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的月光

  湖南日報(bào)·新湖南客戶端   2024-09-23 13:28:57

文|駱志平

永州的月亮,喜歡駐足陽明山,而陽明山的月光,早在八百年前,就皈依在了宋人的禪檐上。還記得云海回家的那天么,是誰?披著一襲紅袈裟,背靠山脊,磐坐于金剛石崖上,手捧貝葉經(jīng)書,唱出了蒼山如海的清涼。

可惜,山風(fēng)太大,掀倒了禪堂的經(jīng)幡,宋人的禪檐,足根太淺,尚未長出像樣的菩提,便夭折在冰雪皚皚里。還好,皈依的月光不畏寒,依然心存祈愿,等來了春天的腳步。

供圖   雙牌縣陽明山管理局

春風(fēng)搭載細(xì)雨,羨煞了山前的云朵。一路飛來的鳥雀,嘰嘰喳喳,撫一撫凍僵的泥土,那份溫暖,很快便點(diǎn)燃了漫山的紅杜鵑。從此,云霞居于花海中,山花落在云海里。

不知倒塌的禪房,是否藏有宋人的經(jīng)書,也不知失去寺院的禪宗,云游去了哪。為什么未留下一個(gè)法號、半頁經(jīng)書,便轉(zhuǎn)身走出了金剛石崖的懷抱,剩下一口癡戀千年的古井,不溢不枯,獨(dú)自邀明月,對酌于云海。

直到明嘉靖年間,秀峰禪師以三十九歲的法齡,坐化為禪,有了肉身不腐的圓滿。那件宋人遺落的袈裟,才重新披上金剛石崖的雙肩,便謂之昭禪寺。從此,陽明山的月光,變得心有所依。山上的云霞也跟著跑過來,用半身縹緲,打扮起了禪堂的空靈。

明藩渭王見山頭祥云環(huán)簇,連山上的月光也擠進(jìn)了寺院的檐階,遂奔赴朝廷,喜呈天相。嘉靖帝心存佛理,遂改昭禪寺為萬壽寺,以示江山永固。還為秀峰禪師披上了一件七祖禪宗的袈裟。

不過,秀峰禪師心念不奢,未敢借皇恩浩蕩,登菩提之尊。畢竟菩提樹下,除了六祖慧能,還有南岳懷讓,馬祖道一,溈山靈祐等,一代又一代的佛界禪宗,盤坐于那里,秀峰禪師能夠躬立于旁側(cè),聆聽山前佛語,已算得上難得的佛緣,又豈敢以七祖之名,妄尊于佛法叢林。

就這樣,萬壽寺留在了明代的生辰八字里,那口千年不干的古井,又巧借禪檐,成為了靈山圣泉的法眼,而月光,總會(huì)在中秋時(shí)節(jié)趕過來,對著古井梳妝一番,然后,懸在萬壽寺的檐角之上,傾吐內(nèi)心的清涼。

平時(shí),陽明山上稀有人煙,連山狗的影子都找不到,寺院山門輕掩,無有造次。出家人修行的地方,如此浩瀚,卻不存心火,世間鮮有。今夜的月光如水,寺院的山門閉得特別緊,有人說:“山中修行的日子,不能有太多的牽掛?!比欢鹿獾墓聠?,又有幾人能知曉?空靈的禪檐上,月光不言不語,卻用最美的幽藍(lán)表達(dá)內(nèi)心的禪境,這不也是一種修行么?

供圖   雙牌縣陽明山管理局

去陽明山探訪秋天的月亮,我選擇了傍晚時(shí)分。山腳的太陽已西斜,露氣上揚(yáng),山中的霧靄,纏繞著壟上的炊煙,藍(lán)藍(lán)的,彌漫成久違的鄉(xiāng)愁,撇在陽明山的眉宇中,阡阡陌陌,顯得格外的親切、格外的美。

那些閑散在外的山雞山狗,神態(tài)悠然,毛發(fā)锃亮,把屋前的馬路,也當(dāng)成了自家的禾場。山灣灣里很熱鬧,一大群蜻蜓盤旋于草叢山道上,好像在呼喚山雨的到來。陽明山的心窩,裝滿了唐人的詩詞,宋人的辭令,唯獨(dú)沒有沾染世俗的喧嘩。

過了竹溪谷,汽車就鉆進(jìn)了云海,等到登上山上的觀景臺(tái),戲墨秋風(fēng)的云霧,正在那里潑墨抒懷,一幅畫不完的山水,在山巒疊嶂中翻來覆去,將滌蕩的塵埃,完全拋之于九霄云外。

來到金剛石崖,登上萬壽寺高瞻的梯臺(tái),正好碰上月亮穿過檐脊,尋找中秋的思念。我沒敢吱聲,順手接過月光的牽掛,塞進(jìn)了山門的縫隙中,有誰知道,萬壽寺的空靈中,還藏有多少不為人知的菩提。

坐在禪檐下,望著天上的星星,我問起了寺中的高僧,為什么一望無際的蒼山如海,除了聽到幾只蛐蛐在吶喊,再也聽不到云山之外的熱愛。高僧木訥一笑:“法門清涼,皆為禪音,不沾掛礙?!?/p>

月光皈依的那一刻,陽明山也皈依了么?漫天的云霧托起一件紅袈裟,縹緲于無塵的法海。這種天造的禪境,清涼入骨,讓萬壽寺佛心頓起,慧門頓開。不知哪來的老鴉,成群結(jié)隊(duì),雄如蒼鷹,嘶扯著秋風(fēng)的面頰,唱出了關(guān)山難越的惆悵。難道月亮拉開的簾子,也成了萍水相逢的癡戀。

柳宗元的《永州八記》,纏著幾潭碧水,耗盡了言詞,卻沒有觸及陽明山上的月色。相隔不遠(yuǎn)的周敦頤,同樣如此,寫出了《太極圖說》、《愛蓮說》,卻未曾探訪過陽明山上的云霞。其實(shí),永州的禪境,路過青煙古寨,直抵云端,才有了山水不惑的釋懷。

次日,離開陽明山的時(shí)候,月光已偎進(jìn)煙雨中,戲墨秋風(fēng)的云霧仍未放下手中的畫筆,而萬壽寺就如一襲禪宗,獨(dú)坐于云海,慧聞法師遞過一幅禪畫《如是吉祥》,一個(gè)紅衣羅漢伏虎入禪,那份自在,盡顯沙門之懷。而另一幅山水畫,來自皈依的云霞,空門畫境,無象無形,無骨無相,無欲無止,至今還嬉戲在陽明山的金剛石崖上。

責(zé)編:胡雪怡

一審:胡雪怡

二審:易禹琳

三審:楊又華

來源:湖南日報(bào)·新湖南客戶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