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守護,旗艦物種大熊貓的“非凡跨越”——“共話大熊貓”系列訪談之一

  中國綠色時報   2024-08-19 08:41:55

大熊貓,這一地球上生存超過800萬年的珍稀物種,不僅以其獨特的魅力贏得了“活化石”“中國國寶”的美譽,更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中不可或缺的旗艦代表。為保護這一珍稀物種,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等機構在四川設立多個基地,致力于大熊貓救護、繁育、野化放歸和科學研究等工作。

在對大熊貓開展保護與研究的過程中,一些公眾對大熊貓人工繁育產生了很多疑問:我們?yōu)槭裁匆︷B(yǎng)大熊貓?為什么要實行大熊貓人工繁育?為什么要對大熊貓實行人工采精?針對公眾關心的相關問題,記者日前對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繁育專家張貴權進行了專訪。

拯救瀕危物種

助“竹林隱士”永續(xù)繁衍

野生大熊貓常常獨來獨往,難以親近,故得雅號“竹林隱士”。

在野外,大熊貓常分散獨棲于茂密的竹林中,有很強的領地意識。春暖花開的時節(jié),它們?yōu)榱朔敝?,才會打破孤獨,互相追逐,“熱戀成婚”?/p>

圈養(yǎng)大熊貓是保護野外種群的必要備份。我國野生大熊貓的數(shù)量在20世紀80年代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從第一次普查時的2400只驟降至1100只,生存前景堪憂。鑒于此,我國迅速開展大熊貓遷地保護工作,為野生種群提供備份保障。這一做法得到了大多數(shù)專家的支持和認可?!霸诰偷乇Wo種群滅絕的時候,圈養(yǎng)大熊貓是物種延續(xù)和重歸自然的希望所在?!睆堎F權說。

目前,全球圈養(yǎng)大熊貓數(shù)量達到728只,實現(xiàn)了圈養(yǎng)種群的自我維持和高質量發(fā)展,同時實現(xiàn)了對野生大熊貓種群的反哺。人工繁育的大熊貓個體通過野化訓練后,放歸到存在滅絕風險的野外小種群內,能夠有效補充種群個體,并參與野外小種群繁殖。這是保護野外小種群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多年的努力,我國已成功放歸了10只圈養(yǎng)大熊貓到野外,促進了小相嶺和岷山南端的大熊貓小種群復壯。

在大熊貓遷地保護的過程中,人工圈養(yǎng)大熊貓無疑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自然繁育,作為大熊貓繁衍后代的本能方式,被賦予了至高無上的地位?!叭斯と︷B(yǎng)大熊貓主要以自然繁育為主、人工繁育為輔?!睆堎F權說,“在大熊貓繁殖季節(jié),雌性和雄性大熊貓被放養(yǎng)在一起進行自然交配。然而,大熊貓的發(fā)情期(排卵期)相對較短,且難以準確預測,一旦錯過最佳時期,自然交配便難以完成。這給自然交配帶來了一定的挑戰(zhàn)。人工繁育,作為自然繁育的延伸與補充,其目的在于確保大熊貓種群的持續(xù)繁衍與擴大。當自然交配無法實現(xiàn)時,通過人工繁育,我們就可以有效克服自然繁育中的種種障礙,?為大熊貓的保護和繁衍提供更為全面的保障?!?/p>

在早期大熊貓圈養(yǎng)保護工作中,由于種群數(shù)量有限,能夠參與繁殖的大熊貓個體更是稀少。這直接導致大多數(shù)雄性大熊貓難以完成自然交配。張貴權說:“為了保護大熊貓種群的遺傳多樣性,特別是確保那些具有極高遺傳價值個體基因得以傳承,當它們無法完成自然交配時,我們就會采取人工采精和人工授精技術,保留它們的后代?!?/p>

在大熊貓人工輔助繁殖過程中,人工采精是一項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為提高繁殖效率并確保遺傳資源的有效利用,科研人員采用了電刺激采精技術。這一技術不僅在家畜和野生動物的繁殖中被廣泛應用,且已被納入農業(yè)院校的畜牧專業(yè)課程教材。該技術在大熊貓的繁殖應用中安全有效,已經過45年時間的驗證。盡管有小部分人對電刺激的安全性表示擔憂,但迄今為止,沒有科學證據(jù)表明電刺激采精技術會對大熊貓及其他動物的壽命或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人工采精是一項精細的操作。為確保這一過程的安全有效,科研人員通常會采用低電壓的電刺激方法,并結合安全麻醉技術?!半妷和ǔTO定在2—6伏,這是一個非常低的電壓范圍。對于人類來說,這樣的電壓幾乎是感覺不到的,對于大熊貓而言也是如此?!睆堎F權說,在麻醉取精的過程中,科研人員還會實時監(jiān)測大熊貓的呼吸、心率、血壓等體征信息,以確保大熊貓在整個采精過程中始終保持在一個安全、穩(wěn)定的生理狀態(tài)。

攻克“三難”

大熊貓從“瀕危”降級“易?!?/strong>

發(fā)情難、配種受孕難、育幼存活難,曾是大熊貓人工繁育面臨的三大難題。對此,科研工作者是如何解決的呢?

發(fā)情難。?大熊貓的發(fā)情受到環(huán)境、?氣候、?營養(yǎng)水平、?健康狀況、?飼養(yǎng)管理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在圈養(yǎng)條件下,?大熊貓可能因為生活環(huán)境單調、?營養(yǎng)不均衡等原因,?導致體質下降,?缺乏活力,?從而難以發(fā)情。

針對這一問題,張貴權和他的同事們采取了一系列科學而全面的策略。生活環(huán)境對圈養(yǎng)大熊貓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至關重要。為了模擬野外自然環(huán)境,科研人員對大熊貓的生活區(qū)域進行了精心設計和打造,增加了活動面積,提供了豐富的植被、水源和隱蔽空間,使大熊貓能夠自由活動、探索和休息。營養(yǎng)水平是影響大熊貓發(fā)情的重要因素之一。科研人員通過科學調配飼料,將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及礦物質合理搭配在一起,以確保大熊貓獲得均衡、全面的營養(yǎng)。適量運動對于大熊貓的身體健康和發(fā)情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們改善它們的生活環(huán)境,增加活動面積,提高營養(yǎng)水平,加大活動量。大熊貓吃好、喝好、生活條件好,開心了,這個問題就逐漸解決了?!睆堎F權說。

配種受孕難。由于?雌性大熊貓獨特的生殖生理特性,一年僅有一次發(fā)情期,?加上雌性大熊貓排卵期很短,使得?自然配種的時機難以把握。再加上雌雄大熊貓個體之間的行為和喜好差異,進一步增加了配種受孕的難度。

“在繁殖生理方面,我們通過不斷學習研究,提升大熊貓配種受孕的概率。比如在繁殖季節(jié),科研人員會仔細研究雌性大熊貓激素水平的監(jiān)測數(shù)據(jù),掌握其中的規(guī)律,從而把握配種時機。這樣,受孕率就大大提高了?!睆堎F權說。

育幼存活難。大熊貓的繁育過程充滿不確定性,即使成功繁育出幼仔,其存活率也非常低。雌性大熊貓通常一胎產一至兩只幼仔,然而,自然的哺育條件卻對它們存活構成了嚴峻考驗。

“大熊貓幼仔剛出生時只有100多克,體重極輕又全身無毛,所以極度依賴母親的懷抱來保持體溫和安全感。”張貴權說,在這種情況下,熊貓媽媽同時照顧兩只幼仔,往往會力不從心。幼仔們在媽媽懷里嬉鬧時,可能會從媽媽懷里掉下去摔傷,或被媽媽不慎壓死。更為復雜的是,有些大熊貓媽媽對自己的仔表現(xiàn)出排斥或恐懼的反應,認為它們長得“奇怪”,不愿靠近?!斑@種母性缺失的現(xiàn)象,對幼仔的生存構成了直接威脅。”張貴權說,“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就會取出熊貓幼仔,進行人工哺育。如果是雙胞胎,我們也會取出一只進行人工哺育,過段時間再還給大熊貓媽媽。這樣交替喂養(yǎng),就大大提高了熊貓幼仔的存活率。”

談起大熊貓的人工繁育,張貴權深情地講述了一段關于熊貓媽媽初次產仔的獨特經歷。那是20世紀90年代,一只熊貓媽媽產仔后,并未像預期中那樣溫柔地叼起或抱起,而是任由它在冰冷的水泥地面上艱難爬行。面對這種情況,工作人員細心而巧妙地幫助熊貓媽媽適應母親的角色。工作人員將幼仔安全取出后,將其糞便和尿液涂抹在熊貓玩具上面,讓熊貓媽媽在玩玩具時熟悉幼仔的氣味。工作人員還錄制幼仔的叫聲放給熊貓媽媽聽,進一步喚醒它作為母親的本能,建立與幼仔的情感聯(lián)結。經過兩三個月的耐心引導和“訓練”,熊貓媽媽逐漸學會了照顧和哺育自己的孩子?!澳笎鄣谋灸茈m然是天生的,但在面對新生命時,適當引導與幫助同樣是不可或缺的。若不勇于嘗試,它或許永遠無法跨越那道門檻?!睆堎F權感慨道,“對于第一次做母親的熊貓而言,這樣的學習過程尤為關鍵。一旦掌握了要領,下次再當媽媽時,它就能輕松帶仔了?!?/p>

從20世紀70年代末期以大熊貓的救護與收容為主,到如今的以大熊貓人工繁育科研為主,這一轉變標志著我國在大熊貓保護研究領域邁出了關鍵一步。

“歷經40余載的不懈努力,我們在大熊貓的人工繁育技術上實現(xiàn)了歷史性飛躍,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張貴權說,目前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圈養(yǎng)大熊貓的種群數(shù)量,已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6只增長至385只,占全球圈養(yǎng)大熊貓總數(shù)的一半以上,成功構建了世界上最大的大熊貓人工繁育種群。201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重新評估大熊貓保護狀況,將大熊貓的受威脅等級從“瀕?!毕抡{至“易危”,這是對我國多年來在大熊貓科學研究與保護管理方面所取得成就的高度肯定。

“這一成就,不僅彰顯了我國在大熊貓保護領域的深厚實力與卓越貢獻,更為全球瀕危物種的保護工作樹立了一面鮮明的旗幟,為全球瀕危物種保護事業(yè)樹立了典范?!睆堎F權說。對瀕危野生動物的保護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持之以恒、久久為功的努力。大熊貓物種從“瀕?!钡健耙孜!钡霓D變,只是眾多成功案例中的一個縮影。我們還成功保護了眾多其他瀕危物種,為地球綠色生態(tài)可持續(xù)發(fā)展貢獻中國的智慧與力量。(矯松原)

責編:陳龍

一審:陳龍

二審:喻志科

三審:熊佳斌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