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聯(lián) 2024-07-16 17:14:17
跨學科的辯證想象——《去未來化:一種新的設計哲學》讀后與再思
文丨曹露浩
《去未來化:一種新的設計哲學》于1999年首次出版,時隔25年再次進行出版。“去未來化”描繪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整體面貌和發(fā)展軌跡,也表明符合當下這個時代的批判性思維應該是什么樣的。它的第一層含義即字面意思——“不存在的未來”,不光指人類的未來,也包括那些對人類來說尚且未知的、非人類他者的未來。因此,去未來化是我們的時代處境。去未來化的第二層含義乍看非常矛盾,矛盾在于不存在的未來。去未來化描繪著這樣一種情境:“對技術的依賴”成為無處不在的驅力,人工制造物強行讓任何“不可能成為可能”。
在多變的未來中,設計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未來的諸多可能性正在被不斷剝奪,而設計亦是導致未來不可持續(xù)的幫兇,而另一方面,當我們透過去未來化的視角重新思考,將其當作一種促成行動的模式,設計又能幫助我們對抗世界之未來的否定,那么去未來化將如何改變我們對于設計,對于如何構建未來的理解,在本書都能找到相應的答案。
設計哲學的跨代傳播
《去未來化:一種新的設計哲學》專注于日常生活與人造世界以及其他相關的“拓展領域”,然而要實現(xiàn)對上述領域的深刻理解與本質洞察,關鍵在于全景式呈現(xiàn)設計同社會學研究、文化研究、技術哲學研究、政治學研究、人類學研究、語言學研究等相關學科之間的互動網(wǎng)絡。本書的核心立場是將設計闡述為一種跨越并聯(lián)結不同學科和知識領域的思維方式,旨在改變設計以往與思想、理解力、智識等次要的、無關的及彌散的關系或狀態(tài)。
去未來化必然能夠生成一種新的設計哲學?!耙环N新的設計哲學”旨在理清去未來化對于思考和行動的影響:揭示現(xiàn)實事件對于意識的作用,并闡明什么是需要做的、什么是能夠做的。這是一種思考的精進,關乎設計如何應對不斷變化的情境,從而真正讓現(xiàn)實、矛盾以及去未來化的批判性視角能夠走入人們的視野。
本書并非抽象的理論闡述,而是通過具體的案例分析,利用大量設計史料揭示去未來化的前世今生。去未來化動搖了未來單一的必然性,而將重塑未來的挑戰(zhàn)賦予設計,并為設計行動提供了全新的實踐邏輯。
該書對于設計的探討,不是純粹的理論構建,而是跨越時代,跨越國界的來構建設計,闡釋哲學。從歷史到現(xiàn)代性的重塑,從美國制造到澳大利亞制造史的解構,從歐洲的總體設計到美學、到符號學的窺探,作者試圖用一系列跨越時代的案例,用一件件跨越時代的代表性事件,用一個個鮮活的時代性人物,來對看似毫無關聯(lián)的設計、哲學、未來進行注解。
設計是人類表情達意共通的語言,哲學是對世間萬物最好的詮釋,而去未來化,便是對當下及未來的期許。《去未來化:一種新的設計哲學》,便是具有很強時代性的產物。
設計哲學的學科融合
該書是橫跨哲學和設計學兩大學科門類的作品,其中還涉及政治學、符號學、美學等。哲學屬于純粹的文科,通常被認為是向時代的提問,會用虛玄無用的學問來解讀時代,而設計學雖屬交叉學科,但工科氣息極其濃厚,實用性極強,用設計串聯(lián)時代。因此,二者似乎毫無交集,但恰恰表面上毫無交集的兩個學科門類,作者卻能將它們進行較好的融合,并讓讀者能夠從簡單的詞句中,進行復雜的學科理解。
《去未來化:一種新的設計哲學》不僅較好的闡述了學科之間的融合,時隔25年之后的再次出版,也結合了當下的較多熱點,一系列新的學科概念,都在該書中進行呈現(xiàn)。設計與哲學的融合,在該書中不僅是理論的融合,而更多的是帶給讀者一種全新的思維模式,思想與時代發(fā)展的契合。作者是在用學科,向時代發(fā)問,將復雜的學科概念,用無數(shù)個平實的話語來進行概念的重新構建,給讀者通俗易懂又回味無窮之感,這不僅僅是設計哲學的學科融合,更是書籍和讀者的融合。
融合,不是簡單的概念交叉,走進讀者,靠近讀者,讀懂讀者,才是真正的融合。
設計哲學的未來測繪
一個專業(yè)性極強的設計學科,一門晦澀高深的哲學哲思,作者卻用一種新的藝術表達形式,來向讀者進行傳播。
人工智能高速發(fā)展的當下,學科和時代接受的挑戰(zhàn)及沖擊前所未有。時代,可大可小,可遠可近,未來已來。作者試圖從未來的角度闡述設計哲學,用思考未來化的力量回應時代追問,與社會互動。從選用各種各樣的案例來改變傳統(tǒng)的理論認知的表達,這便是該書對于當下最好的回應。
技術變革的當下,文字能夠治愈焦慮,文字能夠與自己和解。未來充滿著不確定性和矛盾性,而從哲學的視角,我們便能更好的自洽。無論我們是誰,無論我們身處何方,應對未來,面對時代,都應該向后回顧和向前展望。
回顧,意味著對去未來化批判反思、學習教訓、掌握主動。向前展望就是從當下出發(fā),因為去未來化激發(fā)了人們對現(xiàn)狀的一種認知,認知到產生去未來條件。
正如書中作者所言:我們永遠無法完整地知曉去未來化的所有故事,因為它真正要做的是重寫一切,那么讓讀者理解重寫的方式就顯得是必不可少的一課,它先于任何設計和行動。
責編:周聽聽
一審:周聽聽
二審:張馬良
三審:熊佳斌
來源:湖南文聯(lián)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