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相磨佳且好兮——斯是齋拓片題跋速記

舒文峰   新湖南客戶端·客戶端   2024-07-15 12:45:05

金石之痕,墨拓而成,承載千年歷史,凝結古今文化。古人以刀刻石,銘其心志,今人則以拓傳世,摹古人之跡,宣其志趣。金石拓片,是我國千年傳統(tǒng)文化之瑰寶,運用宣紙與墨汁,將石刻碑文、青銅器皿,古錢古玉、磚瓦竹木上的文字或圖案,生動地復制出來,堪稱一項神奇的藝術。

清季中葉,碑學大興,學者文人在研究之余,喜好在金石拓片的頭尾書寫題跋。題跋原本需分開講:題,指寫在書籍、字畫、碑帖等前面的文字;跋,指寫在書籍、字畫、碑帖等后面的文字。或一人或多人書寫,合在一起,總稱 “題跋”。金石拓片題跋,所蘊含的文化信息及其藝術價值,往往超越了拓片本身。一張殘破的拓片,如同一個殘缺的故事,片言只語,令人懸念重生。然而,自古文人,憑借其卓越的洞察力和想象力,從相關資料入手,考證其身世淵源,流派特征,從相近作品分析解讀其宗旨趣味,在一定程度上使破碎的圖片得以立體呈現(xiàn),賦予其新的生命啟示。

拓片題跋,并非簡單的墨筆記錄,而是包含書法家的書寫風格、與拓片的藝術統(tǒng)一性、拓片構圖的位置經營等多重因素。古人將重要的事跡,托于金石,意在傳承久遠。然而,冰冷的石頭,只有在有緣人那里,才能被賦予人文的內涵和重生的可能。題跋者在其中扮演了連接古今的橋梁,如同在心靈之間游走的渡者。題跋以其豐富的內容,優(yōu)美的書法,為主次分明,內容豐富,既有篆隸的安閑靜雅,又有行草的流動活潑,既有大字的穩(wěn)厚,又有小字的靈動。

斯是齋,湖南大學岳麓書院陳松長教授之書房也。陳松長教授致力于簡帛文獻與簡帛書法。多年前,雅興忽發(fā),欲為那些引人入勝的金石拓片作文以注之。于是乎,歲月積累,此小好竟蔚為大觀,積稿盈箱。近年來,陳松長教授在金石拓片題跋書寫方面日益得心應手,愈發(fā)游刃有余,筆底生花,漸入佳境。更有四方好友咸來相和,遂將斯是齋中墨寶,匯編成冊,名曰《金石相磨斯是齋題跋集》。并以 “金石相磨”為題做出個人展覽。此舉充分傳遞了用題跋這一藝術形式去解讀金石拓片的內涵,一見其文史之功,二見其書翰之韻,三見其文辭之美,四見其章法之妙,為觀者了解悠久的金石文化打開了一扇窗。

近幾年陳松長教授以這種在拓片上題跋的樣式,有意或無意的開啟了自己書寫新的風貌,在其作品中,更注重視覺藝術的審美傾向,用心經營著書體與拓片中古人畫境之間的相互關系,虔誠的表達了其內心對傳統(tǒng)藝術敬仰與崇拜,同時又不失一個當代書家用構成的藝術形式,強調拓片視覺美感的沖擊。他強調自己只是在研究的過程中,把感興趣的東西做了一些注釋,而不是追求書法之道。但這恰好是 “金石相磨”的另一層意義,昭示當代書界在創(chuàng)作上要注重學術研究和思維的開拓,同時也對當下書法界普遍存在的“抄書匠”現(xiàn)象,給出了一個建設性的啟發(fā)。

金石拓片,是我國千年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與密碼。拓片題跋,則是這一藝術形式的延伸,讓我們得以一窺古代文化的廣博。觀者改以怎樣的敬畏之心,傳承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讓金石之聲,穿越時空,在時間的長河,呼應歷史的腳步。

陳松長簡歷

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博導,書法家。湖南大學簡帛文獻研究中心和湖南大學中國簡帛書法研究中心主任,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客座教授。中國秦漢史學會、中國漢畫學會、湖南省考古學會、湖南省博物館學會常務理事;《簡帛研究》、《簡帛》雜志編委。


責編:喻亮

一審:喻亮

二審:瞿建波

三審:瞿德潘

來源:新湖南客戶端·客戶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