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副刊·潮頭|靜心描繪“有故事的風景” ——專訪青年油畫家楊貴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2024-08-26 07:40:42

《風景舊曾諳》210cmX210cm 布面油畫 2024年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廖慧文 通訊員 牛巧慧

灰色的枝丫引向天空,視線往路的盡頭延伸,落定。那里有靜默的水,低矮的民居。轉(zhuǎn)頭看向另一邊:一座臨水的涼亭半掩在樹影里,翹角若飛舉。建筑物中,人影綽綽。但似有蒙蒙水汽將視線裹住,你看不真切,卻有說不出的熟悉感。

這是《風景舊曾諳》里描繪的景象。在今年的第十四屆全國美術(shù)作品展覽中,湖南共有5件油畫作品進京參展,這是其中唯一一件風景油畫作品。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為白居易《憶江南》中的名句。在油彩的厚涂、堆積之間,青年油畫家楊貴舍棄了表現(xiàn)光與影,而以沉穩(wěn)典雅的色調(diào)、巧妙的透視方法,投射意象,展現(xiàn)著江南柔情秀美、繾綣氤氳的情致。

溽暑,我們走進長沙后湖邊楊貴的油畫工作室。

楊貴是“90后”,來自寧鄉(xiāng),畢業(yè)于湖南師范大學美術(shù)學院,師從知名風景油畫家陳和西。坐水、烹茶,閑話幾句,暑氣漸消,我們翻閱他近年的畫冊。山川、樹木、流水……楊貴以畫筆,帶我們細細觀察著這些自然之中的客觀物象,以及小巷、建筑等具有人文氣息的風景。“我想表達的是人們在自然中生存留下的痕跡。天然是美的,但人的氣息、人耕耘的痕跡,才能產(chǎn)生故事。有故事的地方才是最美的?!彼f。

百余年來,油畫在中國經(jīng)歷了一系列的演變和本土化的過程。中國風景油畫不僅繼承了西方傳統(tǒng)繪畫藝術(shù),也吸收了中國畫寫意精神,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和時代特征的獨特繪畫語言。楊貴站在前人大師的語言和意境中,眺望藝術(shù)世界,闡釋自己對“物”的理解。他說,自己受吳冠中的影響頗深?!八侵形鹘Y(jié)合的,他講‘風箏不斷線’——無論我們的作品表達得多么空靈、飛得多高、思想多么深刻,根基和土壤才是最重要的。”他說。

作品、油畫民族化、意與形……茶香裊裊,話題生長。

非常規(guī)的構(gòu)圖與大尺幅作品

湘江副刊: 您為什么選擇這幅作品參展?

楊貴: 我在這十幾年里主要在風景繪畫題材上進行耕耘,這也讓我在風景繪畫的表現(xiàn)上更加得心應手。

在作品中,我選擇了江南古典園林作為主題。園林追求的是人與自然、建筑與自然的和諧,我喜歡這種環(huán)境。但我不想讓觀眾的印象定位在某個具體的江南景點上,而想傳達一種靜謐的、寧靜的、詩性的、儒雅的、厚重的整體氣質(zhì)。我相信不同的人看到這幅畫都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湘江副刊: 這幅畫構(gòu)圖很有意思。它將建筑放在不那么中心的位置,山林卻放在了中央。

楊貴: 對。常規(guī)的構(gòu)圖會把視覺中心放在黃金分割點上,或者在一個畫面當中確定一個視覺中心。而這幅畫是讓你的視線從中間走過去,看到了左邊,然后再緩緩地看到右邊。這個畫面打開了一定的創(chuàng)作思路,由原來的焦點透視,變成了一個更貼近國畫里散點透視的感覺——一個焦點變成了兩個焦點。這也是與傳統(tǒng)油畫的表現(xiàn)不同之處。

湘江副刊: 這幅作品看起來相對平面化,但在技法上仍然運用了顏料的堆疊和刮刀等技巧,追求肌理的表現(xiàn)手法。您希望達到什么樣的效果?

楊貴: 我追求獨特的繪畫語言,來表達我想傳達的信息。比如江南的美是含蓄的、朦朧的,如果筆觸非常“實”,畫得很單薄或畫得很細膩,都表現(xiàn)不了我想傳達的東西。所以我會刻意地將建筑、人物和樹枝樹干等元素進行虛化處理,讓畫面有一種厚重又濕潤的空氣感。這就把畫面的格局打開了。

湘江副刊: 我看到您工作室里的作品都是身邊的小景,尺幅不大。創(chuàng)作《風景舊曾諳》這樣大尺幅的作品,會遇到困難嗎?

楊貴: 我平時畫的最大作品是1.8米×1.8米,而《風景舊曾諳》達到了2.1米×2.1米。畫這么大一幅畫,需要更強的畫面控制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我遇到了很多痛苦和糾結(jié),差點放棄。最終我還是在老師和朋友的指導下完成了。

我畫了三個月,畫面前后修改了不下20遍,色調(diào)轉(zhuǎn)變了多次。這幅作品更像是釀造的老酒,(口感)有很多層次。從遠處看,它可能只是一塊顏色,但仔細觀察會發(fā)現(xiàn)其中夾雜許多色彩變化。這是因為畫作本身很大,如果畫面中缺乏內(nèi)容,會讓人感到空洞無物。通過反復疊加和修改,可以讓畫面變得更加耐人尋味。

在“意”與“實”之間,書寫自然

湘江副刊: “印象”“氣氛”似乎是靠近寫意的。但我感覺您的畫其實也是寫實的。

楊貴: 對,但這種寫實與傳統(tǒng)西方寫實不同。很多人認為寫實就是描摹,認為只要把筆觸畫得更瀟灑一些,顏料涂得厚重一些,或者畫面概括一些,就能傳達出某種“意”。但實際上,這只是表象的書寫,真正的“意”在于表達內(nèi)心的感受和對客觀對象的理解。我認為,寫意更多是內(nèi)在的傳達,寫實則更像直觀的表現(xiàn)。寫意,也是變相的寫實。

好的作品要鮮活。我希望給人一種“書寫感”,其中夾雜著個人思想、情緒和審美觀。用油畫的形式去描繪物象背后的本質(zhì),是真正的“意”所在。

湘江副刊: 風景油畫的歷史悠久。隨著社會語境的變化,您覺得應該怎樣保持風景油畫的鮮活生命?

楊貴: 在繁華、喧囂的城市中,人們腳步匆匆,很少停下來欣賞身邊的美好事物。當下風景油畫的意義和價值,在于傳達對生活的熱愛、對自然的依賴,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風景油畫表現(xiàn)力非常強,一幅好的作品能給人以啟迪和心靈的治愈。

作為畫家,只有深刻理解、感受和觀察自然物象,與自然對話,才有可能讀懂它。任何人都可以畫出物體,而我更看重的是能從中解讀出深層次的意義。

不談“創(chuàng)新”的“提純”之路

湘江副刊: 油畫是舶來的畫種。許多畫家將中國特有的地域特色融入其中,進行了創(chuàng)新,您也走在這條道路上。您是怎樣思考這種創(chuàng)新的?

楊貴: 這是油畫民族化的概念。作為年輕人,我們應該關(guān)注老一輩藝術(shù)家在油畫民族化道路上的探索,給予他們肯定。我們也要在此基礎(chǔ)上繼續(xù)前進,不斷挖掘和探索。

藝術(shù)一定是有土壤、環(huán)境和文化傳承的。生活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我受到自然生態(tài)和風土人情的影響,獲得許多啟示和感受,表達方式自然會形成中國式的審美。但如果把藝術(shù)定義為某種材料或題材的表現(xiàn),是對藝術(shù)的褻瀆。追求油畫民族化并不是一個刻意而為之的課題,而是一種本性的釋放,它深深地烙印在每個中國人的基因中。

我很少在我的畫作中談論創(chuàng)新。我們只能說“發(fā)現(xiàn)”了某些東西,比如:美可以以某種形式存在,然后利用已有的物質(zhì)重新組合和碰撞。我們并沒有創(chuàng)造出某種形式或語言。經(jīng)常看到一些藝術(shù)家聲稱自己“發(fā)明”了某種繪畫方法……這些說法都很可笑。

用油畫畫出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馬,就叫民族化嗎?不是的,這樣的認知非常狹窄。在我看來,他們更多的是將自己所知道的東西付諸行動??烧嬲摹爸泻弦弧笔恰爸铝贾?,是問“精神”何在,是由內(nèi)而外的、從骨子里滲透出來的一種情感。

湘江副刊: 接下來,您有辦個人展覽的計劃嗎?

楊貴: 以前辦個展的時候,我覺得自己畫的東西還不夠成熟,但“初生牛犢不怕虎”?,F(xiàn)在,我認為我的藝術(shù)之路還很長,還沒有到值得我去匯報的時候。

題材方面,我需要進一步定向。我現(xiàn)在表達的東西還是太多了,傳達的物象也太多。當繪畫達到一定的高度時,應該是什么樣子呢?我想,應該是“純”。

高手畫出一根線就能說明他有多厲害,有些人把畫面都涂滿,你都不知道他在表達什么。藝術(shù)的“提純”,是畫家一生的追求,而我還在路上。

責編:鄧正可

一審:鄧正可

二審:周月桂

三審:楊又華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