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軍 李利軍 李春華 《文史博覽》 2024-06-28 11:15:38
口述/李志軍 李利軍 李春華
我們的父親李敏,1911年出生于湖南平江縣安定鎮(zhèn)一個貧苦農(nóng)民家庭。小時候,父親在平江長壽街做學徒彈棉花。當時的長壽街,是湖南著名的“平江農(nóng)民革命運動”的中心。在那里,父親接觸到許多新的知識和新的思想,逐漸萌發(fā)了“翻身求解放”的革命意識。
李敏(攝于1965年)
父親的革命生涯
1925年,父親參加兒童團并擔任團長。1927年擔任少年先鋒隊隊長。1928年參加農(nóng)民赤衛(wèi)隊。在白色恐怖的血雨腥風中,父親隨赤衛(wèi)隊參加了20萬農(nóng)民3次攻打平江縣城的武裝斗爭,史稱“三月?lián)涑恰边\動。
1930年5月,父親在平江參加了中國工農(nóng)紅軍,成為紅五軍第2師第2團1連的一名光榮的紅軍戰(zhàn)士。同年10月,他加入共青團,進入江西中央蘇區(qū)。1931年12月,調(diào)任紅三軍團司令部任通信排長。1933年,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升任軍團司令部警衛(wèi)連長。1934年2月,擔任紅三軍團補訓3師營長。在此期間,他參加了中央蘇區(qū)著名的反對蔣介石、國民黨對紅軍的五次“圍剿”,并東征福建作戰(zhàn)。
1934年10月,父親擔任紅四師第10團通信主任,編入干部排,隨軍參加了舉世聞名、艱苦卓絕的二萬五千里長征,爬雪山、過草地,冷水、野菜拌青稞;還要與圍追堵截的國民黨兵作戰(zhàn)……
1935年7月,父親擔任紅三軍團補充師營長。翌年2月,調(diào)任紅二師師部作戰(zhàn)參謀,不久升任紅二師團參謀長,率隊東渡黃河,參加了紅軍歷史上的“東征作戰(zhàn)”;后又回師陜北吳起鎮(zhèn),參加了悲壯的西征。
1937年8月18日,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父親擔任八路軍第115師第343旅旅部作戰(zhàn)參謀,參加了9月25日在山西靈丘、震驚中外的平型關(guān)大捷;隨后又參加了聞名遐邇的廣陽伏擊戰(zhàn)。在我的記憶中,父親向我們講述過這兩次戰(zhàn)斗,印象尤為深刻:
其一是平型關(guān)大捷。1937年9月25日,父親參加了山西靈丘平型關(guān)戰(zhàn)斗。父親說,主戰(zhàn)場是喬溝。當日軍第五師團21旅團后續(xù)部隊的100多輛汽車,200多輛輜重大車緩慢進入喬溝峽谷公路時,我們早已埋伏好的685團、686團、687團3個團的指戰(zhàn)員們一起開火,步槍、機槍、手榴彈、迫擊炮火力傾瀉而下,打得日軍人仰馬翻。擔任“攔頭”殲敵任務(wù)的685團,隨即與敵人展開了激烈的白刃戰(zhàn)。
平型關(guān)戰(zhàn)斗中,八路軍的機槍陣地
父親說,在楊得志擔任團長的685團陣地上,戰(zhàn)斗開始后,人稱“猛子”的2營5連連長曾賢生,先是指揮全連戰(zhàn)士首先用手榴彈炸翻了日軍行進在最前面的十多輛汽車;然后率領(lǐng)20名大刀隊隊員沖入敵群,與日軍展開白刃格斗。曾賢生用大刀奮力砍倒了十幾名日軍,自己也多處負傷。在精疲力盡的時候,被五六名日軍包圍。曾賢生毅然拉響身上僅有的一顆手榴彈,與日軍同歸于盡!
著名的平型關(guān)大捷,八路軍殲滅日軍1000多人,擊毀汽車100多輛,繳獲一批輜重武器,取得了全國軍民抗戰(zhàn)開始以來,中國軍隊的首次重大勝利。
長達6個小時的激烈戰(zhàn)斗,八路軍第115師也付出了傷亡600余人的代價,200多位英勇的指戰(zhàn)員長眠在晉北這塊熱土上。父親說,八路軍在平型關(guān)首戰(zhàn)大捷是用600多名指戰(zhàn)員的傷亡代價取得的。我們是和日本鬼子拼命的!父親好幾位長征時期的戰(zhàn)友,就犧牲在平型關(guān)與日軍的激烈搏斗中。每談及此,父親都熱淚盈眶,心情久久不能平復。
其二是山西廣陽伏擊戰(zhàn)。父親告訴我們,1937年12月4日下午,日軍先頭兩個聯(lián)隊4000多人,進入八路軍第115師第343旅設(shè)置的廣陽地區(qū)伏擊圈內(nèi)。我軍采取“避強擊弱”的戰(zhàn)術(shù),放過它的先頭主力,當它的輜重部隊進入廣陽地區(qū)時,我軍預伏的部隊突然開火,把日軍分隔成兩段。經(jīng)過4個多小時的激戰(zhàn),殲滅日軍近千人,繳獲騾馬700多匹,步槍300多支,還有大批軍需物資。每講到此戰(zhàn),父親都精神煥發(fā)、興高采烈。
父親說,八路軍的廣陽伏擊戰(zhàn),迫使日軍改道由廣陽以西進犯龍泉,遲滯了日軍進攻太原的行動,援助和掩護了防守娘子關(guān)地區(qū)的國民黨友軍安全撤退。國民黨第二戰(zhàn)區(qū)前線總指揮衛(wèi)立煌,曾拜會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并誠懇表示:“我知道八路軍確實是抗日的,是復興民族的最精銳的部隊。尤其是抗日的方法和經(jīng)驗都非常豐富!”
1940年10月,父親擔任八路軍晉西北八分區(qū)參謀長。1943年1月至1945年11月,父親回到延安,先后進入延安黨校二部和抗大學習。擔任抗大一支隊四隊隊長兼教員、副支隊長。
1945年10月16日,父親和抗大總部部分教職員、學員,由何長工率領(lǐng)從陜西綏德出發(fā),向東北進軍。同年12月到達吉林省通化市,建立東北軍政大學,何長工擔任校長,父親擔任校務(wù)部部長。
1949年9月,父親擔任中南軍區(qū)軍政大學湖南分校二總隊總隊長;后任軍大三分校副校長兼教育長。擔任23步兵學校(現(xiàn)南昌步兵學院)副校長、校長。1952年6月,中央軍委決定在武漢組建防空軍學校,父親任校長。1957年5月,與空軍合并,父親轉(zhuǎn)入空軍序列,授權(quán)組建武漢空軍雷達兵學校,并進入武漢軍區(qū)高級干部訓練班學習。1955年,父親被授予大校軍銜,同時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
穿著草鞋宣講戰(zhàn)斗故事
在我們孩童時,印象最深的是父親每隔十天半月就要用熱水泡腳,然后用鋒利的刀片一刀一刀地割去雙腳上的死皮老繭。刀片鈍了斷了,就用薄薄的玻璃片,每次地上都是白花花的一片皮屑;有時候,甚至把腳底削刮得血紅一片。我們既心痛又不解,問他:“您這是怎么了?”
父親不以為然地笑著說:“過去走的路太多,太多了。這些死皮老繭不刮掉,就沒法走路啰!”
從我們懂事、記事起就明白,打草鞋、穿草鞋與父親的不解之緣。父親這輩子,只有一雙部隊發(fā)的雙接頭皮鞋,只是在著軍禮服時才穿;離休后,就再沒見他穿過。父親說:“穿皮鞋不舒服,不自在。”他更偏愛穿草鞋。草鞋是父親穿的時間最長,走的路最多的鞋子。父親覺得穿上草鞋,“好像又回到了當年,既輕松又踏實”。
父親對草鞋情有獨鐘,從尋找材料到編織成鞋都是他親自完成。在“九省通衢”的大城市武漢編織草鞋的稻草秸稈不容易找到,偶爾在菜市場碰到些許,他就如獲至寶地保存下來,攢夠了,就用家里的板凳做支架,也無需什么工具,嘴里哼著紅軍的歌,手中的稻草扭曲翻騰,不一會兒,一雙草鞋就完成了。實在找不到稻草秸稈時,父親就將家里穿剩下的破舊衣褲撕成布條擰起來,打成花花綠綠自成一體的“草布鞋”。
李敏教子女編織草鞋
父親告訴我們,草鞋有很多種,有正系帶的,有旁系帶的,有人字形的,也有船形的?!皠e小看這草鞋,它可是當年紅軍重要的戰(zhàn)略物資吶!”
“草鞋都是你們自己編嗎?”小時候,我們曾天真地問。
“不完全是?!备赣H對我們說,“部隊要打仗,沒有那么多時間編草鞋。紅軍在初期時設(shè)有專門的草鞋廠,日夜趕制草鞋發(fā)放部隊,長征時我們每人就領(lǐng)到三雙?!?/span>
父親說,1934年,紅軍的《紅星報》還專門刊登了“怎樣解決草鞋問題”的文章,對草鞋的選材、編制和正確穿著都作了詳細說明。戰(zhàn)士們掌握了草鞋的編織要領(lǐng),在行軍打仗的間隙,顧不上休息,最要緊的就是打雙草鞋,否則第二天就沒得穿。另外,人民群眾支援紅軍,他們唱著“打雙草鞋送紅軍,表我百姓一片心”,為紅軍捐送草鞋。紅軍隊伍也積極想辦法,采取購買和沒收土豪家的麻或破舊衣褲編織草鞋。一雙草鞋可穿行五六十里地,草鞋是紅軍磨損最快,也是最緊缺的物資。
我們常想: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一個戰(zhàn)士需要多少雙草鞋,整個紅軍隊伍又需要多少???
紅軍是老百姓的草根軍隊,與草有不解之緣。穿草鞋,吃草根,睡草堆,吃穿住行都離不開到處都有、隨處可取的草。父親說,長征路上,需要盡可能多帶一點青稞炒面,多帶兩雙草鞋;沒有就多帶一點草跟布條,草鞋穿爛了就隨時編補。多年的草鞋軍旅生活,父親適應(yīng)了,習慣了,對草鞋有感情了,甚至不可或缺了。
新中國成立后,父親仍然穿著草鞋在武漢這樣的大都市里閑庭信步。大街上有人覺著奇怪,也有人笑,但更多的是投來贊許、崇敬的目光。所有這些,父親全然不顧,依然我行我素地穿著草鞋與老戰(zhàn)友攀談回憶,到街坊鄰居市民家訪談,到機關(guān)學校去作報告,宣講紅軍傳統(tǒng),傳承紅軍精神。
20世紀六七十年代,離休多年的他,忙得不亦樂乎。許多機關(guān)、學校、工廠、生產(chǎn)隊都邀請他去講革命傳統(tǒng)。可以說,他穿著草鞋踏遍了武漢三鎮(zhèn)。每次宣講報告前,父親都認真?zhèn)湔n,列提綱,寫事例,爭取講得更好一些。
李敏在做革命傳統(tǒng)報告
記得有一次,武漢鋼鐵公司邀請父親去做革命傳統(tǒng)報告。那次的報告會上,偌大的廠房,幾千名干部職工擠得水泄不通。父親穿著親手打的草鞋,精神抖擻地走上臨時搭建的講臺。從五次反“圍剿”,講到長征;從陜北延安,講到山西晉綏抗日;從在東北參與創(chuàng)建軍政大學,講到隨部隊南下解放全中國。平時話不太多的他,這時情緒激動,不僅使用肢體語言,更是唱起嘹亮的紅軍歌曲,用實實在在的戰(zhàn)例,將有悲痛、有歡樂、有犧牲、有勝利的戰(zhàn)斗場景,全方位地展現(xiàn)在聽眾面前。工人師傅們聽得情緒激動,高呼口號,會場一片沸騰。
這首“紅軍歌”,只有我們?nèi)視?/span>
2016年,我們兄弟姐妹追尋父親的足跡,來到福建沙縣紅軍紀念館參觀學習。館內(nèi)墻壁上掛有一首歌的歌詞,一下吸引了我們,怎么這么熟悉?
紅軍啊,向東行呀,
積極圍攻沙縣城,
沙縣有個盧興邦,
兩團殘兵守孤城,
紅軍啊,真英勇啊,
蔣介石派了一師人,增援沙縣城,
都被我們消滅個干干凈!
……
講解員說,這首歌沒有曲譜,也無人會唱。
這不是父親教我們?nèi)叶紩哪鞘住凹t軍歌”嗎?歌名就叫《打沙縣》。1933年,父親所在的紅三軍團與紅19師組建東方軍入閩作戰(zhàn)。當時,福建三明的沙縣,由福建軍閥盧興邦為師長的國民黨第52師駐守。紅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攻打沙縣縣城。敵人潰不成軍,紅軍乘勝追擊窮追猛打,一舉全殲盧部。這首《打沙縣》的歌曲,生動形象地描述了紅軍打沙縣的戰(zhàn)斗場景。
如今,這首歌幾乎無人記得更無人會唱。然而,我們?nèi)颐總€人卻都能準確無誤完整地唱出來。一種莫大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紀念館里,我們情不自禁當場唱起這首《打沙縣》,并將該歌的曲譜捐贈給紀念館,填補了紀念館對這首紅軍歌曲傳承的一項空白。
父親生前曾多次告訴我們,在幾次反“圍剿”斗爭中,紅軍連連取得戰(zhàn)略性勝利,隊伍士氣大漲,斗志昂揚,他們在歌中唱道:
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真正確(que,紅軍戰(zhàn)士多為南方人,讀quo)”
工農(nóng)群眾擁護真正多,
紅軍打仗真不錯,
粉碎了國民黨的烏龜殼,
我們真快樂,我們真快樂!
父親每次唱起這支歌,都是神采飛揚,那個高興勁兒令人鼓舞,令人振奮。
長征中,父親與其他紅軍將士,懷著“解救全國勞苦百姓”的崇高革命理想,克服常人難以想象和承受的艱難險阻,沖破敵人重重的圍追堵截,譜寫了人類歷史上無可比擬的光輝篇章。對這段歷史,父親的“紅軍歌”是這樣唱的:
中央紅軍勝利大反攻,
出發(fā)自江西,
歷經(jīng)千山和萬水,
戰(zhàn)勝白軍與團匪。
沖破了包圍,
踏遍了十一省,
長征二萬五千里,
打下五百余仗,
消滅敵人打出了威風!
踏著長征路,高唱革命歌,父親由一個彈棉花的小學徒,逐步成長為革命意志堅定的共產(chǎn)黨人和先鋒戰(zhàn)士。父親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已融入輝煌的中國革命斗爭歷史長河。從中央蘇區(qū)到延安抗大,像這樣的紅軍歌曲,父親記得很多。他高興時唱,懷念戰(zhàn)友時唱,因傷至痛時唱;十年動亂中,他心情郁悶時也唱?!凹t軍歌”抒發(fā)了父親革命樂觀主義遠大情懷,寄托了對犧牲戰(zhàn)友們的無限緬懷。他常對我們說:“我沒有什么留給你們,只有草鞋和紅軍歌。你們一定要穿著它,唱著它,聽黨的話,跟黨走,做一個紅軍的兒子,一個老共產(chǎn)黨員的后代?!?/span>
人們都說,父愛如山,是因為父親的愛厚重而深沉。我們更是深深地感受到父親的愛,蘊含著對兒女們的家風傳承和殷切期望。
1969年,利軍入伍后隨工程兵部隊進入大山深處,修路架橋打山洞,工作與生活條件十分艱苦。父親得知后專程來到部隊。他謝絕師首長的熱情接待,吃住在連隊。收工后,就給兒子講紅軍的艱辛,紅軍的犧牲,紅軍的勝利,紅軍的精神,鼓勵兒子在艱難困苦面前要保持革命斗志,一定要戰(zhàn)勝困難,和戰(zhàn)友們一起完成任務(wù)。父親還情緒高昂地在工地上為全連指戰(zhàn)員作了繼承紅軍傳統(tǒng)的報告。部隊深受教育和鼓舞,連續(xù)數(shù)年因各方面工作優(yōu)秀,被上級授予“硬骨頭連隊”的稱號。
我們兄弟姐妹,都在很小的年齡就參軍入伍,走進工廠和農(nóng)村,保衛(wèi)祖國,建設(shè)祖國。父親的革命經(jīng)歷,父親的草鞋和“紅軍歌”一直陪伴著我們,激勵著我們。直到現(xiàn)在,已近古稀之年的我們兄弟姐妹相聚時,都要回憶父親的草鞋,高聲合唱“紅軍歌”。這是父親留給我們的最大精神財富。
責編:羅嘉凌
一審:黃帝子
二審:蘇露鋒
三審:黃柏禹
來源:《文史博覽》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