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fā)現(xiàn):這種魚死后還能游動,甚至能逆流而上!

  科普中國   2024-10-11 13:32:00

大家都見過魚在水里游泳,死去的魚竟也能逆流而上?這聽起來似乎有點荒誕,但 2024 年的搞笑諾貝爾物理學獎卻頒給了一項關于死魚游泳的相關研究。

來自美國的科學家們因“演示和解釋死鱒魚的游泳能力”而獲此殊榮。該研究不僅報道了一種令人驚訝的神奇現(xiàn)象,還揭示了流體動力學的奧秘,為我們理解魚類如何利用水中渦流節(jié)省能量,提供了新的視角。

魚類游泳“各懷絕技”

魚類的游泳方式多種多樣,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 最常見的是擺動式游泳, 魚體呈現(xiàn) S 形彎曲,從頭到尾產(chǎn)生一個行進波,推動魚向前游動,但這只是冰山一角。

有些魚類如旗魚和鯖魚,采用巡航式游泳, 它們的身體呈流線型,尾鰭呈新月形,能夠長時間保持高速游動。相比之下, 鰻魚則采用蛇形游動, 全身產(chǎn)生大幅度波浪狀運動,適合在復雜環(huán)境中穿梭。

有趣的是, 一些魚類還發(fā)展出了特殊的游泳方式,能利用胸鰭“行走”在海底, 而飛魚則能躍出水面,利用胸鰭滑翔一段距離,這些多樣的游泳方式反映了魚類對不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適應。

圖片

飛魚。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泳姿背后的 流體動力學

要理解魚類游泳,離不開流體動力學原理。當魚在水中游動時,它們實際上在不斷操縱周圍的水流,通過身體和鰭的運動,能夠產(chǎn)生和控制渦流,從而獲得推進力。

有趣的是,魚類游泳時產(chǎn)生的渦流并非隨機。 研究發(fā)現(xiàn),高效游動的魚類能夠產(chǎn)生有組織的渦流系統(tǒng)。 這些渦流不僅提供推進力,還能減少水的阻力,讓魚游得更快,更省力。

魚類游泳的能量效率一直是科學家關注的焦點,研究發(fā)現(xiàn), 除了身體結構的優(yōu)化, 魚類還采用了多種策略來節(jié)省能量。 有些魚類如金槍魚,能夠長途遷徙數(shù)千公里,這需要極高的能量效率,很多魚類還會利用“滑行”來節(jié)省能量,它們在擺動幾下后會短暫地停止運動,利用慣性滑行一段距離。此外,群游也是一種節(jié)能策略,跟隨前方魚類產(chǎn)生的渦流,后方的魚可以省力不少。

下次,當你在水族館或河邊觀察魚類時,不妨多留意它們的游動方式。也許你會發(fā)現(xiàn),在看似簡單的擺動背后,隱藏著流體動力學的精妙奧秘,而這些奧秘,正在啟發(fā)我們創(chuàng)造更智能、更高效的未來科技。

渦街游泳:一種獨特的游泳方式

卡門渦街是當流體以一定速度流經(jīng)圓柱體等鈍體物體時,在其后方形成的規(guī)律交替排列的渦流系列,呈現(xiàn)出類似街道般的有序結構。 研究團隊的靈感來自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在河流中,魚類常常喜歡在障礙物后方停留,而障礙物的后方常有渦流乃至渦街出現(xiàn)。科學家們好奇,魚是否能從這些渦流區(qū)域的特殊水流中獲益?為了探索這個問題,他們設計了一個巧妙的實驗。

圖片

卡門渦街示意圖。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在實驗中,研究人員在水槽里放置了一個 D 形柱體,用以產(chǎn)生規(guī)律的渦流。當活鱒魚被放入這個環(huán)境時,它們展現(xiàn)出一種獨特的游泳方式,被稱為“卡門步態(tài)”,此時魚體會以一種大幅度、低頻率的方式擺動,其頻率與渦流的形成頻率驚人地一致。 這種游泳方式似乎能讓魚在節(jié)省能量的同時保持位置不變,甚至逆流而上。

圖片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拍攝的智利海岸胡安·費爾南德斯群島周圍颶風引起的卡門渦街。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但真正讓人大吃一驚的是,當研究人員用死去的鱒魚進行實驗時,他們發(fā)現(xiàn),即使是死魚也能展現(xiàn)出類似的“游泳”能力!

圖片

虹鱒。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死魚的“復活”之謎

那么,死魚是如何“游泳”的呢?答案就在流體動力學原理和魚體的柔軟特性中。當死魚被放置在渦流中時,來自不同方向的水流作用于魚體,使其產(chǎn)生周期性的擺動,這種被動的擺動恰好能與水流中的渦旋相互作用,產(chǎn)生向前的推力。
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死魚的擺動頻率和幅度與活魚非常相似。 這意味著,魚類在利用渦流游泳時,很大程度上是在利用一種被動機制。魚體的柔軟度和形狀經(jīng)過長期進化,已經(jīng)非常適合這種被動推進。簡單來說, 這項研究揭示了自然界中一種巧妙的能量利用方式。 在湍急的水流中,魚類不是單純地與水流對抗,而是學會了“順勢而為”,利用水流中的能量來減少自身的能量消耗。
這項研究不僅有趣,還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
理解了魚類如何高效利用渦流,科學家們可以據(jù)此開發(fā)出新的水下機器人設計。 這些機器人可能在湍急的水域中更加靈活,能源效率更高,同時,理解魚類如何利用渦流也可能幫助我們設計更高效的船舶和潛水器。比如,船體的設計可能會考慮如何更好地利用自身產(chǎn)生的渦流來減少阻力。
此外,這項研究也為我們理解魚類的生態(tài)行為提供了新的視角。 在河流和海洋中,魚類選擇特定位置停留或遷徙的原因,可能與它們對水流特性的利用有關,這對于魚類保護和漁業(yè)管理都有重要意義。
2024 年搞笑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這項研究看似荒誕,實則深具啟發(fā)性。它提醒我們,科學探索中處處有驚喜,哪怕是一條死魚,也能揭示自然界的奧秘。這項研究不僅加深了我們對流體動力學的理解,也展示了生物如何巧妙地適應和利用環(huán)境。
下次當你在水族館或河邊觀察魚類時,不妨多留意它們的游動方式,你會發(fā)現(xiàn),在看似簡單的擺動背后,隱藏著流體動力學的精妙奧秘,而這些奧秘,正在啟發(fā)我們創(chuàng)造更智能、更高效的未來科技。

責編:周陽樂

一審:周陽樂

二審:劉文韜

三審:楊又華

來源:科普中國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