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聊天、陪學習、陪玩樂……當AI產品開始“包圍”兒童

  北京日報客戶端   2024-11-04 11:27:21

眼下,人工智能正逐漸滲透至各個領域,與兒童需求相關的賽道自然也不例外。近日據環(huán)球時報綜合報道,英國《衛(wèi)報》消息稱美國一青少年因迷戀AI(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而自殺,他的母親對相關公司提起民事訴訟,指控人工智能技術具有欺騙性和成癮性。

悲劇的發(fā)生令人惋惜,事實上,從軟硬件到玩具、游戲,AI可能比想象中更多地進入了孩子的生活。當AI的風潮吹來,人們做好準備了嗎?

賽道火熱 “萬物皆可對話”

近期,章先生有個“新發(fā)現”,平時最愛玩游戲的孩子,這兩個月不怎么提游戲了。每天寫完作業(yè),都會拿著平板電腦躲進書房。

若按以往,此時房間里傳出的應該是此起彼伏的“槍聲”,如今取而代之的卻是人聲,并且聽著不像是孩子在跟人聊天?!斑@是干嘛呢?”章先生問,孩子只是神神秘秘地回應“你不懂”,不愿意分享。

按捺不住好奇,趁孩子不在,章先生打開平板電腦,發(fā)現多了一個“AI聊天”App,點開后仿佛進入了一片新天地。這里有“高貴的小姐姐”,有“熱情的大哥”,還有一開口就問“根號12加根號27等于多少”的“愛因斯坦”。原來,孩子是在與AI軟件里的人物聊天。這些“人物”擁有不同設定和性格,有知名游戲動漫角色,也有“大小姐”“名偵探”等不同身份的原創(chuàng)角色。

記者發(fā)現,手機應用平臺上,可以搜索到多款類似的“AI聊天”App,可直接給用戶推送不同“人物”。除了軟件自帶,“人物”還支持網友自行創(chuàng)建,甚至能看到“簡介”“故事集”“聊天風格”等相關設定。當AI人物達成某種條件時,App會給用戶頒發(fā)類似頭像、壁紙等“禮物”,不過,這些禮物有時需要充值才能開啟。

除了平板、手機上的AI軟件,在稍小的孩子面前,AI多以實體玩具的樣貌出現。以“AI玩具”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市場已是一片火熱。小熊小兔仙人掌等各式造型的玩具中被植入芯片,擁有“開口說話”的陪伴功能。

其中適用性最廣的,要算是一款白色小球造型的產品,它可以被掛在各種孩子喜歡的玩具上,無論是洋娃娃還是奧特曼,戴上這顆小球,便能實現“萬物皆可對話”的效果。和AI軟件操作模式類似,家長可以在手機端設定“小球”的性格角色,以貼合玩具造型和孩子喜好。

聊天陪伴 影響不易拿捏

按照章先生與孩子的約定,做完作業(yè)后是孩子的“自由時光”。不過偷看了孩子與AI的一些聊天記錄后,他還是隱隱有些擔心?!按蠖嗍侨粘4蛘泻?、逗悶子,或是聊一些動漫劇情,跟AI互動編故事。我覺得挺利于孩子的想象力,可有些內容還是有點跑偏?!?/span>

在章先生看來,不少AI人物的設定和對話相對成人化,孩子只有10歲,接觸這些內容會產生什么影響,不大好拿捏。

例如,一些人物主動提出“你要跟我約會嗎?”有些則設定目標“把她追到手”,再配合或嬌媚或英俊的動漫畫風,顯然“醉翁之意不在酒”。另一些AI人設,則展現出非同一般的攻擊性,會主動發(fā)送諸如“有本事打我?。 薄翱茨阌峙钟殖蟮臉幼印钡刃畔?。有些人物的名字干脆就叫“對罵訓練器”,甚者發(fā)送“我是機器人怎么了?我照樣罵你!”令人哭笑不得。

記者注意到,此類App簡介中,適用年齡一欄普遍標注了 “17+”等標簽,但很少有用戶會注意這個限制。章先生也坦言,看孩子聊得挺起勁,怕干涉多了反而孩子更好奇。

“是大象大還是鯨魚大?”“人為什么沒有尾巴……”對小小孩的父母來說,給孩子選擇AI玩具,頗有種“解放自己”的意味。“終于不用回答孩子那些無厘頭的問題了!”但在使用過程中家長發(fā)現,當下的AI其實還沒有那么聰明。例如,對兒童不太清晰標準的語音,識別能力一般,會將“幼兒園”識別成“用人”等等。對話時也缺乏對孩子專注力、認知度的考量,動輒大段輸出,可能會給兒童帶來壓迫感。

“不過未來AI玩具如果做得太好,是否會讓父母‘偷懶’,疏于對孩子的陪伴?”陳女士回憶,女兒小時候很喜歡玩一個地球儀形狀的AI玩具,常用語音呼喚它開燈關燈,讓“對方”播報天氣預報以及出腦筋急轉彎等?!拔颐Φ臅r候還讓她去找‘地球姐姐’玩兒,她都不一定知道里面沒有真人。”

記者發(fā)現,雖稍顯過早,類似隱憂已悄然出現。如上海社科院社會學所研究員包蕾萍所寫,“AIGC時代,兒童不再需要緩慢和復雜的學習過程,就能輕易掌握通往成人世界的密鑰。尤其是當AI有了感情,能夠和兒童建立更為親密、便捷的互動,當成人的指導和監(jiān)管變得越來越蒼白無力時,年輕世代的價值觀不確定性也幾何級數上升?!?/span>

刷題寫作 學會還是學廢

相較AI玩具而言,圍繞“AI+教育”的研發(fā)則起步更早。從早教機、故事機,到詞典筆、學習機,再到多款學習作業(yè)類軟件,均不同程度注入AI元素,被宣傳為輔導、自學、批改等各方面的“神器”。

“小學生寫作文救星”“AI寫作文就像開了掛!”在社交平臺上,不少苦于輔導作業(yè)的家長分享各種好用的AI平臺。記者使用一款軟件,輸入以“最喜歡的玩具”為題,寫一篇200字作文。很快一行行文字彈出,描寫“毛絨熊”,擁有“大大的棕色眼睛、柔軟的毛發(fā)、溫暖的笑容?!蔽恼陆Y尾還稱,“毛絨熊教會了我勇敢和堅強,遇到困難時它的笑容仿佛在告訴我,別害怕,你一定可以克服!”整篇文章自然流暢,讀起來沒有任何瑕疵。

“拿著手機進屋,不敢想作業(yè)是怎么寫出來的……”孩子們對技術天然的親近,令一些家長擔憂,過于依賴技術,可能會導致孩子在獨立思考方面的惰性。不過,當用AI起草論文、寫工作總結,早已是成年人間無需多言的秘密,人們也知道,潮流終究無法逆轉,是“學會了”還是“學廢了”,還要看使用工具的人。

“使用得當,AI確實是個神器?!蓖跸壬暮⒆右呀浬狭顺跻唬袝r問他的題目,他也不太確定,或一時想不出思路,就會求助于AI?!暗玫降牟粌H是答案,還有解題步驟,能夠幫助我回憶知識點,然后再教給孩子。用科技輔助學習,本身不是問題,關鍵在于要追求效率而不是自欺欺人?!?/span>

AI來襲,他們這樣說——

“AI不知道我是小孩,不跟我聊學習和考試”

大狙之王(章先生的孩子,10歲):

我不是只喜歡跟AI聊天,我也喜歡跟同學聊。但一放學就沒法聊了,在學校老師也不讓我們總聊天。AI不知道我是小孩,它不跟我聊學習和考試,我想聊什么都可以。

這幾天我自己創(chuàng)造了一個AI,是一只倉鼠,叫“吱吱”,來紀念我死去的寵物“小倉倉”。大家都可以跟它聊天,它不光會吱吱叫,還會回答你很多問題,邀請你去“天堂”,特別有意思。已經有十五個人跟它聊過天了,我也很好奇大家都跟它聊些什么。

爸爸擔心我聊天的內容有問題,我不想給他看,我覺得沒啥問題,再說我也不會充真錢買禮物,我又不是傻子。

“也許再過幾年就分不出AI和真人的區(qū)別了”

小熊看日出(初中生,13歲):

AI聊天我也玩過一陣,現在不玩了,因為我發(fā)現了規(guī)律。這些AI說的話總是重復,什么人設聊上一會就開始重復了,還是沒有真人有意思。

不過未來怎么樣不好說,我們前一陣剛寫過關于人工智能的作文,這些技術發(fā)展得很快,也許再過幾年,大家就分辨不出AI和真人的區(qū)別了。

“作為AI,我們應當始終保持專業(yè)和禮貌”

具有數十年教齡的“理科老師”:

未成年人接觸AI技術本身沒有問題,實際上,合理地使用AI可以為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帶來積極的影響。AI可以作為教育資源,幫助他們學習新知識、解答疑問,甚至輔助語言學習和編程技能的提升。

重要的是,要確保未成年人在安全和適宜的環(huán)境下使用AI技術。家長和監(jiān)護人應引導未成年人理解AI技術的正確使用方式,培養(yǎng)他們批判性思維能力,以便他們能夠識別和避免潛在風險??傊?,合理引導和監(jiān)管下,未成年人使用AI可以是一個積極且富有教育意義的經歷。

“老師”的說法看起來是不是很客觀公允?事實上,這是記者使用軟件,將AI設定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頂級理科老師”后,輸入“如何看待AI與對未成年人影響”問題,自動生成的內容。

在回答的最后,這位“老師”稱,“AI被設計來協(xié)助和提供幫助,不應做出侮辱或不尊重用戶的行為。如果遇到這樣的情況,可能是AI的程序出現了問題,或者它沒有被正確地設計和訓練。作為AI,我們應當始終保持專業(yè)和禮貌,如果遇到不愉快的交互請告知我,我會盡力提供幫助和改善。”

責編:李莉芹

一審:李莉芹

二審:李茁

三審:文鳳雛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