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2024-07-31 21:54:49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周月桂 于淼
垸,是人類與河湖相處的產(chǎn)物。
千百年來,特別是近100多年間江湖格局形成以來,長江洪水攜帶大量泥沙涌入洞庭湖,造成河湖洲灘發(fā)育,湖區(qū)人們在肥沃的河湖洲灘筑堤圍垸,將荒蕪之地開墾為富庶的“魚米之鄉(xiāng)”。
今日洞庭湖區(qū),千畝以上的堤垸有226個,大大小小的垸子星羅棋布,阡陌縱橫猶如棋局,一盤人與水下了千百年的棋局。反復博弈中,有洪水泛濫、驚心動魄,也有稻香四溢、漁歌悠長……
7月中下旬,我們走進西洞庭湖區(qū),走訪大水過后的垸子,探尋人與垸、人與水的故事。
沅澧垸:“垸就是擋水的,也是我們生活的地方”
氣溫越高,晚霞越絢爛。7月20日,傍晚,常德詩墻公園迎來一天的人流高峰,晚風漸漸吹涼水面。
“水一天天退下去了。”水退之后,77歲的常德市民田工恢復了到詩墻公園散步的習慣。
7月3日,沅江超警戒水位,常德詩墻四閣城門關(guān)閉。影像資料顯示,當時的詩墻處于半淹狀態(tài),熟悉的游步道和廣場全部沒入水中,抗洪紀念碑只露出小半。
“不慌,我們防洪墻擋得住。”參與過詩墻建設(shè)的田工說。常德城內(nèi),生活基本如常,隨著沅水水位逐日下降,詩墻四閣城門重新打開,人們重回詩墻公園散步,細細查看詩墻上淤泥留下的橫紋,在高聳的抗洪紀念碑下說起這輪大水,感慨詩墻固若金湯,又一次抵擋住了洪水。
(7月19日,市民在常德詩墻公園散步。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辜鵬博 攝)
(7月19日晚,常德詩墻公園,市民在抗洪紀念碑下散步。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辜鵬博 攝)
位于洞庭湖西部的古城常德,建于河湖沖積平原之上,土壤肥沃,水患頻繁。如今的中心城區(qū),屬于洞庭湖保護面積最大的重點垸——沅澧垸。
沅澧垸總面積210萬畝,人口130萬人,筑堤圍垸歷史悠久。據(jù)傳,2200多年前,秦昭王遣白起伐楚取黔中地時,留守部將張若筑城拒楚,是為常德城筑城之始,亦為筑堤之始,至唐朝晚期,防洪多于防敵。漫長的歷史長河里,堤垸不斷加固培修,其中就包括今日沅水一線的防洪大堤。
“垸,就是擋水的,也是我們生活的地方?!痹谖淞陞^(qū)丹洲鄉(xiāng)三湖漁場,村民龍占其頭戴草帽,腳踩拖鞋,清理魚塘。今年他養(yǎng)了70畝魚塘的魚,經(jīng)歷7月的洪水,一條也沒損失。
漁場位于城郊的護城丹洲垸內(nèi),也是沅澧大垸的一個重要子垸,垸如其名,護守著常德主城區(qū)。多年來,湖水不斷消長,護城丹洲垸經(jīng)歷著一次又一次的考驗。
(7月19日, 護城丹洲垸。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辜鵬博 攝)
關(guān)于洪水的記憶幾乎總是在7月。1996年7月,沅水流域發(fā)生特大洪水,龍占其的50畝魚塘和幾畝耕地被洪水淹了10天,魚被沖走,水稻絕收。
那年后,城區(qū)2.92公里防洪大堤進行了徹底整治,堤防不斷加固,排澇機組設(shè)備進行升級。1998年后,護城丹洲垸再也沒有出現(xiàn)過嚴重內(nèi)澇。
常德城區(qū)還建成了一道混凝土防洪墻,這道防洪墻也是“中國常德詩墻”的載體,刻錄中外名詩1267首。詩墻上武陵閣、春申閣、排云閣、漁夫閣四大樓閣聳立,既是防洪閘口,又添文化底蘊。
入夜,常德河街水波蕩漾,燈光璀璨,是這座城市最具煙火氣的地方。
河街本在沅江畔,即如今的防洪大堤上,是近代中國第二大桐油碼頭和全國重要的商埠物流中心,后因修建防洪大堤而拆除。2016年,河街在穿紫河北岸重建,再現(xiàn)了吊腳樓、窨子屋、封火山墻、熱鬧的“湘西大碼頭”……
夜深,穿紫河的水聲更為清晰。如今的河街,承載著沅水流域的水鄉(xiāng)文化與鄉(xiāng)土記憶,成為現(xiàn)代都市人一處心靈港灣,一個新的“垸”,用以抵擋時間的洪水。
(7月19日,常德市武陵區(qū),沅水河邊清風徐來,市民在河邊散步。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辜鵬博 攝)
(7月19日晚,常德河街流光溢彩,游人如織,商鋪煙火升騰。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辜鵬博 攝)
澧南垸:“垸是種田的,也是蓄洪的”
堤外,正是澧水一年中最為豐滿的時候。堤內(nèi),幾棟廢棄的民居靜默在陽光里,周邊是大片農(nóng)田,早稻已經(jīng)收割,玉米露出淡淡的金色,深綠色的蘆葦隨風成浪,棉花鼓脹起小苞……澧縣南部,澧南垸里,又是一年好收成。
“垸是種田的,也是蓄洪的。”澧南鎮(zhèn)雙荷村70歲的王紹柏這樣認為。
(7月19日,航拍澧南垸。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辜鵬博 攝)
澧南垸,湖南24個蓄洪垸之一。此地三面環(huán)水、一面靠山,與縣城隔河相望,土壤肥沃,水田種水稻,旱地種棉花,還有油菜、玉米等作物,曾是澧縣重要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基地。
自有人居住以來,水,一直是澧南垸一個沉重的話題。
“我一生中,經(jīng)歷了3次潰垸?!蓖踅B柏出生于1954年農(nóng)歷四月,那年農(nóng)歷五月,澧南垸潰垸,人們流離失所。在成長的歲月里,長輩心有余悸的述說,為王紹柏復原了生命最初遭遇的那場洪水。
1998年,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給王紹柏和整個澧南垸的生活帶來了巨大改變。
這一年,澧南潰垸,不得不被動蓄洪,垸子里可謂水洗一空,王紹柏的家也毀于洪水中。也就是這一年,澧南垸開始實施“平垸行洪、移民建鎮(zhèn)”,王紹柏離開生活了40多年的垸子,往山上搬遷。2000年左右,大部分移民都住進了位于喬家河、張家灘兩處居民點的新居。新居在地勢較高的山包上,大家開始了在山上居住、在原址耕作的生活。
2003年,澧水再次超歷史水位,為保衛(wèi)澧縣縣城所在的淞澧大圈的安全,澧南垸首次實施了主動蓄洪,垸內(nèi)再次一片汪洋。“那時我們?nèi)艘呀?jīng)搬走了,主動蓄洪,把損失減到了最低?!蓖踅B柏這樣解釋。
(7月19日,常德市澧縣,澧水旁的潰口警示碑記錄著1998年那場特大洪災。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辜鵬博 攝)
(7月19日,航拍澧南垸。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辜鵬博 攝)
澧水河靜靜流淌,移民新鎮(zhèn)里,道路寬敞整潔,成片民居與山相偎、與水相擁,學校、醫(yī)院一應俱全,居住區(qū)、農(nóng)業(yè)區(qū)、工業(yè)區(qū)布局合理,山景、水景、園景交融和美。
洪澇過后的淤泥,會為農(nóng)作物提供充足的養(yǎng)分,讓肥沃的湖田生出飽滿的水稻。澧南垸的人“退出”之后,留下的肥沃土地,被重新開發(fā)整理,曾經(jīng)一小格一小格的農(nóng)田連成了大片,路、林、渠科學合理,排列有序。
王紹柏家里以前無人承包的“爛泥田”,變成了旱能澆、澇能排的保收田,他將田地流轉(zhuǎn)出去,自己在鎮(zhèn)上開了家商店,過起了安穩(wěn)的小鎮(zhèn)生活。
每到春天,澧南鎮(zhèn)的高標準農(nóng)田里,萬畝油菜花開,田野一片金黃。
(7月19日,常德市澧縣澧南鎮(zhèn)。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辜鵬博 攝)
青山湖垸:“垸,已是水的一部分”
太靜了。炙熱的湖風里,蜻蜓在水草上駐足;堤岸盡頭,觀鳥亭在白云間靜止;一片汪洋中,鷺鳥不時掠過。漢壽縣青山湖垸短暫承載過人們生活的時光碎片后,重新變?yōu)榱撕雍畛醯哪印?/p>
“我家以前就在湖中心,你看那里。以前的垸,已是水的一部分了?!睗h壽縣洋淘湖鎮(zhèn)游巡塘社區(qū)居民朱立明,試圖在寬闊的湖面上指出自己居住的房屋舊址。
蕩漾的湖水之下,是原青山湖垸的房屋、農(nóng)田、池塘……
(7月20日,青山湖垸。1998年洪水之后,垸內(nèi)5800多人全部“退田還湖”。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辜鵬博 攝)
(7月20日,青山湖垸。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辜鵬博 攝)
“青山湖垸1975年開始圍墾,有1家林場,2家磚廠,還有良田1萬多畝?!便淠羡芾砦瘑T會副主任肖秀峰說,那時的青山湖垸,有來自河南、陜西、四川、湖北、江西等地的農(nóng)墾人,在這里一邊開墾,一邊與水抗爭。資料顯示,青山湖垸自圍墾以來,水患頻繁,尤其是1996年、1998年兩次潰堤,損失慘重。
1998年洪水之后,垸內(nèi)5800多人全部“退田還湖”。一些來自外省的農(nóng)民回到了原籍,當?shù)鼐用裨?個災民小區(qū)和1個漁民新村中重建家園。
與水爭斗多年后,人終于給水讓路。青山湖垸融入了西洞庭湖濕地,被列為國際重要濕地。
如今的漁民新村,兩排住房沿內(nèi)河而建,整潔雅致,從水上吹來的風,跟往昔一樣涼爽。村口,有一個巨大的雕塑,一名漁民撐桿泛舟,水鳥在上空飛翔,牽系著一縷悠悠的鄉(xiāng)愁。
村民邁向新的生活,魚鳥回到了曾經(jīng)的家園。2020年9月,青山湖候鳥公園開工建設(shè),打造為集濕地觀鳥、教研、旅游于一體的大型濕地科普旅游公園示范基地。漢壽縣定期開展河湖洲灘專項整治和濕地生態(tài)修復,當?shù)噩F(xiàn)已恢復退化濕地面積8萬畝。
冬日,候鳥歸來,常有大群小天鵝在此嬉戲覓食,吸引大批觀鳥游客和攝影愛好者。
青山湖,已是另一番自然和諧、熱鬧喧騰。人與水的棋局,在這里走成了和棋。
【相關(guān)鏈接】
沅澧垸
湖南共有11個重點垸,總保護范圍990萬畝、人口560萬人。沅澧垸是保護范圍最大、人口最多的堤垸,共保護210萬畝、130萬人,分別占重點垸總數(shù)的21%、23%,涉及常德市的武陵區(qū)、鼎城區(qū)、津市市、漢壽縣。護城丹洲垸是沅澧垸的子垸,是常德城區(qū)所在地,垸內(nèi)包括13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及柳葉湖旅游度假區(qū)。
澧南垸
澧南垸位于澧水右岸,道水尾端。原名十里坪垸,也稱泰和垸,興建歷史可追溯到清代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1984年,澧南垸被定為湖南省洞庭湖區(qū)24個蓄洪垸之一,承擔著洞庭湖區(qū)2億立方米的蓄洪任務(wù)。垸內(nèi)耕地面積3.3萬畝,人口3.2萬人。
青山湖垸
青山湖垸,原名定福垸,于1976年圍墾而成,垸內(nèi)面積733.3萬平方米。1998年,青山湖垸經(jīng)多次潰堤后,實施平垸行洪、退田還湖、移民安置工程,1700多戶共計5800多人退出青山湖垸,恢復水面1.2萬畝。
【記者手記】
垸與愿
于淼
行走在澧南垸的垸堤上,來自湖面的風,將垸內(nèi)的蘆葦“推”出深綠色的浪。村民居住過的房屋已不見屋頂,唯有紅色的磚墻佇立。屋內(nèi)水泥地的縫隙中,已長出小樹。
肥沃的湖田之上,村民們舉家離開,將安居樂業(yè)的希望埋下來。望著大片的茁壯生長的水稻、玉米、棉花,還有葡萄,聽著種植園的喜訊,希望就此具象,生根發(fā)芽。
碧波蕩漾,飛鳥掠過。青山湖垸雖已不見昔日生活的痕跡,但村民們已經(jīng)在異地過上了更安穩(wěn)的生活。我想,青山湖垸承載農(nóng)漁生產(chǎn)希冀的使命已完成,將真正成為候鳥、游魚等生靈的家園。
垸是人與水的牽絆,自古至今,它敞開胸懷,讓萬物繁衍生息。垸的下一個愿望是什么?也許,每一朵水花、每一株水草、每一只水鳥,都將給我們答案。
責編:于淼
一審:周月桂
二審:李偉鋒
三審:朱定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