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家 新湖南客戶端·客戶端 2024-06-24 11:05:50
文|王成家
在我的故鄉(xiāng)有一條河流,它的名字叫漼江,它日夜不息奔走在古郡桂陽的大地上。我常常會在夜深人靜時想起漼江,這條貫穿了我整個童年過往更給我?guī)頍o窮樂趣的河流,它靜靜流淌在我記憶的深處。
漼江,歷史上曾稱為漼水,俗稱流渡水。漼江發(fā)源于桂陽縣白水瑤族鄉(xiāng)海拔1350米的子頂山,是桂陽的母親河——舂陵江最大的一級支流,流長約83千米,經(jīng)舂陵江鎮(zhèn)形子山,注入舂陵江。清亮透底的漼江悠悠地從流渡峰腳下流過,流渡峰山勢如筆,自古就有“流峰作筆”的美譽,流峰古墟也因此而得名。流渡峰因其峰形狀似一把耕田的犁鏵,又稱“犁頭峰”。
一方山水總有一方歷史文化,胡迥就曾是漼江山水文化的倡導(dǎo)者。據(jù)《桂陽直隸州志》記載:胡迥,字鹿鳴,州歲貢生,他是清朝康熙時期桂陽有名的詩人。胡迥常常爬上流渡峰,眺望清澈的漼江水,作詩吟賦,同流渡峰結(jié)下不解之緣。有一次,胡迥沿著漼江東岸的一條山路,順著簡易的石階一步步攀登流渡峰。拾級而上,大汗淋漓之后終于到了峰頂。從山南一側(cè)的懸崖遠眺,其景色很是壯觀。距峰頂不遠的東面有一口石井,井水清澈見底,久晴不涸,大雨不溢,是個難解奇觀。詩人胡迥見此井十分奇怪,曾寫詩描述道:“平源秀奪華不注,斜日花明玉井蓮。”流渡峰腳下有一條通往永州的香風(fēng)驛道,香風(fēng)驛道是古桂陽十二景之一。驛道兩旁竹翠鳥唱,酒旗飄飄。唐代詩人劉長卿,任湖南轉(zhuǎn)運使判官時,曾輾轉(zhuǎn)于這條驛道上。與劉長卿同年代的另一位詩人戴叔倫任監(jiān)察御史時,負責(zé)郴州至永州的巡查,也常奔波在這條古驛道上。“茶料北連蠻女洞,桂陽南入尉佗關(guān)。橋邊匹馬孤吟去,竹外何人半日閑?”詩人胡垌對當(dāng)時香風(fēng)驛道風(fēng)情的描述令后人很是向往!
在我的記憶中,漼江邊有個叫何家灣的渡口,擺渡的老翁,雖身帶殘疾卻和藹可親,我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只知道他姓劉,我們小孩子統(tǒng)一稱他為劉爺。有一個深夜,我高燒不退,引起痙攣,在床上滾來滾去。父親遠在外地工作,母親望著我,急得茫然不知所措。姑姑、姑父聞訊趕來,和媽媽一道背起我連忙往桂陽縣第二人民醫(yī)院趕。行至何家灣渡口,因為劉爺擺渡技術(shù)高超,月黑風(fēng)高之夜我得以順利抵達桂陽縣第二人民醫(yī)院就醫(yī)。又因搶救及時,我最終無恙而歸。多年以后,我重返故鄉(xiāng),看到了久違的漼江,江水依舊靈秀碧清,只是劉爺曾經(jīng)住過的那棟小木屋早已人去樓空,徒留我無限的思念。
怎么也忘不了盛夏在漼江留下的歡笑。愛玩是每個孩子的天性,特別是玩水,在烈日炎炎的酷暑,到漼江河里游泳便成了我們男孩子的最愛。游泳的時候,我感覺是整個身體最放松的時候。全身浸泡在水中,好像不用怎么費力擺動手腳,有一種脫離地心引力的愉悅感。有時候我和小伙伴會暗暗較勁,看看誰在水里憋氣的時間久,還會高舉雙手用腳踩水,看誰堅持的時間長。我們游累了,就攤開四肢仰面躺在水中,耳邊聽到的是輕輕的水浪拍擊聲,寧靜而安適。我們也會分組打水仗,三人一組,兩個年紀(jì)大點的孩子用肩膀架著一個稍小的孩子向?qū)Ψ桨l(fā)起進攻,被架著的孩子誰先落水就算誰輸,贏了的一組接著挑戰(zhàn)下一組,最終決出冠亞軍。打著水仗,我們就那樣自由自在的成長著?;锇橹g沒有嫉妒和仇恨,偶然有點小矛盾,也會煙消云散,其樂融融。
漼江水依舊流淌著,漸漸長大的我因為種種緣故逐漸遠離了家鄉(xiāng)遠離了漼江。歲月的年輪一年年一圈圈地壓匝圍合著,沉重而悠長。平時想漼江、念漼江,只有在夢中。這些年走過許多地方,游覽過眾多的名川河流。身臨異域的山川與溪流,耳際邊氤氳著霧氣夾雜著流淌的水聲,置身于仙境一般縹緲不定,使久違的心境泛著漣漪,流動的水響似母語在空靈中牽引著我的思緒,回到魂牽夢繞的漼江,這條我一輩子都難以忘卻的河。
每次回故鄉(xiāng),我都會在漼江邊走一走看一看,有時脫掉鞋襪步入江里,親近她,聞一聞江水的氣息;有時還會掬一捧江水,飲入口中,清洌甘甜。閑暇時,我常常掛念家鄉(xiāng)的親人,尤其是驚訝漼江兩岸日新月異的變化。多少次想拿起筆傾訴自己對它無限的思念之情,但惟恐感悟不出漼江那悠遠厚重的歷史文化,遲遲不敢動筆。
行走在漼江岸邊,我緩緩沿著它流淌的方向走著。兩岸的一切,包括那些青黑的石頭,衰老的樹和零亂的野草,好似煥發(fā)嶄新的光彩,我便感覺有一種難得的自由和輕松。于是,在我心靈的曠野上,許多銀子似的簧片發(fā)出燦爛的鳴響。在我的心靈深處,我發(fā)現(xiàn)我和漼江四周的每一種事物,竟是那么休戚相關(guān),那么和諧有序。悠悠的漼江水喲,你是永遠流淌在我生命中的一條河。
責(zé)編:李云建
一審:陳建
二審:李云建
三審:尹慧
來源:新湖南客戶端·客戶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