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2024-09-24 19:51:44
文|羅平
在衡陽,說起長樂,人們便會說起衡陽縣的井頭江和關帝廟,便會說起長樂的大云山、織牛湖、武水河,就會說起長樂的薯粉條和“神仙薯”,就會說起長樂的孩子會讀書,大學生出得多……
在衡陽縣的西南,有一個“三陽”交界的地方,它與祁陽、邵陽三地交界。在大云山上,有“雞鳴叫三縣”“一腳踏三陽”之說。
這里便是長樂。
長樂,原來是衡陽縣一個區(qū)(區(qū)為縣委的派出機構)。1995年撤區(qū)并鄉(xiāng)后,這里不再叫“長樂”。原區(qū)轄地一分為二,設井頭和關市兩個行政區(qū)劃鎮(zhèn)。但不管地名怎么改,區(qū)劃怎么變,“長樂”這個地名如同這里的基因,深深刻在這里人們的心里,始終流淌在他們的血液里。不管他們走到哪里,當別人問其家鄉(xiāng)時,總會毫不猶豫且不假思索地回答:“長樂的”。
長樂,這個地名多好,長久安樂,長樂未央,寄托和寓意著這里人們祖祖輩輩、世世代代對美好生活的期許和向往。
長樂多山,因此,便多寨。據《漢語詞典》解釋,“寨”有四義,即防御工事、舊時軍營、匪盜聚集地、有圍墻或柵欄的村子。長樂的寨便四義皆有。
長樂的寨有俠肝義膽的豪氣
唐末五代十國時期,中原地區(qū)群雄并起,先后建立了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朝代。公元951年,后漢高祖劉知遠麾下名將郭威發(fā)動兵變,建立后周。后周有一員猛將名叫劉春甫,字春風,曾任后周太祖郭威的兵部侍郎。劉春甫戰(zhàn)功卓著,胸懷黎民,心憂天下。公元954年,后周高祖郭威病逝,其養(yǎng)子柴榮繼位。劉侍郎更是忠心輔佐新君,幫助新君勵精圖治,南征南唐,北破遼國。公元959年,柴榮在北征遼朝攻取幽州時突然病亡,傳位給年僅7歲的兒子柴宗訓。
后周皇帝年幼,柴榮妻弟(柴宗訓舅舅)張永德專權,拉攏一幫心腹,打擊迫害后周舊臣功臣。劉春甫和時任禁軍統(tǒng)帥的趙匡胤都是張永德要陷害除去的目標。劉春甫不愿再看到朝中傾軋,便決定隱退,帶領一支舊部從群雄逐鹿的中原,一路南下,來到當時被稱為蠻荒之地的衡州。
次年,在朝中受到張永德威脅的趙匡胤在“義社十兄弟”等舊部的幫助下,發(fā)動“陳橋兵變”,小皇帝禪位,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北宋,史稱宋太祖。
趙匡胤當上皇帝后,曾派人尋找劉春甫,讓他回朝共治天下。但劉春甫不愿再看到戰(zhàn)火連年、民不聊生的景象,厭惡朝中你死我活的權力斗爭,也對趙匡胤廢帝自擁為皇的不忠不義行為而不恥,便帶領舊部,從中原迅速南下,尋找隱居之地。
當劉春甫來到長樂大云山時,被這里的地理環(huán)境所迷住。他們停下腳步。
這里,就是衡州一排洞,即今長樂院。長樂院地處大云山腹地,四面群山環(huán)抱,絕崖懸壁,峰巒疊嶂,中間有一盆地,武水河穿境而流。當時,已是大旱三年,外面天下大亂,而這里泉水汩汩,溪流潺潺,人們自耕自給,安居樂業(yè),猶如世外桃源。劉春甫便在這里安營扎寨,既防北宋官兵襲擾,又可保境安民,并將這里取名“長樂”。
為防山外官兵圍剿和土匪山賊打家劫舍,劉春甫帶領部下,依山勢地形筑建哨卡和寨樓,作為防御工事。共設哨卡九處,即寨門口、天水、青山坳、爾石、楓樹坳、石獅嶺、艾口、迤逗嶺、黃坭嶺,后稱“九哨”。在寄龍、隍城、雨淋、普云、宇石、黃門、鑿把、紫云、女兒、清風、雞公、鴨公、苦良、秤砣、陀龍、秦角、探子、牙孔、獅子、鐘鼓、燈籠、老鷹、 堯人、金龜、羅漢、斧頭、伢兒、背兒、白巖、紅巖、響水、箱子、雄凹、麻婆、蝙蝠、牛鼻、猴子、和尚、飛魚、團山、雷祖、梅嶺、烏紗、城門、寶劍、姑娘、顧公、橋頂等山口、關隘設寨48座。
劉春甫治軍嚴明,俠肝義膽,主持公道,愛民如子,深受當地百姓稱贊和愛戴。當地人都稱其為“劉老爺”。他帶領部下開山筑路,興修水利,浚河架橋,開荒造田,并將中原的先進農耕技術和技藝傳授給當地百姓,使長樂的農耕經濟和農耕文明空前發(fā)達。
就這樣,劉春甫的不少部下在長樂這片土地上與當地村民同生共息,結婚生子,世代延綿,安居樂業(yè)。這正是他一生所追求的理想和人生的祈愿。
后來,由于內訌,劉春甫在視察哨卡時,被手下舊部暗殺。傳說他被砍下頭后,仍然正氣堅貞,雙目圓睜,手提自己的頭顱,飛身躍上他的戰(zhàn)馬,向總寨疾奔而去,后終因失血過多,落馬而亡。后來,人們?yōu)榧o念他,就把他斷頭的地方叫“脫頭嶺”,落馬的地方叫“落馬橋”,他身亡后托夢給鄉(xiāng)親們告訴誰是兇手的地方叫“托死坳”,他閉眼的地方叫“閉眼山”。通過他的托夢,找出了暗殺他的奸人。最終奸人被他忠心的部下和當地鄉(xiāng)民所誅殺。
人們?yōu)榱思o念劉春甫的俠義和恩德,就在梅嶺寨建殿宇塑神像,以香火供奉。傳說“劉老爺”甚是靈圣,凡當地鄉(xiāng)民來廟里祭拜者,皆能心想事成,十分靈驗。
劉春甫和他的長樂古寨,在大云山的深處,成為長樂人們世代相傳的正義神話。長樂的月光,映照過九哨四十八寨的雄壯;大云山的輕風,吹過一千多年前的過往和煙云。如今,古寨不存,唯有遺跡或殘磚斷石,在見證著1000多年前那段斑駁的歷史。
長樂的寨有傳奇動人的故事
長樂的寨,如今已不再具有寨的基本功能,而是一個又一個地名。由于古寨的地形之特殊,歷史之悠久,長樂的寨便成了當今人們心中的風景。
有人說,風景是自然的。自然的風景只能養(yǎng)眼。只有自然的風景里蘊含著人文歷史的故事或者美麗神奇的傳說,才能成為既養(yǎng)眼又養(yǎng)心的風景。
長樂的寨,就是這樣既能養(yǎng)眼又能養(yǎng)心的風景寨,生長著一個又一個傳奇動人的故事。
長樂的大云山,風景獨特而優(yōu)美。有詩云:“湘山之高云山高,朱鳥回翮蟠云翱”。山高水長,朱鳥啼鳴,茂林修竹,奇峰異石。傳說韓湘子在山中六仙殿修煉時,吹著玉笛,呼云布雨,山中便常年云霧繚繞,宛如人間仙境,故名大云山。
大云山,古稱邪姜山,又名白云峰,系南岳七十二峰之一,山脈形似鯤鵬,其翼若垂天之云。傳說唐代國師申泰芝曾在山中煉丹,有六仙殿童子為其添加金色的礦石,遂煉成金丹。
山中的六仙殿,傳說有韓湘子、鐵拐李、何仙姑、藍采和、呂洞賓、張果老六位大仙在此下棋、歇息修道。六仙在此等待曹國舅和漢鐘離八仙到齊后一同前往嶗山,去漂洋過海。每當清晨或傍晚,你仿佛聽到韓湘子那悠揚的笛聲在山谷里回蕩,你仿佛聞到鐵拐李的酒葫蘆里散發(fā)出來的陣陣酒香,你仿佛看到何仙姑那美麗的倩影在修竹間飄逸,你仿佛看到藍采和提著花藍在山嶺采摘鮮艷的杜鵑,你仿佛見到呂洞賓、張果老在山里人家化緣時被狗狂呔和追趕的情景……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從此,大云山中便有了幾分禪意和神秘的仙氣。
長樂四十八寨之首的寄龍寨,傳說是劉春甫的總寨。因當時人們認為劉春甫可以拯救天下黎民,只是暫寄居于此的一條“人中之龍”,故后人稱此寨為“寄龍寨”。其它寨名皆以山、地、形而命名。如鴨公寨、雞公寨等,因山上有巨石形似鴨公、雞冠而得名。
如今,這里靜臥在雜草叢中或泥土之中的條石殘磚,不知是劉春甫筑寨時的用料,還是元明清時期修建團倉時的遺物。
雞公寨下,有一條茶馬古道,叫“踐后古道”。古道是一條寬有一米有余的石板古道,在大云山中訴說著昔日的繁華。
傳說,清乾隆時期,山下有一劉姓大戶,因續(xù)了五房都無子嗣,當地人背后叫他“劉絕后”。其母上云山庵燒香拜佛。一和尚告訴其母,要多做善事,修路架橋,就能積善德,添人丁,家興旺?!皠⒔^后”便捐出銀兩,花三年時間,修建了這條連接衡邵“兩陽”賈商和人行過往的石板古道。第二年,他的五房妻妾各生一子,當地人便為他改名為“劉踐后”。這條古道也被稱為“踐后”古道。
走在這條古道上,仿佛讓人聽到那商隊“得得”的馬蹄聲,也不禁讓人感嘆其名的變化之玄機。它似乎在告訴后人一個行善積德、必有福報的道理,也在啟示后人這種傳統(tǒng)美德要踐后踐行,代代傳承。大云山下的孟山橋,就是當地一位姓孟的大戶人家捐建的。
沿著石板古道拾級而上,你可以在松杉之間看見一座石橋。那便是仙人橋。仙人橋形如鄉(xiāng)村常見的石板橋。橋高5米,長約3米,寬約2米,橋面平整。橋由3塊巨石組成,兩塊巨石相隔2米左右,在陡峭的山坡上一前一后挺立著,兩石之上一塊巨石平鋪而過。遠遠望去,如同仙山之上,架起一座天橋。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峨嵋山仙人,一天夜里騎著仙鶴路過大云山,見這里秀麗幽深,有仙氣道法與峨嵋相通,就想架一座通往峨嵋山的石橋,好讓弟子們來往此山。誰知剛架好一跨,仙鶴踩響了傍邊的石鼓。鼓聲驚動了山上的金雞,金雞一叫,山下人家的雄雞就跟著叫了起來。仙人怕凡人知道他的仙蹤,一急之下,一腳將仙鶴踢得趴在山腰變成了一塊大石頭,伸手抓起山上的金雞騰云而去。金雞乘仙人不備,掙脫了跳到大云山頂的一塊石頭上鳴叫。仙人用手一指,金雞便化成了石頭。這里便是大云山最高峰金雞峰(又叫雞冠峰)。在仙人橋的上面,有一巨石如同仙鶴趴在山坡,這就是那只被仙人踢飛的仙鶴。
長樂四十八寨,湮沒在大云山的歷史深處,還有許許多多傳奇動人的故事,被歷史的煙云所掩蓋,需要人們慢慢地發(fā)掘,去品讀……
長樂的寨有多元文化的融合
長樂,地處大云山中,除生長著許多佛教道教文化外,還深受農耕文化和儒家文化的浸染。文化的種子就像大云山中的花草竹木,自然而頑強地生長著,榮了又枯,枯了又榮。
這里,有上千年的農耕文化。長樂的梯田,就是農耕文明的遺址。無論你站在長樂四十八寨任何一個寨上遺址,放眼山腰,都是一排排一層層的梯田和茶園,大小不一,形狀各異,依地勢而成,大都是用當地的麻石壘埂而成。一年四季,長樂的梯田大多數時間被云霧纏繞。
每年的春天,長樂的梯田如同一幅絕美的水墨圖。有長樂漢子身披蓑衣、頭戴斗笠、手扶犁杷在梯田耕耘。有長樂女人在彎著身子低頭插秧。有云雀在山里鳴叫,有布谷在山谷啼鳴,有黃牛在聲聲哞叫。每年的秋天,稻子成熟,長樂的梯田如同一幅油畫,層層金黃。山風吹來,稻香陣陣。
這里的梯田,已有千年的歷史,初始于后周時期劉春甫帶領舊部和當地山民一土一石開筑而成。長樂寨的梯田,成了農耕文化和農耕文明的天然博物館。
每當清明谷雨時節(jié),長樂的茶園青翠猶滴。在云霧中生長的茶葉,格外的清香和鮮嫩。家家種茶,戶戶炒茶。茶香縷縷,青茶入口,讓長樂的男人既具有寨主的豪氣與彪悍,又兼有君子的內斂與溫雅。
長樂的寨留下了不少文人墨客的足跡。最具代表性的當屬明末清初偉大的思想家王船山。王船山也許是有劉春甫的相似經歷,也許是被其氣節(jié)所折服。他曾多年在大云山中著書立說。站在九哨四十八寨遺址前低頭尋思,留下了有名的《大云山歌》。詩云:“湘山之高云山高,朱鳥回翮蟠云翱。群仙握符顧九寓,翩然來下揮旌旄。我聞石笈金扃在峰頂,綠苔不掩珠光炯。我欲從之君許否,愿酌紅泉為君壽。松云蘿月數峰前,玉露凝香挹天酒?!贝笤粕胶烷L樂寨的奇秀幽美在王夫子的詩中得到了呈現。
據《山海經》《水經注》和《水經注疏》記載,大云山古名“邪姜山”?!靶敖奔幢苄爸?。一說古語“邪”與“耶”通聲義,即“野”之意?!靶敖奔础耙敖薄?/p>
傳說山中盛產一種野生的生姜。很久很久以前,山里發(fā)生了一場瘟疫,死了不少的人。人們不知怎么治防。一夜,一山民得一夢,夢里一長者自稱炎帝氏,告訴他可以到山里挖野姜煮水煎服。山民照做,果然靈驗。山民稱野姜為“避邪姜”,后來演變成了“邪姜”,因此,大云山的古名曰“邪姜山”。
王船山受此影響,不但將草堂起名為“姜齋”,且自號“姜齋”,還在曲蘭的湘西草堂傍開一姜園,一邊著書立說,一邊種姜賣姜。也許,他想用他那哲學思想的“生姜”去濟世救民。
由于長樂寨受到許許多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和感染,這里的人們渴望知識,崇尚文化。他們在井頭老街的建設布局中就充分體現了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智慧,將老街設計為“天地人和”四大部分,蘊含著“應天時,借地利,聚人氣,創(chuàng)和諧”的文化智慧之大成。
文化的基因,在長樂人們的血液里代代深植。長樂的孩子讀書發(fā)憤,通過讀書,一個又一個長樂兒女考上了大學,走出了大山,走向了遠方……
從大云山脈發(fā)源的武水,傳說西周武王姬發(fā)來此飲過馬,故名武水。武水,集長樂四十八寨之靈氣,哺育了世世代代生長在這里的人們,生生不息。
長樂的寨有煙火人家的味道
大云山里,山多田少。紅薯成了這里人們的主食。
長樂流傳著一首民謠:“早餐圓豬圓羊,中餐芝麻裹糖,晚餐三吹三打,出外隨帶干糧?!泵裰{詼諧幽默,意思是“早餐湯水煮紅薯,中餐吃米飯拌紅薯,晚餐灶火里煨紅薯,出外帶干糧還是紅薯干或紅薯片子”。
紅薯這個不挑剔生長環(huán)境又極易栽種的作物,通過勤勞智慧的長樂女人的雙手,卻變成了長樂這個地方的一道道美味。
后來,通過長樂女人的加工,紅薯由“圓豬圓羊”變成了薯粉條、牛筋薯(又叫神仙薯)、薯片、薯干、薯淀粉、荷折片等等紅薯系列食品。
長樂的神仙薯是長樂人一生的記憶和味道。他們從小吃到大,從家鄉(xiāng)吃到遠方。神仙薯又甜又香又有嚼勁,那時候,最重要的是能飽肚子。
寒露霜降時節(jié),茂盛的紅薯葉在秋風里開始枯黃。長樂的男人便扛上鋤頭,挑上箢箕、籮筐,上山挖紅薯。大云山里的泥土大都帶沙性,挖出來的紅薯又大又好看。紅薯挖回家后,要把紅薯放置一段時間,讓紅薯變“癆”,就是讓紅薯中的淀粉轉化為糖份。這樣,紅薯才好吃,吃起來又香又甜,無論是煮還是煨,吃起來都巴嘴巴。
當紅薯變“癆”后,女人們便會揀出形狀好看的洗凈,上鍋,蒸熟,去皮,然后在房前屋后搭起一張張竹搭子,把紅薯切成大小均勻的一條條,在秋陽下晾曬,但又不能曬得太干,太干了吃起費勁。當紅薯條干濕度晾曬得差不多時,她們就會調好一鍋“漿水”,“漿水”里加有糯米粉、桔子皮、芝麻以及從山里采來的香葉等。把紅薯干在漿水里打個滾,再去晾曬,待薯干不粘手時就可以收藏,成了“神仙薯”。
長樂的孩子們早上去上學,母親總會拿一捧“神仙薯”裝在書包或衣袋里。長樂的男人外出,女人也會為他準備一袋神仙薯。他們嚼著神仙薯,就像嚼著濃濃的母愛和家的味道,香在舌尖,甜在心頭。
煨紅薯則是長樂人一生的溫暖。每當做完飯后,灶膛里的木碳是紅的,草木灰是熱的,長樂的母親就會拿幾個紅薯放入灶膛,用木碳火灰掩好,當灶膛冷卻后,紅薯也就煨熟了。孩子們便把紅薯從灶灰里扒出來,面上被煨得焦焦的,剝開煨焦的薯皮,紅薯好香好香,香得讓人直流口水。女人看著孩子們和男人那副貪吃相,總是責怪他們:“莫急,莫搶,莫燙傷了手和嘴”,臉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做薯粉條的工藝就復雜多了,不是女人可以獨立完成的。男人和女人把紅薯打成薯漿,用水一遍兩遍三遍把淀粉沖洗出來,再漂洗幾次,漂成了潔白的紅薯淀粉后再切成一坨坨曬干,曬成干淀粉。
打紅薯粉條需要一個打白霜的天氣。當山里刮起了霜風,他們便知道,當晚會是一個白霜天,有利打粉條。這時,男人開始拌料和粉,女人開始生火架場。屋前屋后用三個叉架起了一排排晾曬粉條的竹桿。鍋里的水沸騰了,男人站在灶臺上,用一個鉆有若干孔的“漏瓢”,把調好的淀粉放在漏瓢里,一拳一拳地擊打,一根根薯粉在沸水里煮熟,然后再迅速撈出用冷水冷卻,一把一把地搭到早已準備的竹桿上。霜凍了,粉條便會凍成冰棍,待第二天太陽出來,粉條逐漸解凍,便分成了一根一根粗細均勻且晶瑩剔透的長樂薯粉條。
長樂薯粉條煮魚是再好吃不過的一道菜了。逢年過節(jié),來人來客,長樂人家都會來上這道菜。后來,這道菜成了城市里人的一道招牌菜。
在外的長樂兒女回家過年,長樂的母親一定要給兒女們備上幾捆自家做的薯粉條。
就這樣,紅薯成了長樂人們心中永恒的記憶。神仙薯、薯粉條等紅薯食品,不但沉淀和散發(fā)著長樂古寨的味道,同時,也散發(fā)著長樂人家的煙火味道。
這就是長樂。這就是長樂寨。這就是長樂的故事和味道……
(記于2024年9月23日)
作者簡介:羅平,湖南衡陽縣渣江鎮(zhèn)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湖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散文年會“十佳散文集獎”獲得者,連續(xù)3年獲得中國散文年會獎,已公開出版發(fā)行散文作品集《渣江往事》《衡陽酒娘》。
責編:張德會
一審:寧靜
二審:肖秀芬
三審:張德會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湖湘情懷,黨媒立場,登錄華聲在線官網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轉載須注明來源、原標題、著作者名,不得變更核心內容。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