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 | 打造湖南農耕文化旅游名片 看洪江市如何讓“一粒種子”長成“世界稻都”

  湖南日報   2024-09-28 08:23:31

安江鎮(zhèn)千畝高標準雜交水稻田

“一粒種子”長成“世界稻都”

——洪江市打造湖南農耕文化旅游名片掠影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肖暢

通訊員 粟圣谷 李林

在洪江市,一粒種子的破土而出,意味著什么?

撥開歷史塵埃,碳化稻谷粒在這里一經面世,將中華農耕文明上溯至7400年前。

一眼萬年。袁隆平院士在這里任教、科研37載,成功培育出雜交水稻。一粒種子,抖下泥土,載著“愿天下人都有飽飯吃”的使命,漂洋過海,改變世界。

如今,“一粒種子”在這里逐漸長成“世界稻都”。農耕文明的故事,仍在續(xù)寫……

高廟遺址博物館

串聯(lián)“一園一苑”,打造安江農耕文化旅游區(qū)

沅水浩蕩,碧波滔滔。北岸,中華文明起源時期重要遺址——高廟遺址,繼1991、2004、2005年之后的第4次考古勘探,在此進行。

“此次勘探,主要了解遺址的分布范圍以及堆積厚度、類型,厘清高廟文化時期的聚落結構等,同步建立遺址調查資料數據庫。”工作人員易振華說。

去年9月,首屆高廟遺址保護與利用研討會召開,專家就高廟遺址達成多項共識,其中包括“建立了沅水流域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序列的框架”“是長江中游史前農耕社會飯稻羹魚的典型代表”。

高廟遺址西側,高廟遺址博物館即將迎客。按照展陳設計,可尋跡沅水之音,解文物遺跡發(fā)掘之謎、神靈祭祀信仰之謎、白陶源流文化之謎,開啟中華文明尋根之旅。

安江農校

南岸,世界雜交水稻發(fā)源地——安江農校,來此追尋袁隆平院士雜交水稻奮斗足跡的游客,絡繹不絕。不遠處,被納入國家文化傳承發(fā)展“專精特新”工程項目儲備的雜交水稻發(fā)源地博物館已完成建設,不少游客來此體悟“禾下乘涼夢”。

行至大畬坪·白陶嶺,農耕體驗、悅讀花園、輕餐茶咖、時尚文藝、工業(yè)風民宿,目不暇接。沿江漫步,綠肥紅瘦,漣漪微漾,夕陽映江,燈火闌珊,美不勝收。身處其中,可享精神饕餮、文化盛宴,亦可放空靈魂、怡然自得。

雪峰山康養(yǎng)基地

沿著隆平大道一路向北,風吹稻浪,暗香撲鼻。沿途,國家農業(yè)科技園、岳麓山種業(yè)創(chuàng)新中心大湘西區(qū)域中心,種業(yè)研究項目正加速推進?;顟B(tài)保留的24個傳統(tǒng)古村落,散落其間,屋舍牛馬閑。巍巍雪峰山,悠悠清江湖,云霧阡陌隱。

“這里涵蓋以高廟文化為代表的遠古農耕文明、以雜交水稻發(fā)源地為代表的當代農業(yè)傳奇、以國家農業(yè)科技園為代表的現代農業(yè)典范?!睉鸦形N?、洪江市委書記鄭小胡說,尤其是“雜交水稻發(fā)源地”的品牌優(yōu)勢,在世界具有無可復制、無可替代性。

洪江市將一江兩岸豐富的稻作文化資源串點成線,規(guī)劃建設安江農耕文化旅游區(qū)。該旅游區(qū)以“一園一苑”為核心,培塑高廟遺址考古公園和雜交水稻發(fā)源地博物苑兩大片區(qū)。

雜交水稻發(fā)源地博物館

其中,高廟考古遺址公園以高廟遺址展示區(qū)、高廟遺址博物館、高廟陶藝部落、逐水濕地、沅水游樂、高廟遺址傳統(tǒng)村落等6個核心區(qū)為依托,爭創(chuàng)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雜交水稻發(fā)源地博物苑以安江農校雜交水稻紀念園、雜交水稻發(fā)源地博物館、大畬坪·白陶嶺、農耕文化體驗區(qū)、黔陽行署舊址、稻達營地等6個核心區(qū)為抓手,力爭2至3年內創(chuàng)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qū)。

打造湖南農耕文化旅游名片、邁向世界農耕文化旅游目的地,洪江市胸中有丘壑、一步一腳印?!笆澜绲径肌钡脑妇?,正在這里激情燃燒。

留住城市記憶,百姓臉上洋溢幸福笑容

城市提質,路暢人安,安江風景正好!

走進安江農耕文化旅游區(qū),游覽車來回穿梭。

車輪所經之處,不只博物館、農校、研學營,還有保留新中國成立初期蘇式建筑風格的黔陽專署舊址、被譽為湖南近代民族工業(yè)活化石的安江紡織廠舊址、百年老廠安江塑料廠舊址,以及中國抗日戰(zhàn)爭最后一戰(zhàn)——雪峰山會戰(zhàn)指揮所舊址。

洪江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高長久介紹,安江農耕文化旅游區(qū)的建設,并非大拆大建,而是秉承城市文化底蘊,活化利用文物資源,修舊如舊,留住城市記憶和個性。

洪江市在對城市基礎設施進行提質改造的基礎上,對原有文物、舊址進行保護性修繕加固,并在項目設計之初,將運營前置,思考如何通過優(yōu)化業(yè)態(tài)、招商引資,將資源盤活,做好文旅后半篇文章。

41歲的李承雁,是土生土長的安江人,自從去年成為安江農耕文化旅游區(qū)建設工作專班中一員,只要得空,他就去安江塑料廠舊址轉轉。

“這里10多棟老廠房已閑置多年?!崩畛醒阏f,有的老廠房曾被租用于初級農產品加工,亂搭亂建造成原有文化氛圍破壞。

如今,通過招引企業(yè),美食城、清吧、奇石博物館、工業(yè)遺存博物館、知青館、航天種子館、公益讀書館、隆平書店、民宿等,一應俱全。旅行社、研學機構也投來“橄欖枝”,靜默多年的安江塑料廠舊址,熱鬧繁華。

廣州開物未來教育科技公司負責人陳暢,選中其中一間老廠房,投資建設航天種子館,“這里不僅農耕文化濃郁,通過保留原始建筑、修舊如舊,更添了一份歷史味道,前景看好?!?/p>

“最近電話接到‘燙手’?!辩喅锹眯猩缦嚓P負責人楊小英說,不只是省內的旅行團,幾乎每天都能接到來自廣東、浙江、河北等省外旅行社打來的電話,想就安江農耕文化旅游區(qū)的文旅項目達成合作。

從“一粒種子”長成“世界稻都”,洪江市的眼光并不局限于安江農耕文化旅游區(qū)。以農促旅、以旅興農,推動鄉(xiāng)村旅游成為農耕文化旅游的拓展延伸,進而實現全域旅游、鄉(xiāng)村振興,是洪江市當政者布下的“大棋”。

下坪村

從安江農耕文化旅游區(qū)一路向南,村道寬敞,花木掩映。經過一片蔥蘢的橘林,歡聲笑語從下坪村傳來,沅水岸邊,民宿太空艙、戶外露營基地旁游人如織。

村民向家發(fā)沒有時間休閑,他得把游客預訂的青菜、雞鴨,提前準備好?!白约业耐廉a品,不僅村里的農家樂搶著要,游客也搶著要,價格還不錯?!毕蚣野l(fā)臉上洋溢著笑容。

“搭上農耕文化旅游‘便車’,游客來了,消費多了,村民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村集體經濟也一年一臺階,預計今年可增長37%以上,力爭到2025年突破100萬元?!毕缕捍羼v村第一書記張?zhí)鹫f。

陽光雨露滋養(yǎng),種子破土萌芽。潛心耕耘,欣欣向榮,“世界稻都”還在拔節(jié)生長……

原載《湖南日報》10版,本版圖片均由楊錫建 攝

責編:肖暢

一審:周紫云

二審:肖暢

三審:廖聲田

來源:湖南日報

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湖湘情懷,黨媒立場,登錄華聲在線官網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轉載須注明來源、原標題、著作者名,不得變更核心內容。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