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副刊·悅讀|還原湘江“面貌”,看見立體的文明

    2024-09-07 15:21:46

張卉

《湘江》(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一書,是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張偉然教授的輕學術作品,它以湘江為線索,分析了湖湘一地自古以來文化與自然的共生和互動。

在歷史地理學的研究視角中,所謂“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是有切實可辨的軌跡的,河流、山脈乃至氣候、生態(tài)等等都將潛移默化地影響一時一地人們的生活方式、經(jīng)濟水平、居民性格、文化程度……而千百年來的人類活動,也將反過來對地理環(huán)境的方方面面產(chǎn)生影響,從而形成不斷交叉互動的歷史文化進程。

本書正是基于這種視角寫成。張偉然教授通過考辨大量歷史文獻,試圖還原先秦以降的歷史長河中“湘江”的面貌,以及以它為原點的湖湘文化的發(fā)展軌跡。在書中,我們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無論是真正的那一條源遠流長、滋養(yǎng)一方的浩渺大江,還是文學藝術作品中被符號化了的“瀟湘”,都在深刻影響著過去、現(xiàn)在以及未來的湖南,這種鮮明的互動,在整個中華文明史上都具有相當?shù)牡湫托院脱芯績r值。

比如說,湘江之于湖湘大地,既是滋養(yǎng)萬物的水源,也是溝通南北的水道。作為水源,它直接影響著千百年來本地的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重農(nóng)務本,而“無饑饉之患”,亦“無千金之家”,正所謂“湘川之奧,民豐土閑”。湘水給予湘人沃土豐田,使得本地百姓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里都處在較有余裕的生活狀態(tài)中,安居樂業(yè)的同時卻也缺乏“勤勞勇敢”的動力;直到人口逐漸增長到超出土地負荷,清中葉之后,地方志中才逐漸出現(xiàn)了“終歲勤動”的記載。

而作為水道,湘江處在溝通嶺南和中原的關鍵位置,它的通暢與否直接影響著南北的經(jīng)濟和文化交流。唐人稱“湖南清絕地”,又慨嘆于“瀟湘逢故人”的意外之喜,正是因為當時此地交通不便,山重水遠。直到清末,譚嗣同還在與友人的書信中直言“溯自三十年來,湘人以守舊閉化名天下”,這也與湖湘和外界長期閉塞不通大有關系。

不過,譚嗣同本人又正是一位終身以革新除弊為己任的湘人,與他同時的還有郭嵩燾、曾紀澤乃至宋教仁、黃興、蔡鍔諸君,皆奔走于求新求變。對此,張偉然老師不由得帶著自己也身為“出湖”湘人的感慨和驕傲寫道:“有一點很明顯的是,湘人若趨新起來比任何一個地方的人都更趨新……如果我們卻顧湘江流域的地理環(huán)境,有誰能說這一點不是受到了那一方水土的刺激呢?”

諸如這樣勾連古今、視角宏闊的分析,在書中還有很多,涉及湖湘的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地域性格、學派傳承、民俗流變等諸多問題,同時也從浩繁的史料中勾勒出了一個既形象鮮明又難免有些“刻板印象”的湘江意象。這種文化與自然的互動真實而迷人,是歷史齒輪轉(zhuǎn)動中留下的不可磨滅的印痕,指引著我們找到更多看似偶然實則必然的線索。

因此,《湘江》的講述雖主要圍繞湖湘一地展開,最終想要關注的問題卻不僅局限于一個區(qū)域。這本書一方面可以為所有對湖湘文化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個概覽、一種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為更多對歷史地理學感興趣的非專業(yè)讀者提供一個樣例、一種導引。

此外,這本書還有一個頗為鮮明的特色:它的行文中不僅有著翔實的引證和嚴謹?shù)恼撌?,還有著澎湃的熱情。張偉然教授出生于湖南安仁,雖求學、工作于滬上已三十余載,但內(nèi)心深處仍存有對湖湘這方土地和文化的深刻認同感。正如他在后記中所說的:“想必讀者看得出來,這本書我是用了心寫的。寫作過程中,我一直天人交戰(zhàn)。又想把對鄉(xiāng)邦故土的情感融注進去,又不愿喪失學者的立場??傮w上還是很克制?!?/p>

也正是這份“克制”,保證了這本書的言之有物,可以如靜水深流般向全國乃至全世界的讀者娓娓講述湖湘風土的魅力,吸引更多的關注、認同和向往。這或許就是一位學者戀慕故鄉(xiāng)時,那種“為之計深遠”的深情吧。

責編:黃煌

一審:黃煌

二審:易禹琳

三審:楊又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