會了耐心,學會了細致,更學會了對傳統(tǒng)文化的珍視與傳承。

(學生藤編課程體驗中)

(油紙傘成品展示)

責編:陳麗丹

一審:陳麗丹

二審:張馬良

三審:熊佳斌

來源:大漢集團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