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鴻雁 新湖南客戶端 2024-09-25 11:58:11
■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楊鴻雁 設計 姚昂希 攝影 胡李博
“民政作為民生之政、為民之政,是服務群眾的最前沿、保障發(fā)展的第一線?!必h縣委書記李鵬程表示,攸縣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以“事不在小、關鍵在辦”的態(tài)度,瞄準“小切口”,辦好“大民政”,把民政事項一件一件辦好、民生工程一年一辦成,著力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xiàn)實的利益問題,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
倡導互助養(yǎng)老
讓農村老人生活有滋有味
“民政工作匯聚民心,要善于通過開展具體活動,辦好老百姓需要的事情。”李鵬程認為,把老百姓關注的民生工作抓好了,黨委政府的威信更高了,“兩個確立”的基層基礎就會更加堅實。
攸縣是一個勞務輸出大縣,鄉(xiāng)村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較多。
10多年前,從大學退休的老教授夏昭炎和夫人楊蓮金回到老家譚家垅村高橋屋場,修整祖宅,建了一間農家書屋,帶領孩子們閱讀,開設百姓課堂,給村民講授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知識,還組織村里的婦女和老人成立了文體隊,把書屋前的水泥坪當“鄉(xiāng)間舞臺”。
一時之間,“孩子們在書屋閱讀、鄉(xiāng)親們到講堂聽課、農婦們去廣場健身”的模式被“一傳十、十傳百”。
夏昭炎夫婦“把文化種在村里面、種在老百姓心里面”的實踐啟迪著攸縣縣委縣政府。2018年,“高橋農家書屋”的經驗開始在全縣推廣,小書屋、小講堂、小廣場,有了一個新名字:門前三小。
政府推動,民間響應。這些年,“門前三小”建設如火如荼。李鵬程說,“門前三小”之所以受到群眾歡迎,在于它真正把公共文化服務向村(社區(qū))、向基層延伸。如今,它的功能早已不止于“三小”,還解決了群眾許多急難愁盼問題。
攸縣春聯(lián)街道盤龍村的“門前三小”,由村里閑置的盤龍小學改造而成。一棟兩層樓房,不只是“小講堂”和“小書屋”那么簡單。
隨手推開一張?zhí)撗谥姆块T,方方正正的象棋桌前,兩位老者下棋下得正酣,旁邊觀棋者看得入神。坐在門口的老人自豪地說:“這是村里給我們老年人建的‘長者之家’,可以休閑娛樂,很舒服。”
盤龍村有300多位60歲以上的老人,2023年,在上級政府部門指導下,村里投資建設了“長者之家”。除了這間棋牌室,還配備了保健室、老年活動室、長者餐廳。
村民尹育英和這個地方有不解之緣。退休前,她曾在原盤龍小學教書育人,如今65歲了,每天三餐飯點,她還是會來到這個熟悉的地方,吃上熱乎可口的飯菜。
“三菜一湯,又方便又便宜又好吃!”尹育英每餐吃飽后,再打包一份帶回家給老公?!八酗L8年,我一個人做飯很麻煩。有餐廳后,他吃得好,我也沒有了做飯的繁勞?!?/p>
盤龍村黨總支書記朱忠民介紹,長者餐廳按照8元/天的標準(早餐2元、中晚餐各3元)向老人收取助餐費用,基本維持原材料成本。
春節(jié)、重陽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全村將近300個年輕人參與進來,募集物資10余萬元開展村互助養(yǎng)老。加上對社會提供用餐服務(早餐3元、中晚餐各6元)所得的利潤,能夠支付正式員工的工資。
在管理上,所募集資金由老人選出的代表進行管理,使用情況及結余資金進行公示公開。有勞動能力的老人會自愿參與食材清洗和食堂清潔,有的還把家中種植的新鮮蔬菜瓜果帶到食堂與大家共享。
一些熱愛保健養(yǎng)生的老人早晨用餐后,常常聚集在“長者之家”不遠處的高速橋下練太極拳。
朱忠民說,橋下是一處休閑娛樂廣場,村黨支部經常在這里開展老人喜聞樂見的文娛活動,趕上縣里文化部門“送戲下鄉(xiāng)”,就更熱鬧了。
李鵬程對于這種“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jiān)督、自我完善”的互助養(yǎng)老新模式很是認可,“既解決了農村老人吃飯難題,打通了農村養(yǎng)老服務‘最后一公里’,又激發(fā)了群眾互助互愛互幫的熱情,凝聚了人心。”
更令人欣喜的是,在攸縣農村,能人主導、社會資助、鄉(xiāng)賢引領、抱團取暖的互助養(yǎng)老模式逐步成型,老人們的生活愈發(fā)有滋有味。
推行“五化”標準
讓城區(qū)老人獲得貼心服務
座落于攸縣譚橋街道流和社區(qū)的康泰養(yǎng)老中心,依山而建,空氣清新。
一陣歡笑聲從養(yǎng)老中心一樓大廳傳來。循聲而入,十幾名老人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有序開展趣味玩套圈活動。剛剛套中兩個圈的老人,獲得了抽紙和杯子,在眾人的歡呼聲中,樂得合不攏嘴。
86歲的朱桂英2018年就入住了康泰養(yǎng)老中心,她笑容滿面地說,“家具家電一應俱全,房間布置得溫馨整潔,工作人員服務態(tài)度很好,每天過得很開心,這里就是我的家!”
朱桂英老人脊椎動過手術,在中心醫(yī)療護理人員的照料下,她現(xiàn)在身體恢復得不錯,還經常和老朋友一起做經絡養(yǎng)生操。
院長鄧風華說,康泰養(yǎng)老中心運營以來,深受老年人青睞,179張床位,入住率達到了95%。除了專業(yè)護理、營養(yǎng)膳食、豐富的文娛場所,中心還與當?shù)匦l(wèi)生院合作成立了醫(yī)務室,為老人提供基礎醫(yī)療服務。
李鵬程介紹,近年來,攸縣創(chuàng)新“黨建+養(yǎng)老”服務體系,持續(xù)激發(fā)養(yǎng)老服務機構黨組織“頭雁效應”,推動組織建設規(guī)范化、服務模式多樣化、日常管理精細化、人才培育制度化和考核考評精準化,確保全縣各級養(yǎng)老機構有序健康發(fā)展。
目前,攸縣已成立養(yǎng)老機構黨組織7個?!耙郧爸行臎]有黨支部,老黨員感覺找不到黨組織?!编囷L華說,成立黨支部后,不但增強了老黨員的歸屬感和榮譽感,更提高了養(yǎng)老中心管理效能和服務質量。
除因地制宜建設各級養(yǎng)老機構外,攸縣還適應老年人多樣化、個性化的養(yǎng)老服務需求,利用“12349”居家養(yǎng)老信息平臺,推出9大項43小項居家養(yǎng)老服務項目。同時建成1個“中央大廚房”,形成“一個中心”托起“10個城市社區(qū)”和“13個養(yǎng)老驛站”的配送體系,有效解決了失能、失智、獨居及日托老人餐飲問題。
臨近中午,位于攸縣城區(qū)黨校路的頤寧園中央大廚房內,廚師們正在忙碌著,不一會兒,十道熱氣騰騰的主菜一一出鍋,搭配四個涼拌菜、兩種湯、兩種稀飯和四種西瓜水果,香味兒彌漫整個餐廳。
11點半后,餐廳逐漸熱鬧起來,前來用餐的老人絡繹不絕。有老人說,“最主要的是這邊菜品多,飯的品種也多,有稀飯又有干飯,有白飯還有雜糧飯,吃起來很隨意很開心也很舒服。”
“我在這里吃胖了六斤!”段俊美老人是餐廳的常客,每天中午都來“打卡”,“自己一個人在家做飯,菜多了吃不完,做少了又難得開火。餐廳的飯菜口味很好,我吃得很習慣?!?/p>
頤寧園中央大廚房由攸縣頤寧園老年公寓承接運營,在攸縣民政局的指導下,標準化打造了一個面積600平方米以上的長者餐廳,集中就餐的老人每餐10元,需上門送餐的老人每餐12元,普通市民則按每餐15元收費。
負責人劉春花說,長者餐廳的菜品葷素搭配、營養(yǎng)均衡,整體味道清淡不油膩,便于消化?!拔覀冞€安排一位醫(yī)生在餐廳給老人做一些簡單的體檢,給老人一些建議,告訴他們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老年人非常認可?!?/p>
中央大廚房不僅建立了“全職+兼職+志愿者+義工”相結合的送餐隊伍,為四個街道提供送餐服務,還將助餐送餐配餐服務與針對獨居、空巢、殘疾等特殊群體的探訪、關愛、精神慰藉等居家和社區(qū)服務有機結合,讓老人享受多元化的貼心服務。
探索“四融四強”
讓殯葬改革精準切合民意
殯葬改革,涉及民風民俗和傳統(tǒng)觀念,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
“讓老百姓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觀念徹底轉變不是件容易的事。”李鵬程認為,推進殯葬改革必須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思考問題,從老百姓最關心的事改起。
過去,攸縣農村存在喪葬大操大辦、盲目攀比等不良風氣,社會影響不好,群眾負擔加重。
2020年,攸縣啟動新一輪殯葬改革,定下了目標:實現(xiàn)縣域內殯葬費用整體下降30%以上,農村單次喪葬治理費用控制在3萬元以內;至“十四五”末,實現(xiàn)全縣火化率100%,節(jié)地生態(tài)安葬率55%以上,各鄉(xiāng)鎮(zhèn)(街道)建設至少1處農村公益性公墓。
新一輪改革初期,縣里成立了由縣委書記擔任組長的縣殯葬改革領導小組,3萬多名黨員干部帶頭落實,簽訂了推動殯葬改革承諾書,承諾身后實行“遺體火化,喪事簡辦”。
網嶺鎮(zhèn)武倉村老村支書羅玉奇還帶頭把自己家里置辦的棺材賣掉,帶動村里其他幾位老黨員主動把自己的棺材賣掉。
“這位老支書的行為真是了不起!”李鵬程表示,這說明殯葬改革得到了基層干部認同,“我們要繼續(xù)推行,贏得百姓的信任,獲得老百姓的認可,讓改革朝著穩(wěn)定、健康的方向發(fā)展?!?/p>
那一年,攸縣大力推行惠民政策,亡者家屬可憑火化證明領取1000元補貼,城鄉(xiāng)低保對象、城鎮(zhèn)“三無”人員和農村“五?!惫B(yǎng)對象由縣財政全額補貼1800元。
同步實施殯葬服務降費專項整治后,縣殯儀館所有殯儀服務項目、公墓價格整體降費30%以上。此外,遺體火化后選擇在合法公墓內節(jié)地安葬每例獎勵1000元,不占地(撒骨灰)的獎勵5000元。
緊接著,攸縣縣委縣政府又在石羊塘鎮(zhèn)全域、其他鄉(xiāng)鎮(zhèn)各選取一個村的方式試點,以“三個三”(遺體3小時內火化、骨灰3天內安葬、喪事3萬元以內辦好)等殯葬改革措施,破除喪葬陋習,弘揚文明鄉(xiāng)風。
“我們村過去辦喪事至少需要花費8萬,實行‘三個三’后,全村老百姓一年能節(jié)省喪葬開銷150多萬元?!毙率墟?zhèn)大頭村支部書記呂湘武說,殯葬改革破冰的關鍵是讓群眾真正得到實惠,村民們看在眼里,心里有觸動,才有可能落實到行動。
大頭村村民王新恒感觸很深,在自己76歲這年,他寫下了《歸者的箴言》,約定自己的身后事全過程不設靈堂、不戴孝,免花圈、鑼鼓、道士、酒席,發(fā)動自己家族成員踐行“遺體火化,喪事簡辦”。
去年,攸縣又把殯葬改革融入黨的建設、強化思想引領,融入鄉(xiāng)村振興、強化目標同向,融入日常生活、強化群眾主體,融入民政工作、強化系統(tǒng)發(fā)力。各村根據(jù)不同村情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村規(guī)民約,從制度層面規(guī)范婚喪喜慶等事宜。
村里的老黨員、老支書、老教師等組成“五老宣講團”宣傳殯改政策,發(fā)揮村老齡工作者協(xié)會和紅白喜事理事會作用,對即將離世者第一時間掌握信息,第一時間通知村組干部開展臨終關懷,主動上門動員火化,全程介入推動喪事簡辦。
漸漸地,殯葬改革得到了更多老百姓的擁護,成為攸縣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重要內容,納入“門前三小”創(chuàng)新基層治理重要課題,各家各戶都有了《殯葬改革順口溜》《殯葬改革七問七答》等口袋書。
3年多時間,攸縣殯葬改革成效明顯。全縣遺體火化率提升近14個百分點,單次喪事費用絕大部分從12-15萬元下降至3-6萬元,有的甚至更低;綠色安葬漸成常態(tài),火化后絕大部分采用少占地或不占地的方式安葬,僅撒骨灰累計達177例,是2010年至2020年10年間的177倍;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2020年至今,按照“三不”“三不改變”“三園”理念建成農村公益性公墓12處。
李鵬程說,攸縣在民政民生方面準備花三到五年時間,持續(xù)推進殯葬改革,力爭一年初見效、兩年大變樣、三年成新風,努力使農村文明程度、鄉(xiāng)風村貌有一個比較大的改善。
責編:楊鴻雁
一審:潘文秀
二審:詹娉俏
三審:熊佳斌
來源:新湖南客戶端

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湖湘情懷,黨媒立場,登錄華聲在線官網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轉載須注明來源、原標題、著作者名,不得變更核心內容。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