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米 新湘評論雜志社“指點”微信公眾號 2024-07-28 20:49:52
于蒼黃時間長河溯源民族融合——全國黨刊內蒙古調研采訪走筆①
張 米
蒼黃的時間長河流淌過千年的沉淀,古老的土地見證民族融合的悠長篇章。
赤峰,承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孕育了豐富多彩的民族融合文化,對于社會的發(fā)展以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深遠的意義。
近日,記者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內蒙古的實踐”全國黨刊主題采訪團走進這片北疆大地,傾聽時間長河的潺潺流淌之聲,溯源而去,民族融合的壯麗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
從歷史源流
觸碰赤峰的“深處”
蒼黃浩蕩,天人合一。探尋了赤峰的歷史源流,便讀懂了人類在時間長河中對生命意義的不懈追尋。
2019年7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赤峰,了解紅山文化等史前文化發(fā)掘保護情況和歷史沿革時深刻指出:“我國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是多民族不斷交流交往交融而形成的。中華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歷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發(fā)展至今的文明?!?/p>
循著總書記的足跡,我們走進赤峰博物館、遼代歷史文化博物館,穿越數(shù)千年時光,探尋文明源流。
興隆洼文化誕生“華夏第一村”,無聲地訴說著遠古時期人類改造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中華第一龍”C型碧玉龍以其精美的造型和深邃的內涵,展現(xiàn)了古人對自然與天地的崇拜;“中華祖神”陶制人像將古代社會的信仰體系和審美意趣表露無遺。紅山文化、小河西文化、興隆洼文化、趙寶溝文化等文化在歷史進程中熠熠生輝……
赤峰地區(qū)的民族融合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這里曾是紅山文化的發(fā)祥地,出土的玉器、陶器等文物,展現(xiàn)了遠古時期先民們的生活面貌和精神世界。紅山文化的發(fā)現(xiàn),不僅證明了中國北方地區(qū)在五千年前就存在著高度發(fā)達的原始文明,更揭示了早期民族間的交流與融合。
進入歷史時期,赤峰地區(qū)的民族構成更加多元。漢、鮮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多個民族先后在此留下足跡。特別是契丹族建立的遼朝,將赤峰地區(qū)作為重要的政治、軍事中心,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遼代的壁畫墓、古城遺址等,至今仍在訴說著那個時代的輝煌。
他們帶來了各自的語言、風俗、技藝和宗教信仰,相互碰撞、吸收與融合,豐富了赤峰的文化內涵,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尊重。
江河萬里總有源,樹高千尺也有根。趨步于時間的坐標,走向赤峰的歷史深處,我們清晰地感受到生命意義的層層遞進。這些極具代表性的遺址遺存,是根源、是精神、是認同、是啟示。它們不僅見證了赤峰地區(qū)的發(fā)展和歷史的變遷,也是人類心靈的傾訴,是生命意識最初的覺醒,更是中華文明多樣性和連續(xù)性的重要體現(xiàn)。
從團結共榮
領悟民族的“多元”與“一體”
人心所歸,惟道與義。領悟了赤峰的民族交融,便讀懂了中華民族各族人民共生共榮、生生不息的偉大。
草原的清風,拂過農(nóng)田的麥浪,游牧的豪放,融入農(nóng)耕的安詳。多元文明的相遇,不是沖突與排斥,而是相互學習與借鑒、團結交融與共促。游牧民族學會了農(nóng)耕技術,開始定居生活;農(nóng)耕民族則吸收了游牧文化中的勇敢與開拓精神,拓展了生存的邊界。
在相當漫長的歲月里,赤峰一直是文明碰撞最火熱的戰(zhàn)場,也是文化相融最膠著的前沿。
這場波瀾壯闊的民族遷徙與交融,讓中華文明的包容性與統(tǒng)一性,深刻地映照在了民族融合的“多元”與“一體”上。
“多元”體現(xiàn)了各民族獨有的文化、語言、宗教和風俗;“一體”則強調不同民族間的相互依存和團結合作,共同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社會穩(wěn)定。
“華夏第一村”“中華第一龍”等考古發(fā)現(xiàn)成果雄辯地說明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共同體。而追溯到60年前,赤峰亦有一段民族相融、人民相親的光榮歷史。上世紀60年代初,根據(jù)中央安排,內地“三千孤兒入內蒙”,各族民眾主動領養(yǎng)“國家的孩子”,盡心竭力、克服困難撫養(yǎng)他們長大。他們當中有的成為黨政干部,有的成為人民教師,有的成為了地道的農(nóng)牧民,繼續(xù)譜寫著民族團結的新篇章。在赤峰人民共同努力下,今年初赤峰成功獲評“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榮譽稱號。
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中華民族一家親。今天,各族群眾和睦相處、幸福相擁,城市社區(qū)、農(nóng)村牧區(qū)多民族聚居現(xiàn)象十分普遍,“團結族”、多民族家庭隨處可見,真正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加強民族團結是一項戰(zhàn)略性、基礎性、長遠性工作?!睂Υ四钇澰谄潱罅ν七M。
2018年3月5日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入踐行守望相助理念,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守衛(wèi)祖國邊疆、共同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
2019年7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赤峰市河南街道馬鞍山村考察時,走進四世同堂的“多民族之家”,指出要“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聚絲成線始堅韌,溪流匯海方長流。國家的統(tǒng)一,人民的團結,國內各民族的團結,是我們的事業(yè)必定要勝利的基本保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要尊重“多元”存在的客觀事實,更要認識到強調“一體”對于維護各民族團結的重要意義。
從文化發(fā)展
“翻涌”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浪潮
弦歌不輟,薪火相傳。共鳴了赤峰的文化情懷,便讀懂了文明演進中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微妙平衡。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chuàng)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zhàn)、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绷暯娇倳浽羁探沂玖藙?chuàng)新在中華文明發(fā)展進程中的關鍵作用,彰顯了創(chuàng)新精神與中華民族品格的內在聯(lián)系,以及一代代中華文明的傳承者大膽革故鼎新、勇于突破陳規(guī)、以創(chuàng)新精神不斷推動中華文明向前發(fā)展的事實。
赤峰的文化傳承,是對歷史的深情訴說。但赤峰并未止步于傳承,而是在創(chuàng)新的道路上不斷探索、奮勇前行。
原創(chuàng)交響音詩《諾恩吉雅》是赤峰歷時三年打造的原創(chuàng)文化演出,以廣泛流傳近百年、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民歌《諾恩吉雅》中的音樂素材、人物故事與地域背景為基礎,運用交響樂與詩歌相結合方式進行的藝術創(chuàng)作。以七個樂章的布局,脈絡完整地講述了諾恩吉雅的感人故事,塑造了諾恩吉雅美麗、嫻靜、高貴、內心豐滿、向往愛情的人物形象。
“老哈河的岸邊,健壯的駿馬拖著韁,溫柔善良的諾恩吉雅,將要遠嫁到他鄉(xiāng)……”
諾恩吉雅,這一名字本身便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在蒙古語中,“諾恩吉雅”意味著“圣地”,象征著神圣與純潔。這一交響音詩的創(chuàng)作靈感,源于赤峰地區(qū)豐富的歷史文化和自然風光,融合了蒙古族的傳統(tǒng)音樂元素和西方交響樂的形式,展現(xiàn)了一種跨文化的藝術交融。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離不開文化的滋養(yǎng)。只有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才能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吨Z恩吉雅》交響音詩的價值不僅在于其藝術形式的創(chuàng)新,更在于它所承載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功能。這部作品通過對赤峰地區(qū)特有文化的深入挖掘和藝術再現(xiàn),增強了赤峰人民對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認同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這樣的文化認同對于維護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和多樣性至關重要。
革新文化內涵,添賦親和魅力。如今,《諾恩吉雅》交響音詩已成為赤峰的一張文化名片,既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有力傳承,更是對文化創(chuàng)新的生動實踐。
責編:王敦果
一審:王敦果
二審:張馬良
三審:熊佳斌
來源:新湘評論雜志社“指點”微信公眾號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