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化深處走來的龍歸坪

梁瑞郴   新湘評論   2024-06-24 22:34:03

古橋,驛道,青藤,竹篁,流水,泉井,烏梅,白鷺……

立于古橋上,舉目西望,連綿春山,極目處,山天渾然一體。水,更有特色,滾滾波濤,一路東去,臨武的五條溪流在這里匯合,組集成武水,讓臨武的母親河一變而豐沛充盈,這一刻,流水不再低吟淺唱,而是雄渾粗獷,組成別有風味的樂曲。這是交響的水樂,載欣載歡,唱醒了山野間的一切,村莊變得格外生動而靈活。

12年前,烏梅正盛的時候,我第一次來龍歸坪,立于古橋上,眺遠山,看武水,心潮逐浪,思緒蹁躚,龍歸坪,一個偏于一隅的山村,一下子就走進了我的心中。

她的風水,無論是從民間傳說還是科學的角度看,其要件非常充分,其構(gòu)物成分非常完美,山與水,物與人,相依相諧,幾成圣手丹青。記得當時村支部書記讓我題詞,我不加思索,大書“美村”二字,這是平生第一次對一個村莊這樣贊賞。

流年似水,12年過去,也是春山望盡的時刻,我又一次踏訪臨武。這個湘粵相連的小小縣份,再一次讓我心靈震動。

“鋰天下”正朝著打造千億產(chǎn)業(yè)邁進,為新質(zhì)生產(chǎn)力開山辟路,是臨武經(jīng)濟的未來之光。

“鴨天下”,老品牌,新舉措,科技引領,持續(xù)前行,不僅讓企業(yè)永葆青春,而且?guī)?000戶乃至更多農(nóng)戶脫貧致富,一花怒放萬花盛。

“玉天下”則一鳴驚人,為中國玉石文化的后繼之人,它在通天山沉睡億萬年之后,橫空出世,堪稱“中國新玉”,前途不可限量。

雖然有種種的振奮,但我心心念念的還是龍歸坪,那個“朱姓”族居的美村,那個曾經(jīng)讓我夢回《詩經(jīng)》中的“樂土”,那個曾經(jīng)讓多少人神往的桃花源。

12年來對這個村莊念念不忘,是因為其間一粒子彈,命中了我的“靶心”,盡管陪同的村支部書記說時輕描淡寫,盡管時間的流水沖淡了一切,但這一句話仿佛刀刻一般,刻骨銘心。

“幾十年來這個600多人的村莊,無一例刑事案件?!?/p>

龍歸坪,并非一個與世隔絕的村莊,村民亦非老死不相往來的寡民。漫步其間,白墻瓦屋,阡陌交通,稚童嬉戲,老孺閑適,古風古貌,但這并不妨礙外面世界現(xiàn)代的風吹拂了這個古老的村莊。今天,早已是柏油路縱橫其間,運動場所,標準的展館,現(xiàn)代化的禮堂,赫然在目。但它仍延宕著淳樸民風,不能不令人嘖嘖稱奇!

記得當年,好客的龍歸坪人,為歡迎作家來村,殺豬作食,在村中禮堂大開筵席,以自釀米酒待客。一時觥籌交錯,氣氛熱鬧。但照實說,禮堂很大,然卻是灰頭土臉,與今日沙發(fā)座椅,階梯布局,形同天霄。

也是這一天,在村支部書記的引領下,我穿行于村肆小巷。百年古村,仍煙火正旺,那些歲月磨砂的飛檐墻圯,到處飄灑著古老而安詳?shù)臍庀?。有人說,是天賜龍歸坪這種如詩如畫的風景,但我不完全這樣認為,造物主賞賜給我們的一山一水,一景一觀,如果我們不珍之惜之,同樣可以灰飛煙滅,成為殘山剩水。

我們徜徉于龍歸坪,山水給我們的啟迪向歷史的深處走去。

在龍歸坪的村后,我駐足久久不忍離開,那一片參天古木,伸曲盤虬,或挺拔,或多姿,藤蘿搖曳,竹篁掩映,流水飛泉,山花爛漫,讓你進入如夢如幻的美境。

村支部書記見我入神,禁不住感嘆地說,這可是祖宗留給我們的一筆財富。

數(shù)百年歷史滄桑,龍歸坪一代一代人,恪守祖宗遺訓,珍愛一草一木,才有了今天古木如云,綠茵似蓋的生態(tài)佳景。

我當時對村支部書記說,不出數(shù)年,你們祖先留給你們的財富,一定會蔭及子孫,龍歸坪一定會被更多人認識,旅游將成為這個和美村莊的支柱產(chǎn)業(yè)。

甲辰春夏之交,山花正盛的時候,我再次踏訪這片土地,一半是追尋舊日的足跡,一半是急切想知道12年來她的變化。

老橋,泉井,古木,碼頭,一切如舊,這是歷史的遺存,祖先的記憶,如果這一切消失了,那就掐斷了文明,斬斷了流水。歷史不僅是讓我們知道過往,更重要的是它燭照我們的未來。

特別是一村一族的歷史,它是血脈連綿的賡續(xù),它是集體意志的合成。有人說,那些原始的,底層的,粗俗的文化,往往更具有奠基性,穩(wěn)定性。

我極贊同這個觀點,甚至我還認為它還具有詞根性,真理性。它由此可以生發(fā),派生,組合成多種詞組,延伸其內(nèi)涵和外延。

我在龍歸坪,就有了切膚之感。

今天的龍歸坪,建立了讓人觀瞻的博物館,入門處,一個群雕,形神具備。“六個支書一臺戲”,這是這個村新中國成立后六位靈魂人物。無論風云如何變化,他們堅持在保持與國家同頻共振的基礎上,堅守信念,保持風格,一張藍圖干到底。

時至今天,他們?nèi)员3中淌掳讣牧惆l(fā)生率。這足見民風的一以貫之。

經(jīng)濟上他們與時俱進,流轉(zhuǎn)了全村的土地,不僅保留了傳統(tǒng)的經(jīng)濟作物,而且新增不少受市場歡迎的品種。這不僅壯大了集體經(jīng)濟,而且村民人均年收入近3萬元,共同致富,村民獲得了更大的幸福感。

一個村,硬實力與軟實力齊頭并進,讓人刮目相看,而我更贊賞的是,她在村風和民風上似乎是一塵不染,她不是短期的,而是長期保持。

我第二次來龍歸坪,苦苦尋覓的便是這種民風的緣由。

在村博物館,我發(fā)現(xiàn)了一種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龍歸坪的一代代人,延綿不斷建立一種家訓文化,將村規(guī)民約形成穩(wěn)固的村民自治,于無形中形成一種村民集體意識,以一種民間的俗文化密布村莊,鑄造成一種恒久的村風民風。

我與村民的交談中,他們都言及是朱熹的后代。

哦,這就對了,我終于尋覓到某種因果,只不過龍歸坪人在恪守祖訓的基礎上,與時俱進,不斷充實時代賦予內(nèi)容,傳統(tǒng)文化精良一變而為嶄新的賦能。

水滴石穿,貴在堅持,歷史的深處,原來可以打撈出這么寶貴的財富。

我又一次來到那座雕塑前,這是龍歸坪的帶路人,他們把為民作為宗旨,老百姓則把他們當作“村神”,他們還有5位活著,就被“封神”,幸莫大焉!

揮手告別,我再次環(huán)視這個美村,仿佛看到一種彌漫繚繞的氤氳之氣。而生發(fā)這種氣氛的根源,是龍歸坪特有的文化現(xiàn)象。

車漸行漸遠,如詩如畫的龍歸坪還定格在我的腦海中,二度踏訪,在尋尋覓覓中,讓我悟出了一個道理,自然的風水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一種人文的風水,它可以人人相親,山水相依,自然相諧,幸福相伴。

責編:王敦果

一審:王敦果

二審:張馬良

三審:熊佳斌

來源:新湘評論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