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杜甫游洞庭 | 汨羅:湖光與天遠,直欲泛仙槎

潘剛強     2024-07-15 10:00:58

文/潘剛強

杜甫最后一次行走洞庭湖,應當在唐大歷五年(公元770年)暮秋。這個時候的老杜,時而舟游水澤,時而寓居驛樓。歸路從此迷,涕盡湘江岸。亂離難自救,終是老湘潭。越是陷入窮途末路之困境,北歸返鄉(xiāng)的念想越加在他心中點燃。如此悲傷,何以解憂?詩人創(chuàng)作了《暮秋將歸秦,留別湖南幕府親友》:

水闊蒼梧野,天高白帝秋。

途窮那免哭?身老不禁愁。

大府才能會,諸公德業(yè)優(yōu)。

北歸沖雨雪,誰憫敝貂裘?

汨、湘、沅三江口

舜帝蒼梧曠野,洞庭天高水闊。歲在立秋佳日,湖南幕府親友相聚。《禮記·月令》:“立秋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秋于西郊。”鄭玄注:“迎秋者,祭白帝于西郊之兆也?!毕娼苯由n梧。白帝司秋,正行秋令。詩人下筆從“舜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說起,湖南幕府,本是賢士聚會之地,諸位親友,多為德業(yè)優(yōu)良之輩,唯我老杜,途窮那免阮籍之哭?身老不禁宋玉之愁。杜甫心中渴望返回故鄉(xiāng)襄陽,然而北歸之長途遠涉,會當沖向風雨冰雪的寒冬困境。長安三萬里,天高白帝秋,無可奈何的杜甫,借用“暮秋將歸秦”來表達還鄉(xiāng)之意,實為詩中末句伏筆。戰(zhàn)國時期縱橫家蘇秦,起初游說秦王,建議兼并列國稱帝而治。書十上而說不成,黑貂之裘敝,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蘇秦最終勸說六國合縱,成就聯盟抗秦大業(yè)。杜甫以此詩留別湖南幕府親友,別無他意,借問一聲:“北歸沖雨雪,誰憫敝貂裘?”

杜甫歸心似箭,卻又無力上弦。就在這年秋天,他在潭州與名叫李銜的老友相逢,悲喜交集寫下《長沙送李十一》:

與子避地西康州,洞庭相逢十二秋。

遠愧尚方曾賜履,竟非吾土倦登樓。

久存膠漆應難并,一辱泥涂遂晚收。

李杜齊名真忝竊,朔云寒菊倍離憂。

屈原農場湘江碼頭

唐至德三載(758年)春,杜甫在長安,任左拾遺。二月,改元乾元。四月肅宗親享九廟,自長安殿迎九廟神主入新廟,杜甫陪祀。六月局勢突變,房琯貶邠州刺史,嚴武貶巴州刺史。同時,杜甫貶華州司功參軍。乾元二年(759年)杜甫由洛陽回華州,沿途所見寫下著名的“三吏”“三別”史詩。七月,杜甫棄官攜家流寓秦州(今甘肅天水)。他懷念李白,作《夢李白二首》,又有《天末懷李白》,又有《寄李十二白二十韻》。十月,杜甫離開秦州,經過長途跋涉終于抵達同谷(今甘肅成縣)。

“與子避地西康州,洞庭相逢十二秋?!北茈y西康州同谷縣,這是杜甫一生中最為困苦的時期。他沒有得到任何援助,生活困頓,饑寒交迫,骨肉離散,政治上不得意。他唱之以詩,寫下《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其一):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頭亂發(fā)垂過耳。

歲拾橡栗隨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

中原無書歸不得,手腳凍皴皮肉死。

嗚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風為我從天來。

客居他鄉(xiāng),白發(fā)亂蓬,天寒日暮,手腳凍皴。如此狼狽,竟與猴子爭食橡栗?!拔疑螢樵诟F谷,中夜起坐萬感集。嗚呼五歌兮歌正長,魂招不來歸故鄉(xiāng)?!本驮谕壬酱?,杜甫意外遇見舊相識李銜。他在《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其七)稱李銜為“山中儒生”:

男兒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饑走荒山道。

長安卿相多少年,富貴應須致身早。

山中儒生舊相識,但話宿昔傷懷抱。

嗚呼七歌兮悄終曲,仰視皇天白日速。

杜甫時年四十八歲,感嘆生不成名身已老。而自乾元二年己亥,至大歷五年庚戌,眨眼間已是十二秋。兩位舊相識的山中儒生,相逢洞庭湖畔,依然是“但話宿昔傷懷抱”:“遠愧尚方曾賜履,竟非吾土倦登樓。久存膠漆應難并,一辱泥涂遂晚收?!倍鸥r年五十有九,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雖任工部員外郎,郎官遙受不如賜履入朝,南楚浪遊,此非故鄉(xiāng)倦畏登樓。回顧十二年別離行蹤,越加是“男兒生不成名身已老”。《后漢書·范滂傳》載:“汝今得與李杜齊名,死亦何恨?!贝恕袄疃拧敝傅氖抢钼摺⒍琶?。杜甫愧嘆:“李杜齊名真忝竊,朔云寒菊倍離憂?!崩钽暫卧S人也?未見傳記。雖說不似詩仙李白,李銜與杜甫在患難之中結成摯友,他倒也落得個君子儒生的美名。

流落洞庭湖最后一次表達“暮秋將歸秦”意愿的杜甫,十二年前正是在秦州,寫下了思念李白的“夢、懷、寄”組詩?!短炷牙畎住纷顬橹匾?/span>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孟秋之月,涼風至。秦州地處邊塞,如在天之盡頭。當時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一路放歌洞庭湖。杜甫接連以詩代書,卻未見李白回信。不知鴻雁幾時到?擔憂江湖秋水多。細讀杜詩“涼風起天末”起句,恰與同時代的著名詩人劉長卿的詩意相同。劉長卿在《初至洞庭,懷灞陵別業(yè)》詩中說:“長安邈千里,日夕懷雙闕。已是洞庭人,猶看灞陵月。誰堪去鄉(xiāng)意,親戚想天末。昨夜夢中歸,煙波覺來闊?!笨梢?,在唐代詩人中,“天末”涼風會刮起去鄉(xiāng)思念。杜甫在《夢李白二首》就曾擔憂:“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比缃裎恼略髅_,魑魅喜人過。杜甫深知李白蒙冤放逐,正和屈原一樣。李白定會投詩贈汨羅,與屈原共訴冤魂語。

浩浩沅湘兮,分流汨兮。東漢許慎《說文》載:“汨,長沙汨羅淵,屈原所沉之水?!薄兑唤y(tǒng)志》說得分明:“汨羅,江名。在湘陰縣北十里。源出豫章,流經湘陰,分二水,一南流曰汨水,一經古羅城曰羅水,至屈潭復合,故曰汨羅。西流入湘?!?/span>

“汨羅”特指屈原自沉淵,來自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屈原至于江濱,被發(fā)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乃作懷沙之賦?!坝谑菓咽熳酝躲枇_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其后楚日以削,數十年竟為秦所滅。

自屈原沉汨羅后百有余年,漢有賈生,為長沙王太傅,過湘水,投書以吊屈原。其辭曰:“共承嘉惠兮,俟罪長沙。側聞屈原兮,自沉汨羅。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極兮,乃隕厥身。嗚呼哀哉,逢時不祥!”

太史公曰:“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背啬撼r代,屈原堅持“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橘頌》),其愛國直諫的獨特人格,成為后世敬奉的典范。

西漢文學家、辭賦家東方朔,創(chuàng)作了《七諫》,由《初放》《沉江》《怨世》《怨思》《自悲》《哀命》《謬諫》七首短詩組成。他最早將“汨羅”寫入詩賦,《哀命》曰:“哀時命之不合兮,傷楚國之多憂。內懷情之潔白兮,遭亂世而離尤。惡耿介之直行兮,世溷濁而不知。何君臣之相失兮,上沅湘而分離。測汨羅之湘水兮,知時固而不反?!奔缺憩F了屈原忠而被謗、信而見疑、無辜放逐、最終投江的悲劇一生,也表達東方朔懷才不遇、憤世嫉俗的心境,反映了正直之士普遍的遭遇和典型的心態(tài)。

三閭殿

“汨羅”,指代汨羅淵、汨羅魂、汨羅道、汨羅人等諸多屈原元素。唐代,“汨羅懷古”成為文人雅士詩詞歌賦不可或缺的主題思想,端午憑吊、龍舟競渡的名詩佳作俯拾皆是。

韓愈《湘中》:“猿愁魚踴水翻波,自古流傳是汨羅。蘋藻滿盤無處奠,空聞漁父扣舷歌?!?/span>

白居易《和萬州楊使君四絕句·競渡》:“競渡相傳為汨羅,不能止遏意無他。自經放逐來憔悴,能校靈均死幾多?!?/span>

柳宗元《汨羅遇風》:“南來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門自有期。為報春風汨羅道,莫將波浪枉明時?!?/span>

孟郊《楚怨》:“秋入楚江水,獨照汨羅魂。手把綠荷泣,意愁珠淚翻。九門不可入,一犬吠千門?!?/span>

李群玉《湖中古愁三首·其二》:“昔我睹云夢,窮秋經汨羅。靈均竟不返,怨氣成微波。奠桂開古祠,朦朧入幽蘿。落日瀟湘上,凄涼吟九歌?!?/span>

王魯復《吊靈均》:“萬古汨羅深,騷人道不沉。明明唐日月,應見楚臣心。”

齊己《漁父》:“夜釣洞庭月,朝醉巴陵市。卻歸君山下,魚龍窟邊睡。生涯在何處,白浪千萬里。曾笑楚臣迷,蒼黃汨羅水。”

杜甫在《天末懷李白》詩中首次、也是他唯一一次使用“汨羅”字眼?!巴对娰涖枇_”,實是贈屈原并贈李白。恰在乾元二年(759年),李白與李曄、賈舍同游岳陽,寫下《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游洞庭五首》,開篇(其一)曰: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盡天南不見云。

日落長沙秋色遠,不知何處吊湘君。

屈子祠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汨羅江為湘江支流,東周莊王七年(公元前690年)楚武王滅羅子國,將其遺民從宜城(今湖北宜城)遷至丹陽(今湖北秭歸)附近的枝江。次年,楚文王遷都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因枝江靠近郢都,隨后將羅子國遺民遷至湘江流域,筑城于汨羅江尾閭南岸,故名羅城。羅城境域包括今湘陰縣、汨羅市、屈原農場、平江縣及岳陽縣南部、沅江市東部地區(qū)。秦朝實行郡縣制,設羅縣,隸屬長沙郡。自秦漢起,“汨羅”代指屈原,且與“湘水”“長沙”同義。唐代,汨羅江上游平江設昌江縣,下游尾閭仍歸湘陰縣,兩縣隸屬岳州。李白詩中沒有“汨羅”西望“長沙”,這就很正常了。杜甫行走湖湘三年,晚年詩作同樣沒有再出現“汨羅”字眼,最后一首《過洞庭湖》值得細讀:

蛟室圍青草,龍堆擁白沙。

護江盤古木,迎棹舞神鴉。

破浪南風正,收帆畏日斜。

湖光與天遠,直欲泛仙槎。

此詩來由,據《諸家老杜詩評》卷四潘淳《詩話補遺》載: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有人得此詩,刻于洞庭湖中,而不載名氏?;蛞允旧焦龋S庭堅),山谷曰:“子美作也?!睔v代諸多專家考證,名家收藏的杜詩安得無好事者亂真?宋代周紫芝《竹坡老人詩話》認為,然而如《舟過洞庭》一篇云:“蛟室圍青草,龍堆擁白沙。護江盤古木,迎棹舞神鴉?!贝私^非他人可到,其為此老作無疑。清代浦起龍《讀杜心解》曰:“此詩得于洞庭石刻,不著姓名,論者疑信相半?!?/span>

屈原雕像

杜甫南征時,有《宿青草湖》曰:“洞庭猶在目,青草續(xù)為名?!贝诵邢虮比牒骸膀允覈嗖荩埗褤戆咨??!倍鸥奶吨莘祷卦乐?,沿湘江入洞庭,“向北入湖”,故詩又題《舟過洞庭》。《元和郡縣圖志·江南道·岳州·巴陵縣》載:“巴丘湖,又名青草湖,在縣南七十九里,周迴二百六十五里,俗云古云夢澤也。”李吉甫這部地理志,寫于唐憲宗元和年間(806—820年),與杜甫晚年較為接近。“護江盤古木,迎棹舞神鴉?!彼未吨旅鳌对狸栵L土記》載:“巴陵烏甚多,土人謂之神鴉,無敢弋者?!碧拼鷱堨铩端晚f整尉長沙》:“遠遠長沙去,憐君利一官。風帆彭蠡疾,云水洞庭寬。木客提蔬束,江烏接飯丸。莫言卑濕地,未必乏新歡?!苯瓰踅语埻?,說的就是長沙、洞庭途中拋食舞神鴉。

今日屈原管理區(qū)磊石山一帶,洞庭與青草“重湖”相連,就是“汨羅”屈原投江處。觀屈原所自沉淵,宋玉招魂,賈誼投書,司馬遷垂涕,這些故事均發(fā)生此地。磊石山崖壁陡立,古木參天。護堤古木,迎櫂神鴉,均是近岸風景。“破浪南風正,收帆畏日斜。”風帆正順,回檣斜照,湘江與汨水相匯入湖,恰是向北朝東的遼闊景象?!昂馀c天遠,直欲泛仙槎?!贝藭r“過洞庭湖”,并非放舟洞庭,正好趁此湖光天色拐入汨羅江,追隨屈原飛泛仙槎登升而去。

摘自《岳陽日報》

責編:羅嘉凌

一審:黃帝子

二審:蘇露鋒

三審:黃柏禹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