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凌之:有一種修行,叫放下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2024-08-12 08:59:17

文丨肖凌之

誦讀丨張謙

讀到這樣幾則故事,便讓我自然地想到了放下的話題。

一則是,唐代文人柳宗元在其《蝜蝂傳》一文中寫到一種叫蝜蝂的小蟲。這種小蟲在爬行過程中遇到東西就抓過來背在身上,越背越重,還喜歡爬高。這種小蟲,只知道拿起,不懂得放下,滿身都是包袱,不堪其重,最后從高處掉落,墜地而死。

二則是,有一個聰明的年輕人,很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有大學問的人。可是許多年過去了,其學業(yè)并沒有什么長進。他很苦惱,便去請教一位大師。大師說:“我們登山吧,到山頂你就知道該怎么做了?!蹦巧仙降穆飞嫌性S多晶瑩剔透的小石子,煞是好看。每當年輕人見到喜歡的石子,大師就讓他裝到袋子里背著。很快,年輕人就吃不消了,便感嘆起來;“師傅,再背,別說到山頂了,恐怕我連動一動的力氣都沒有了?!贝髱熚⑽⒁恍Γ骸霸摲畔吕玻持^怎么可以登上頂峰呢?”聽大師這么一說,年輕人愣了一下,忽覺心中一亮,便向大師道謝而去。從此,這年輕人屏蔽一切誘惑或雜念,一心做學問,進步飛快……

第三則是, 猴子,是一種十分機敏的動物,按照常規(guī)的辦法,人類是很難抓住它的。但猴子卻有一個致命的弱點,手里拿了東西就不知道放下、舍不得扔掉。于是乎,針對猴子的軟肋,印度人捕捉的方法十分簡單,就是將猴子喜歡玩弄的葫蘆裝上梨子或者蘋果,將葫蘆蒂那頭鋸掉,方便猴子的手剛好可以伸入。將這種簡易的抓捕工具掛在樹上,狡猾的猴子居然中計被捉。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猴子一旦拿住了葫蘆里的食物就不知道松手,便與葫蘆糾纏在一起,直到自己成為無法逃脫的獵物還渾然不知。

從這三則故事來看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許多人就像故事中的年輕人,想法多多,只想功名利祿樣樣齊全,世界的精彩件件享盡,但在不明癥結之前,沒有一樣是成效明顯的,內心十分苦惱,直至懂得有取有舍之后,便找到了自己的真正想要,找準了自己應該注意的關注點,并把自己的擅長發(fā)揮到極致,鑄造出自己的不悔人生。也總有那么一些人與柳公所寫到的蝜蝂以及看似精明的猴子毫無二致,只知道拿起,不知道放下,在人生的道路上欲望多多,欲壑難填,把自己弄得疲憊不堪、身心憔悴和作繭自縛,直至走向犯罪的深淵,甚至斷送了卿卿性命,直叫人唏噓不已和扼腕嘆息。

其實,在人生的經營中,拿起該拿起的并不是什么壞事,相反應被看成是想事的表現(xiàn)、干事的擔當和理想的追求。希望有所作為、有所成就的人,都是懂得拿起的重要,并敢于拿起的,為了一個目標一個心愿,為了所愛之人所想之事,他們總是勇于拼搏,勇于奮斗,勇于爭取,而且不達目的不罷休。

問題是,在拿起的過程中要有所識別、有所選擇、有所講究、有所把控,不能不計后果什么都要拿,不能不分性質好壞都去拿,不能不顧自身實際強行拿,而是要適合、適宜、適度,拿得恰當,拿得適量,拿得必要,拿得要害,拿得關鍵。而做到這一點,關鍵就是要拿得起放得下,尤其是要對那些妨礙自身長遠發(fā)展的東西要敢于放下、善于放下。

這世界太精彩,這世界也很無奈,五光十色,良莠雜陳,就看你怎樣來對待、如何來取舍。你拿起那些本來就不該拿起的東西,本身就是一個錯誤,你還對其樂此不疲,那就更是錯上加錯。那些低級趣味的東西,那些使人邪惡的東西,那些不義之財物,那些害人害己害社會的言語和行為,本就不該去沾的,如不小心一旦沾上了,就應該毫不猶豫、理直氣壯地去放下,做到堅定地斷舍離。

對有些事情的追求并沒有什么對錯,但如果違背約定俗成的規(guī)則去追求,不僅事與愿違,也讓你徒生煩惱。譬如,你要得到別人的幫助和支持,別人卻有他自己的不便和難處,而你卻單向思維,一廂情愿,不設身處地,強人所難,你只會被別人躲之不及。再譬如,希望擁有立德立功立言的不朽人生,但你卻怕苦怕累,不愿意努力和付出,舍不得腳踏實地,而搞投機取巧、欺世盜名,你只會被人所不齒。又譬如,希望與人相處和諧,但人家一旦有點不如意,你就斤斤計較,耿耿于懷,患得患失,其結果只會是要么贏了面子,傷了和氣與感情,要么走向反目為仇的極端。諸如此類,不是要放下所追求的事物,而是要放下那些錯誤的、狹隘的或者說是不恰當的追求手段與方法。

世界是豐富的、多元的、多樣的、多彩的,并不是什么事情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喜好來呈現(xiàn)或運行的,也不是什么人都應該按照自己的想法與標準來表現(xiàn)。與人相處,只要對方不傷風化、不違背人們普遍認同的行為規(guī)范和道德準則、不危害他人利益、不觸犯黨紀國法,我們就要積極去接觸、去認識、去理解、去領會,甚至積極去包容、去適應、去欣賞、去接納,做到和而不同、和諧共處、求同存異,并從中找到最大的公約數,在共處、共贏、多贏中得到最大的收獲和快樂。但我們總有一些人喜歡帶著有色眼鏡看世界,帶著自己的固有思維企圖去評判、去改變,改變不了就死鉆牛角尖,怨天尤人,牢騷滿腹,把自己弄得心情糟糟、挫折連連,忘記了“改變不了這個世界就要適應這個世界”和“改變不了看法就要改變自己的心情”的心理調適。這種無謂的執(zhí)著或者說是頑固的偏執(zhí)也是要放下的。要是不放下,你很可能就是這個世界的孤家寡人和星外來客。

不同的人,知識、能力、水平是有差異的,所具備的稟賦、背景和條件也是有區(qū)別的。如果你不顧自身實際,老跟人家比機會、比待遇、比擁有、比財富、比職位、比級別、比容貌、比名聲、比運氣、比榮譽、比成就、比風光,那你的心理世界就會焦慮不已,甚至滋生自卑、嫉妒、仇恨、不滿等負面情緒,永遠缺乏陽光。基礎不一樣,別人能具備的,你不一定能具備;別人能做到的,你不一定能做到;別人能獲得的,你不一定能獲得;別人能擁有的,你不一定能擁有。你只要盡心了、努力了、付出了,不斷地實現(xiàn)自我超越,活出了最好的自己,你就擁有了無悔的人生。要是不僅如此,你居然還給他人與社會帶來了好處、做出了貢獻,那你就更值得驕傲、自豪和心安。但要達到這種境地,我們就得放寬胸襟,放下一切無謂的攀比,只管專注當下,把眼前的每一件事情去做好。

談起了要放下,并不等于要像猴子掰玉米那樣, 掰一個扔一個,不好好地把握自己手中的事物,或者不懂得珍惜,把不該放下的也放下、不該放棄的也放棄,結果要么把自己弄得一無所有或者是一事無成,要么淪落為毫無個性、毫無特色。放下,只是要放下那些好高騖遠、不切實際的想法,放下那些損志喪志的各種玩物,放下那些低級趣味和無用社交,放下那些沒有意義的飯局,放下那些別人對己評價的過分在意,放下那些糾纏不休的過往,放下那些盲目的攀比,放下那些趾高氣揚和專橫跋扈的作派,放下那些小肚雞腸,放下那些影響自己心情的負面情緒,放下那些影響規(guī)律作息的種種不良習慣,放下那些妨礙自己事業(yè)進步的各種不良作法,放下那些損自己、損他人、損社會的各種不良念頭和行為,讓自己天天心中有陽光,眼中有希望,依心而行,從“新”開始。

做人,要拿得起放得下,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真正能做到更是不簡單。它其實是一種超凡脫俗的修行,是自己對自己進行革命和梳理打扮。它需要有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需要對自身情況的清醒了解,需要對影響人生方向各種因素的準確把控,需要擁有對自身毛病實施刮骨療毒的勇氣和膽量,需要一種做人的理性、瀟灑、大氣和大度。

但凡那些有志于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人,總是把拿得起、放得下作為一種好心情、好狀態(tài)、好境界、好品質來予以追求和踐行的。他們珍惜當下的擁有,不戀過去,不畏將來;不存無謂的執(zhí)念,既有所為也有所不為,既有所得也不怕有所失;能夠接受生活的平凡,在渺小之中,在平淡之程,釀造出自己的滿意,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輝煌,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

拿起該拿起的,放下該放下的,我們就不僅能收獲人生的精彩和生命的完美,而且還活出了輕松、活出了自在、活出了灑脫、活出了滋味、活出了生命的本真。


肖凌之:筆名石川,一個曾在繁忙的機關工作之余還堅持寫作的公務員,中國作協(xié)和湖南省作協(xié)會員。作品散見《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文化報》《中國新聞出版報》《中國旅游報》《湖南日報》《新湘評論》《湖南文學》《湘江文藝》《文藝生活》等報刊,著有隨筆集《人生如字——諧音字趣談》(人民出版社出版)。

張謙:長沙市文聯(lián)文藝交流處處長,湖南省朗誦藝術協(xié)會秘書長,一級播音員,瀟湘詩會朗誦義工。

責編:龍文泱

一審:易禹琳

二審:曹輝

三審:楊又華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