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戲劇化進程

郭豐濤   《書屋》   2024-06-06 09:41:06

文/郭豐濤

在對屈原形象進行歷史建構的長河中,戲劇無疑扮演著獨特且相當重要的角色。較之于莊重、嚴謹的學術研究,戲劇文體的優(yōu)越之處,在于劇作家可以借由戲劇盡情揮灑自己的創(chuàng)作激情,寫出心中理想的人物形象,甚至為此重構、虛構歷史。另外,戲劇藝術因其“能感人”的視聽特質,受到各個階層的民眾喜愛,普及面深廣。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曾與郭沫若就屈原歷史真實性問題展開反復辯論的侯外廬,最終不得不承認,“結果是文學和藝術戰(zhàn)勝了史學和哲學。今天,已經抹不去中國人心目中郭沫若所加工的屈原形象”。屈原的戲劇化進程無疑促進了屈原及其作品的普及,更為重要的是將屈原精神與歷代知識分子面臨的困境與時代命題結合起來,使“屈原”永葆活力。

屈原的戲劇演繹始于隋唐時期的“水傀儡戲”,《太平廣記》卷二百二十六引《大業(yè)拾遺記》所載杜寶《水飾圖經》,記錄了隋代大業(yè)十二年(616)上巳節(jié)在曲水中演出的七十二種“水傀儡戲”,其中《屈原遇漁父》《屈原沉汨羅水》關涉屈原,大致取材于《漁父》篇。“水傀儡戲”尚不屬于嚴格意義上的戲曲形態(tài)。至元朝,體制完備的“屈原戲”形成,歷明清而不衰,總共誕生二十一部“屈原戲”。遺憾的是,元明時期的劇目皆已佚失,目前存留下來的十一部皆為清代劇目。

元代誕生三部“屈原戲”:睢景臣《屈原投江》、吳弘道《楚大夫屈原投江》、無名氏《屈大夫江潭行吟》。雖然劇本不可得見,但由劇名大體可推測出劇作家關注的是屈原放逐后,行吟澤畔直至沉江的悲劇人生節(jié)點。

明代出現(xiàn)四部“屈原戲”:袁于令《汨羅記》,呂天成《神女》《雙棲記》,徐應乾《汨羅》。祁彪佳《遠山堂曲品》載,袁于令《汨羅記》“極狀屈子之忠憤”,可惜的是“記成乃成秦灰,不可得見”,不過,“乃成秦灰”的《汨羅記》“惟散其事于《神女》《雙棲記》中”??芍獏翁斐傻膬刹縿c袁劇有很深關聯(lián)。

有清一代,“屈原戲”頗為繁盛,誕生十四部劇目。可惜的是,有三部劇本遺失,分別為顧彩《楚辭譜》、丁澎《演騷》、朱瑞圖《秋蘭佩》。劇本存世者十一部,其中以屈原為主角的作品六部,乃鄭瑜《汨羅江》、尤侗《讀離騷》、張堅《懷沙記》、汪柱《楚正則采蘭紉佩》、周樂清《紉蘭佩》、胡盍朋《汨羅沙》;三部以屈原為配角的作品,即靜齋居士(姜城)《吊湘》、楚客(楊宗岱)《離騷影》、丁耀亢《化人游》;另有兩部承應戲,為張照的《正則成仙》《漁家言樂》。

到了二十世紀,屈原依然深受現(xiàn)代劇作家青睞,誕生二十六部迥異于元、明、清的現(xiàn)代“屈原戲”劇目。但是,由于郭沫若話劇《屈原》熠耀光環(huán)的遮蔽,大量劇目遺失在文學史中。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出現(xiàn)兩部“屈原戲”。1920年12月27日,身居日本的郭沫若創(chuàng)作了獨幕詩劇《湘累》,發(fā)表于《學藝》第二卷第十期,后收入其聲名遠播的詩集《女神》中。1929年,王顯廷創(chuàng)作獨幕劇《懷沙》,連載于1929年5月8日、9日的《泰東日報》。這兩部劇目,體制簡短,情節(jié)簡單,以發(fā)抒情感為主。

具有濃郁民族化風格的高佩瑯六幕話劇《屈原》,完成于1934年12月13日,連載于《文藝月刊》九卷第一、二期。止戈的兩幕話劇《抱石沉江》,刊載于《廣播周報》1935年第五十二期。侯楓創(chuàng)作的三幕歌劇《屈原》,發(fā)表于1936年《綢繆月刊》第二卷第七期。晚景不佳的王茨蓀,創(chuàng)作獨幕劇《汨羅江畔》,刊載于1939年《新命》第一卷第十號。1942年,誕生了二十世紀影響最為深遠的屈原題材劇目,即1942年1月2日起,郭沫若僅用十天創(chuàng)作完成的五幕話劇《屈原》,該劇連載于《中央日報》副刊,同年3月,由文林出版社結集出版。郭沫若《屈原》上演不到一個月,歌劇學校畢業(yè)不久的禹仲琪,在參考郭沫若《屈原》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兩幕詩歌劇《放逐交響樂》,重慶國訓書店1942年8月出版。在延安解放區(qū),中央黨校五六部俱樂部主任何效寧,于1943年參考郭劇創(chuàng)編了九場京劇《屈原》。1946年,關中“八一劇團”團長袁光(后姜炳泰參加)同樣參考郭劇創(chuàng)編了十場秦腔《屈原》,首演于陜甘寧邊區(qū)。

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會推選屈原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這是成立不久的新中國獲取世界認可的一張文化名片。同年,全國各地、各領域紛紛舉辦各種紀念屈原的活動,屈原題材戲劇的創(chuàng)作亦進入“繁盛期”。郭沫若1942年創(chuàng)作的話劇《屈原》經過“大修”后,1953年5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再版。同時,在參考郭沫若定本《屈原》基礎上誕生一系列戲曲文本群落:華東戲曲研究院陳西汀1953年創(chuàng)作十一場京劇《屈原》,刊載于1955年《劇本》;與張愛玲齊名的民國才女蘇青1953年創(chuàng)作六幕十一場越劇《楚宮怨》,由芳華越劇團首演;1953年,張韻笙創(chuàng)作京劇《屈原》,乃云南省1955年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演出劇目;1953年,薛壽山新編秦腔歷史本戲《汨羅江》(又名《屈子遺恨》),由甘肅省秦劇實驗社首演;1953年,洛陽市藝術研究室李振山創(chuàng)作曲劇《屈原》,于1954年端午節(jié)前后在洛陽唱響;1954年,袁光、姜炳泰對1946年的秦腔劇本《屈原》重新改編上演;1955年,西南川劇院研究室編劇創(chuàng)編川劇《屈原》;1957年,趙循伯創(chuàng)作十三場京劇《屈原》,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1959年,馬師曾創(chuàng)編粵劇《屈原》。

二十世紀后期,誕生三部屈原題材劇目。1987年,盛和煜創(chuàng)作湘劇《山鬼》,刊載于《劇本》1987年第十一期,劇中屈原角色的荒誕設定引發(fā)巨大爭議;施光南1990年完成醞釀多年的六幕歌劇《屈原》,遺憾的是,施氏同年病逝,在其逝世八年后該劇正式上演;1994年,吳雙、潘偉行執(zhí)筆九幕話劇《春秋魂》,刊于《劇本》1996年第二期。

責編:羅嘉凌

一審:黃帝子

二審:蘇露鋒

三審:黃柏禹

來源:《書屋》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