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守愚 2024-10-25 17:55:46
文/黃守愚
2013年,我曾發(fā)起“修國民史”,提倡每個國民也修史,如寫傳記、口述史、編年譜、修家譜等。當時,我匯編寫了幾本小冊子,寧波大學公共史學專家錢茂偉教授還在博客撰文介紹我的事跡,表示贊賞。
最近幾年,研究明清、民國時期的先賢,大量引用族譜和私人文獻來補官方史料之不足。尤其是最近寫《范旭東傳》,只得靠族譜、日記、回憶錄等來追蹤某些人的出身、經(jīng)歷、事情細節(jié)。譬如說香港淪陷后,范旭東、何廉、徐國懋、劉國鈞等一行99人脫險回歸大陸,且這4個人皆對此經(jīng)歷有記述,然語焉不詳,僅徐國懋《八五自述》提到范旭東勇于與日寇交涉,救下同行的青壯年,以免于被抓去做苦力一事。譬如說黃興之子黃一歐寫《譚延闿被迫下臺和李仲麟等被殺的回憶》,提到閻幼甫住在洋石塘,此文也經(jīng)閻幼甫校閱過。我們進一步調(diào)研后,以此確定閻幼甫在今長沙市開福區(qū)沙坪街道洋石塘的老家。可見,小人物從各自主體立場追憶“歷史”,有多元視覺效果。
我深感遺憾之余,再次對比古今史學之變化,思考了編“小人物”之史的價值。傳統(tǒng)的“歷史”,偏向于記錄大人物,并且是有功勞可述的少數(shù)。如唐朝大史學家劉知己說,身為宰相,庸碌無為,不必寫一筆。古代的物質(zhì)生產(chǎn)、科技條件有限,只記錄緊要的人事,無法還原“過去”各個方面的情況,看出人事變化的因果關(guān)系實屬不易。到了今日,情形大不同了,每個人寫出自己的歷史都有必要,也很有學術(shù)研究的價值,在未來500年后仍有意義。
現(xiàn)代之史學,引入了數(shù)學,重視樣本分析、數(shù)據(jù)統(tǒng)計,依靠整體以揭示普遍性、概率,有利于得出一些正確的結(jié)論。那么,現(xiàn)代之史學,需要大量的樣本數(shù)據(jù),而每個人都寫出自己的“歷史”可以充實樣本庫。
傳統(tǒng)史學,大量的“小人物”沉默,其心聲不被記述,其行跡被淹沒。有些人認為,“小人物”不如“大人物”有特色,不值得寫。恰恰相反,古代認為,民意即天心天意,人心即天道,老百姓的需求就是上天的需求,要有求必應(yīng),無不靈驗。傳統(tǒng)知識分子喜歡講,“明道”“體道”“傳道”?!暗馈痹谀睦??在老百姓那里。《尚書》云:“天聽自我民聽,天視自我民視?!薄对娊?jīng)》云:“皇矣上帝,臨下有赫。監(jiān)觀四方,求民之莫。”可知,“小人物”是社會的大多數(shù),他們作為“大人物”服務(wù)的對象,其需求是“天道”之所在,而社會的“進步”就是“小人物”之福祉的提升。寫出“小人物”的歷史,能反映社會的真實狀態(tài),可為真正解決問題提供基礎(chǔ)。每個人寫出自己的歷史,就是寫出天道、天良、天心、天意!
古人說,己立而立人,己達而達人,民胞物與,兼濟天下。這種倫理道德的背后是相互性正義論。清末民初的湘潭大儒李學愚先生說:“人須有鳳凰翔于千仞的氣概,今說中國四萬萬人,須置身四萬萬人上,方得胸襟闊大,為人所不能為,但又不可看輕四萬萬人。”卑己尊人,仁愛百姓,這是古人的美德。一個人不斷修煉上升,使得自己的學養(yǎng)在14億人之上,從而更好地為14億人服務(wù)。為14億人服務(wù),要卑己尊人,姿態(tài)要下降,以14億人為師,而非高高在上,藐視14億人。
“大”之所以為大,是負有更大的責任,對老百姓的需求做到“有求必應(yīng)”,盡量更多滿足。先秦的公羊?qū)W、莊子都講,“大人”要有“大”之道,這是“中國”之為“中國”的倫理底線。上者尊敬、仁愛下者,幫助下者進德,否則不是“大人”。
讓更多的“小人物”寫出自己的歷史,開顯出他們的心聲、行跡,既是仁愛之道,也是學術(shù)研究之正路。我可以說,越是“小人物”,越是有長遠的歷史價值,500年后,1000年后,還能作為多種學科的史料來使用。也可以說,“小人物”被后人研究,反復引用而寫入論著,這也是一種靈魂的“不朽”。
陰陽變化,當今一些人追溯不到自己的族源、祖宗了,故以自己為中心開始修譜,也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明清之前的老百姓未修譜,連自己的祖父叫什么名字以及族源都不知道的情況較為普遍。如劉邦之父親、祖父的名字,至今無法搞清楚;李世民出自何支李氏,朱元璋出自何支朱氏,都搞不清了?,F(xiàn)在修譜,寫下自己的嘉言懿行,子孫后代將來發(fā)達了,追溯到祖宗,會引以為榮。被子孫后代推崇,實現(xiàn)“子子孫孫永寶用”,這不止是“不朽”,更是完成了發(fā)德的責任。
古往今來,每個人的時位不同,各有因緣,自己的理想沒實現(xiàn),子孫后代有責任幫忙實現(xiàn)之。有一些事情,還需要幾代人的共同努力方能做成功。每個人的經(jīng)驗傳承,尤顯珍貴。此時,寫出自己的歷史,非常重要。
下一步,我將再次倡導“修國民史”,尤其是鼓勵更多人做口述史、寫自傳、編年譜,以及不知族源、祖宗者修家譜。
?
責編:羅嘉凌
一審:黃帝子
二審:蘇露鋒
三審:黃柏禹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