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王碑與大禹治水的傳說 附禹王碑的另類釋文

陳先樞 梁小進(jìn)     2024-09-27 09:53:46

編著/陳先樞 梁小進(jìn)  

禹王碑,因最先發(fā)現(xiàn)于衡山岣嶁峰,又稱岣嶁碑,今碑位于岳麓山頂禹碑峰東,鐫石崖壁,寬140厘米,高184厘米,碑文9行,每行9字,凡77字,末有寸楷書“右帝禹制”,系宋嘉定年間摹刻于此。字體蒼古難辨,有謂蝌蚪文,有謂鳥篆。1935年建石亭護(hù)之,亭側(cè)有清岳麓書院山長歐陽正煥書“大觀”石刻。1983年公布為湖南省文物保護(hù)單位。

1935年建禹王碑碑亭

禹碑附近有禹跡溪、拖船埠等。禹跡蹊在禹碑左方山口,相傳禹王開山疏河,道經(jīng)這里,故名禹跡蹊。上面山坳叫拖船坳,也叫拖船埠。此坳雜草叢生,順山坡方向偃披,形如拖船壓倒之狀,冬枯春榮,年年如是,相傳為大禹拖船過岳麓山所留痕跡。

千百年來有關(guān)禹碑的記載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早在唐代,韓愈、劉禹錫就有詩詠禹碑。韓愈詩云:

岣嶁山前神禹碑,

字青石赤形樸奇。

蝌蚪拳身薤葉披,

鸞飄鳳泊拿蛟螭。

事嚴(yán)跡秘鬼莫窺,

道人獨(dú)上偶見之。

我來咨嗟涕漣湎,

千搜萬索何處有?

劉禹錫詩云:

常聞祝融峰,

上有神禹碑。

古石瑯玕姿,

秘文璃虎形。

其實(shí),兩人均未見實(shí)物,但唐代即有禹碑的傳說是無疑的了。明末岳麓書院山長,人稱嶁山先生的吳道行著《禹碑辨》曰:

考《吳越春秋》,載禹登衡山,夢蒼水使者授金簡玉字之書,得治水之要,刻石山之高處。此禹碑之所從來久矣。歷千百年無傳者,道士偶見之,韓文公、劉禹錫索之不得,致形之詩詞。宋嘉定壬申(1212年),何致游南岳,遇樵者導(dǎo)引至碑所,始摹其文。過長沙,轉(zhuǎn)刻之岳麓山頂,隱藏又三百馀年,至明嘉靖癸巳年(1533年),潘太守(鎰)搜得之,剔土塌傳,朝野始復(fù)睹虞夏之書。

從上述文字可知禹碑來源之大概。但對禹碑的真?zhèn)螝v來眾說紛紜。南宋張世南《游宦紀(jì)聞》記述何致在南岳發(fā)現(xiàn)禹碑時(shí)說:

何過長沙以一獻(xiàn)連帥曹彥約,并柳子厚所作書般若和尚第二碑……曹甚喜,牒衡山令搜訪。令報(bào)云:柳碑在上封寺,去冬雪多凍裂,禹碑自昔人罕見之。反疑何取之他處以誑曹。

但岳麓山之禹碑刻自嘉定間無疑,禹碑石巖右有古刻兩通,字跡隱約可辨,其一為“大宋嘉定神禹原碑刻成‘樂舞增光’,宋張之才釬”。據(jù)此禹碑鐫刻近800年,實(shí)屬珍貴古跡。舊志說禹碑“色相斐蕤,神色煥發(fā),岳麓之奇,當(dāng)無最此?!?/p>

岳麓山禹王碑

明代學(xué)者楊慎曾釋碑文,其釋文為:

承帝曰咨:“翼輔佐卿,洲諸與登,鳥獸之門。參身洪流,而明發(fā)爾興。”久旅忘家,宿岳麓庭,智營形折,心罔弗辰,往求平定,華岳泰衡,宗疏事裒,勞余神禋,郁塞昏徙,南瀆衍亨。衣制食備,萬國其寧。竄舞永奔!

楊慎譯文的大意是:承蒙帝曰,嗟!汝是輔佐的愛卿,治水涉洲渚與登鳥獸之地,投身于洪流之中而能萌發(fā)興天下利之心。久在治水旅程而忘家為公,住宿于山岳山麓的庭帳,用智慧經(jīng)營治水而身形受折損。心中沒有認(rèn)為浪費(fèi)時(shí)辰,往來求得洪水平定,品格高若西岳華山、東岳泰山、南岳衡山。宗親疏遠(yuǎn),家事管得少。勞作之余,伸眉燒柴,升煙祭天,黃昏時(shí)遷徙于郁塞難行的地方。南流的河川長流順利,平水土,人民飲食有備,天下萬國得到安寧,免除了躲避洪水的竄舞永奔。

碑文敘述禹受命治水,日夜奔波于三山五岳之間,疏浚大川河流,治平洪水的功績。

大禹畫像

大禹治水受封與攝政的情況大概是:

帝堯90年舜攝政,殛鯀于羽淵,流共工于幽州。

帝堯93年,舜攝政3年,禹守孝三年畢(鯀死三年尸身不腐,復(fù)生禹),受命司空治水。

舜攝政8年,帝堯崩。三年后舜登帝位,于文祖廟再命禹為司空,并為百揆,統(tǒng)率百官,為三公(禹、稷、皋陶)之首,繼續(xù)治水。

禹自受命治水13年,于帝舜5年(通攝政16年)治水成功,作《禹貢》,呈帝舜。帝舜舉行盛大的慶功典禮,告天,賜禹玄圭,賜伯益游(玄色旌旗之旒)。帝舜異常歡喜,與禹、皋陶、稷縱情暢談治國安邦的國策,史官記為《皋陶謨》《益稷》。

禹對帝舜說:“我在治水過程中,各方侯伯都能配合,完成任務(wù),唯有三苗頑固不化,不肯就工,帝當(dāng)考慮對他們的處理辦法?!钡鬯醋尭尢帐┮孕谭?,以明功罪。皋陶命令全體臣民都要服從禹的領(lǐng)導(dǎo),有不從者,繩之以法。這時(shí)樂正夔命樂工演奏玉罄、琴瑟,樂聲歌聲,回響于堂上。祖先的靈魂聽到美妙的音樂,降臨了;貴賓就位,群后相讓,管弦鼗鼓,祝敔笙鐘,依序演奏;鐘鼓鏘鏘而鳥獸至,簫韶九成而鳳凰來儀,樂聲感應(yīng)通靈降神娛神。夔于是興奮地說:“我親自敲擊石罄,角聲高亢激越,百獸隨著我頓挫緩急的樂聲,合諧地起舞吧!”于是金、絲、竹、匏、土、革、木、石之聲,眾人合樂歌聲,鳥鳴聲,獸吟聲,舞聲,無不合融協(xié)諧。帝舜作歌,皋陶代表群臣對歌,君臣互相勉勵(lì),謹(jǐn)循天道,躬守法度,奮勉民事。

禹任百揆于安邑(今山西夏縣)。

此后,禹又為百揆17年,統(tǒng)率百官,布文教于四海,廣施德政,推行六府三事養(yǎng)民。以水火金木土谷為六府,谷在木行之?dāng)?shù),民以食為天,為急務(wù)。三事一為正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聽;二為利用,工作什器、貿(mào)易貨幣,以利民用;三為厚生,衣食住行,以厚民生。合六府三事為九功,即洪范九疇。于是地平天成。

帝舜22年(通攝政33年),帝舜召集禹、皋陶、稷、伯益論政,史官記為《大禹謨》。帝舜欲禪位禹,禹以自己能力不及,讓于皋陶。

帝舜說:“禹啊,在我攝政的那年,山崩水溢,下流淤塞,水災(zāi)雖在堯時(shí),卻在我攝政宅帝位時(shí)害猶未息,是天在警懼于我啊!我命你治水,你言而能行,信守諾言,試工而能成功,是你賢于眾人;勤于王事,一心治水,儉于家私,三過家門而不入,居外十三年,是又賢于眾人。有此二美德,又不矜恃自夸,天下沒有比你更賢能的了,天之歷數(shù)當(dāng)歸于你,你升大君攝政之位,不必再推辭了!”禹仍不從,請以卜筮占。帝舜說:“我意已決,不必卜筮了?!钡鬯磦饔碇翁煜轮溃骸叭诵囊姿蕉y公,故人心惟危;天道之心難明而易昧,故‘道心惟微’;唯有精心洞察,以一守義理中正,不雜任何私欲妄意,才能得天地常道,中得心源,替天行道,也就是‘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沒有考證根據(jù)的話,不要聽;沒有征求眾人的計(jì)謀,不要用。這就是‘無稽之言勿聽,弗詢之謀勿用’。君要愛民,民要愛君。民不愛君,那么奉戴誰呢?君不愛民,誰來守衛(wèi)疆土呢?對天、地、人三才,不可出不敬之言。君行天道,要謹(jǐn)慎地替天行道,恭敬地修業(yè),不可有一毫惡念生于心,害于政,否則四海之內(nèi)百姓窮困,君王的天祿也就永遠(yuǎn)終止了,社稷安危存亡之戒,你當(dāng)深警??!”

禹稽首拜謝,是日(帝舜22年正月朔旦),帝舜禪位于禹,禹受命于帝堯神宗祖廟,總率百官,例行帝舜攝政時(shí)的禮儀,不表。

禹攝政于安邑。

相傳大禹治水,到過南岳衡山?!渡袝び碡暋氛f:“岷山之陽至于衡山,過九江至敷淺原?!敝^大禹治水,開通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的南面到達(dá)衡山,過洞庭湖(九江)到達(dá)廬山(敷淺原)。

在衡山祝融峰與紫蓋峰之間的廣濟(jì)寺對面,有“禹王城”石刻碑。從前,這里就叫“禹王城”,或曰“禹城”,相傳是大禹當(dāng)年駐蹕的地方。衡山古有“南岳四絕”,今有“新增四絕”?!坝硗跎匠侵拧睘樾略鏊慕^之一。

《吳越春秋·越王吳余外傳》說:“禹乃東巡登衡岳,血(殺)白馬以祭,不幸(未得)所求。禹乃登山,仰天而嘯。因夢見赤繡衣男子,自稱玄夷蒼水使者,聞帝使文命于斯,故來候之,非厥(等)歲月,將告以期,無為戲吟。故綺歌覆釜之山,東顧謂禹曰:‘欲得我山神書者,齋于黃帝巖岳之下三月,庚子(日)登宛委山,發(fā)金簡之書?!笥碓诤馍近S帝巖下,齋戒3個(gè)月,前往浙江紹興會稽山東南,登上宛委山峰頂,在“石匱”里取到“金簡玉書”,得“導(dǎo)水之方”,用于治水。一說《吳越春秋》所說的衡山,是指會稽山,又名衡山。一說禹得“金簡玉書”的地點(diǎn),在南岳衡山金簡峰?!吨腥A名勝對聯(lián)大典》載:“金簡峰,在南岳大廟左,上有大禹臺、圣燈臺、黃帝巖、金簡臺?!倍嘤泻痛笥硐嚓P(guān)的名勝。

《吳越春秋》還說:“禹登衡山,夢蒼水使者,授金簡玉字書,得治水之要,刻石山之高處?!贝笥砜淌淖?,稱為“禹王碑”,因刻于衡山岣嶁峰,又稱“岣嶁碑”。

何致將“禹王碑”刊刻于長沙岳麓山,得以流傳于世。盡管有人懷疑“禹王碑”為后人之作,然而人們還是看重它,紹興“禹廟”、南京棲霞山、西安碑林,以及開封、成都、昆明、武漢等地,皆有摹刻碑。宋元以來,碑刻著錄家將“禹王碑”列為中國最早的石刻文,名曰:“夏禹岣嶁碑”;而將周穆王“吉日癸巳”石刻文(原刻于河北贊皇縣壇山)列為第二,名曰:“周穆王壇山刻石”;第三才是秦“石鼓文”。清代詩人黃景仁(仲則)《禹碑》詩道:“倘欲刻意辨真?zhèn)?,問有真者誰知之?予生懷古嗟已晚,何處不受前人欺!”強(qiáng)辨真?zhèn)危譃樵娙怂Α?/p>

正因“禹王碑”上的文字空疑怪古,近年有不少學(xué)者對碑文釋義的“大禹治水”之說表示懷疑。如浙江考古研究所原所長曹錦炎認(rèn)為岣嶁碑是戰(zhàn)國時(shí)代越國太子朱句代表他的父親越王不壽上南岳祭山的頌詞。

而湖南工業(yè)大學(xué)教授劉志一則認(rèn)為岣嶁碑為楚莊王三年(前611年)所立,內(nèi)容是歌頌楚莊王滅庸國的歷史過程與功勛。按劉志一的說法,“禹王碑”實(shí)為“楚王碑”。劉的直譯是: 

將帝戚然,戴趙鄭魏州韓,先登廬,宣來北風(fēng),方嵕  兆。伐息,鄧否其仁,柴廳宛寶,念麗。?昶益酉。格鄂網(wǎng)茀。屈生穗與穿業(yè)。擇泰野崇,蕁堇裒匭 ,穆彍望,賜羸器,御本冕濮函。走則甚,晉燎。坐囂寧,庸豸淵莽。

意譯為:莊帝擔(dān)憂戴、越、鄭、魏、州、韓等國來犯,先發(fā)兵攻廬國,宣布北伐聲勢及最終目標(biāo)。攻下廬國后,鄧國阻撓其仁義之師前進(jìn)。莊帝焚柴祭天地,廳內(nèi)堆滿珍寶,祭司朗朗誦經(jīng)。突然天上光芒四射,美酒盈溢,一派吉象。繼續(xù)進(jìn)軍到鄂國。因沼澤草莽,不便行軍,遂折向高原。穿過險(xiǎn)峻區(qū),聯(lián)合秦嶺下的崇國(秦人)和忠厚的褒國(巴人)夾擊,迅速深入庸國,徹底摧毀反叛勢力,使楚國避免了陷入百濮包圍的一場滅頂之災(zāi)。當(dāng)時(shí)行軍聲勢浩蕩,一路燒山不止。反叛平息后,庸人竄入深山老林。

劉先生認(rèn)為岣嶁碑所用文字為夏代官方文字,早于商周金文。這種文字到戰(zhàn)國末期逐漸消亡。秦漢文字改革后,絕大多數(shù)文人無法識讀了。加上內(nèi)容南楚方言,又多通假,字體又采用對稱型裝飾手法,更難辨認(rèn)。劉志一花費(fèi)10年心血破譯此碑文,其譯意與《春秋左傳·文公十六年》所載楚莊王滅庸的過程大同小異。劉的成果得到了中國先秦史學(xué)會專家們的肯定。無論將來另外的考釋結(jié)論如何,劉先生的釋文都能成一家之言。

摘自《麓山名人譜》,海南出版社2007年出版,岳麓山風(fēng)景名勝區(qū)主編 

責(zé)編:羅嘉凌

一審:黃帝子

二審:蘇露鋒

三審:黃柏禹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