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杜甫游洞庭 | 老病孤舟:妻孥復隨我,回首共悲嘆

潘剛強     2024-11-18 16:33:39

文/潘剛強

唐大歷三年(768年)暮冬,杜甫從長江轉(zhuǎn)入洞庭,登上岳陽樓他即發(fā)出哀嘆:“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雖說流寓他鄉(xiāng),卻總算是有妻兒相伴。大歷五年(770年)四月,湖南兵馬使臧玠殺觀察使崔瓘,據(jù)潭為亂。杜甫攜全家逃出潭州避亂,打算由衡陽趕往郴州,投奔舅氏崔偉。兵荒馬亂之中,杜甫寫下《逃難》:

五十白頭翁,南北逃世難。

疏布纏枯骨,奔走苦不暖。

已衰病方入,四海一涂炭。

乾坤萬里內(nèi),莫見容身畔。

妻孥復隨我,回首共悲嘆。

故國莽丘墟,鄰里各分散。

歸路從此迷,涕盡湘江岸。

“安史之亂”爆發(fā)后,杜甫從至德元載(756年)就開始帶著家人逃難?!拔迨最^翁”不過是言其凄惶狀態(tài)。他們最初在北方,由奉先逃白水,由白水逃鄜州,他自己又由淪陷了的長安逃歸鳳翔,后來才由華州經(jīng)秦州、同谷逃到了四川 (南方)。在四川碰到段子璋、徐知道,經(jīng)歷了崔旰之亂,如今在湖南又要逃臧玠之亂,所以說“南北逃世難”。疏布指素布、粗布。粗布纏著一身瘦骨,苦于奔走何來溫暖。萬里乾坤戰(zhàn)火紛飛,竟然沒有我的容身處。至德二載(757年),杜甫在左拾遺任上因上書援救房琯而觸怒唐肅宗,曾被放還鄜州(今陜西富縣)探親。他在《羌村》寫過:“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世亂遭飄蕩,生還偶然遂。鄰人滿墻頭,感嘆亦歔欷。”如今回首往事,更為傷感悲嘆。

就在大歷二年(767年)寒食之日,杜甫留滯江漢,清明臨近卻不能回洛陽祭祖掃墳,自己年老多病,行將成為松柏中人,禁不住感恨傷悲,接連寫下兩首五言律詩。《熟食日示宗文宗武》:

消渴游江漢,羈棲尚甲兵。

幾年逢熟食,萬里逼清明。

松柏邙山路,風花白帝城。

汝曹催我老,回首淚縱橫。

清明前一日為寒食,則是清明為熟食日。寒食節(jié),唐有百官祭掃塋墓的禮俗?!皫啄攴晔焓常f里逼清明。”加上身患消渴之疾,兵亂羈棲荊楚,遙想邛山松柏,白帝風花,凄涼之景更是傷感無限。宗武時年十三,宗文年長幾歲,杜公已是五十有六?!叭瓴艽呶依希厥诇I縱橫。”兒漸長,身漸老,回首邙山墓地在萬里之遙,清明祭祖成了涕淚縱橫的傷感之作。杜甫《又示兩兒》:

令節(jié)成吾老,他時見汝心。

浮生看物變,為恨與年深。

長葛書難得,江州涕不禁。

團圓思弟妹,行坐白頭吟。

少年時逢令節(jié)則喜,不知經(jīng)一令節(jié),則度一年,亦催人老。依浮生看物變,生無恒,物亦無恒。年日積而多,恨日積而深。予自知之,汝等年少不知。思弟妹而不得見,猶是最悲傷處。行坐皆吟,頭已白發(fā)只怕終不得團圓矣。

大歷三年(768年)正月初一,杜甫依然保持“元日試筆”習慣,接連手書兩首五言排律,單獨贈給宗武?!对帐咀谖洹罚?/span>

汝啼吾手戰(zhàn),吾笑汝身長。

處處逢正月,迢迢滯遠方。

飄零還柏酒,衰病只藜床。

訓喻青衿子,名慚白首郎。

賦詩猶落筆,獻壽更稱觴。

不見江東弟,高歌淚數(shù)行。

此詩開篇直憶父子情深,次子宗武從小就給老杜帶來希望,他或許把宗武看得更重。你幼年時我抱著你手打戰(zhàn),你少年時我常笑你與我欲比高。正月初一,舊時有飲椒柏酒之俗。今日為什么要催促你讀書談詩呢?三國時期管寧家貧,藜床坐穿而讀書不輟?!坝栍髑囫谱?,名慚白首郎。”青衿,古代學子穿青領之服。今日我已是白發(fā)老翁,仕途無望,貧寒交加,然而“詩是吾家事”,萬萬不可落魄失志。“賦詩猶落筆,獻壽更稱觴?!币槐鼐?,高歌數(shù)行,想起不見江東弟,無數(shù)家庭流離失所,觸景傷懷。誠如注家所云,此詩皆悲喜并言。啼手戰(zhàn),是悲;笑身長,是喜。逢正月,是喜;滯遠方,是悲。對柏酒,是喜;坐藜床,是悲。子可教,是喜;身去官,是悲。賦詩稱觴,又是喜,憶弟淚行,又是悲。杜甫的詩作意深而語拙,且意猶未盡。《又示宗武》:

覓句新知律,攤書解滿床。

試吟青玉案,莫羨紫羅囊。

假日從時飲,明年共我長。

應須飽經(jīng)術,已似愛文章。

十五男兒志,三千弟子行。

曾參與游夏,達者得升堂。

王嗣奭《杜臆》:“少陵未嘗不用事,而渾然不覺,可謂精妙?!彼B舉數(shù)例,蔡蒙齋《廣記》云:嵇、紹新解覓句,稍知新律。王渾云:“阿戎年小,漸解滿床攤書?!敝x玄少好佩紫羅香囊,叔父安焚之。嵇康顧子紹曰:“阿紹明年共我長兮,吾甚喜爾成人?!倍鸥τ玫淙绱松鷦觽魃?,特意教導愛子:“試吟青玉案,莫羨紫羅囊?!币欢ㄒ嘧x像東漢張衡《四愁詩》那樣的經(jīng)典,而不要羨慕少年謝玄玩香囊?!冻o·離騷》:“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媮樂。”假日從時飲,明年共我長。應當吃透經(jīng)世要義,學會天下文章?!笆迥袃褐?,三千弟子行?!笨鬃铀^弟子三千,只有曾參、子夏、子游這樣學得通達的人,才能升登大堂。啟塞開竅之事,猶得從宜而修之。宗武年方十五,正當男兒立志、假借時日,在詩文的長進方面,明年你就應當可以與我試比高低哦。

之所以把杜甫連續(xù)兩年的示兒詩作排列一起,個中說明一個變故。杜甫原來也有單獨寫給宗武的詩,但自大歷三年,或者說在南征岳陽洞庭的隨行妻孥中,再沒有出現(xiàn)宗文的身影,只有妻子、女兒和次子宗武陪伴他走過最后的時光。

張忠綱輯錄《杜甫年譜簡編》載:開元二十九年(741年),杜甫自齊趙歸洛陽,筑室首陽山下?!凹s在此時,與司農(nóng)少卿楊怡之女結婚?!弊蕴鞂毼迥辏?46年)入長安直到天寶之亂的十年歲月,杜甫客居京城,謀求仕宦,以實現(xiàn)經(jīng)世濟民的理想。當時心懷全在于國而不在家,甚至不惜過著“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雪”(《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的無家生活。直到肅宗至德元年(756年),四十五歲的杜甫在長安淪陷區(qū)寫出《月夜》,這首懷念妻兒的名篇,是其家庭中第二代成員的第一次現(xiàn)身。事實上,杜甫的夫人在757年秋天就已經(jīng)是五個孩子的母親了。后來的杜詩注家基本上都接受了這一論斷:長子宗文,小名熊兒。次子宗武,小名驥子。另有一幼子,天寶十四載(755年)餓死。至少有兩個女兒,有一女名鳳兒。

潭州之亂《入衡州》詩中,杜甫談及兒女:

烈火發(fā)中夜,高煙燋上蒼。

至今分粟帛,殺氣吹沅湘。

福善理顛倒,明征天莽茫。

銷魂避飛鏑,累足穿豺狼。

隱忍枳棘刺,遷延胝趼瘡。

遠歸兒侍側,猶乳女在旁。

久客幸脫免,暮年慚激昂。

蕭條向水陸,汩沒隨漁商。

夜半三更潭州叛軍作亂,燒殺掠奪,烈火沖天,攪亂沅湘。杜甫一家老小嚇得魂飛魄散,從飛鏑亂箭中逃脫豺狼嚎叫般的追殺,隱忍枸橘尖刺的穿扎,腳上打起血泡還不敢停下來?!斑h歸兒侍側,猶乳女在旁?!边@個時候,兒子陪著他從城里彎遠繞道回到一向寄寓的船上,妻子領著那個還沒斷奶的小女兒緊隨身旁。久客他鄉(xiāng)幸得脫險免禍,自慚年老體弱無力討賊,偏是內(nèi)心激動憤怒不已。一家人悄悄地向著水陸洲邊奔去,躲到船上且隨漁商漂泊,再次轉(zhuǎn)往衡陽。

施鴻?!蹲x杜詩說》:“此云‘猶乳女’,則公晚年又生一女也。后《風疾舟中》詩:‘瘞夭追潘岳’,或即此女早殤。潘岳詩,亦殤女也?!迸嗽馈段髡髻x》載:“夭赤子于新安,坎路側而瘞之?!悲?,埋葬?!斑h歸兒侍側”,指宗文?!蔼q乳女在旁”,可能是指在潭州逗留期間生下的一個女嬰,這個孩子在離開江畔房舍的混亂中夭折?;蛘呤且驗榭紤]到他的疾病,以及幼女的去世,這些事情無疑加重了杜甫原來的病情,這才有了《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的絕筆之作。

前一個新春之日,杜甫給兩個兒子宗文和宗武寫了詩。這次,他只對宗武有話要說。我們不免猜想大兒子不在身邊。如果我們從杜詩的內(nèi)容分析,其詩境的各不相同或許更有說服力?!逗橙帐咀谖淖谖洹罚骸叭瓴艽呶依?,回首淚縱橫?!薄队质緝蓛骸罚骸傲罟?jié)成吾老,他時見汝心。”老杜的“老”意催人淚下。數(shù)月之后寫給次子宗武的詩,滿懷喜悅充滿愛意。《元日示宗武》:“汝啼吾手戰(zhàn),吾笑汝身長。”《又示宗武》:“假日從時飲,明年共我長?!鼻皟墒渍f的是思鄉(xiāng)懷親的離別之苦,后兩首說的是高歌淚落的苦中作樂。怪不得人們有理由推測,杜甫的兩個兒子之中,長子宗文擅長理事,宗武則于詩歌很有天分。

元稹《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并序》:杜甫“扁舟下荊楚間,竟以寓卒,旅殯岳陽。享年五十九。夫人弘農(nóng)楊氏女,父曰司農(nóng)少卿怡,四十九年而終。嗣子曰宗武,病不克葬,歿,命其子嗣業(yè)。嗣業(yè)貧無以給喪,收拾乞匄,焦勞晝夜,去子美歿后余四十年,然后卒先人之志,亦足為難矣?!睋?jù)此推測,開元二十九年他們結婚時杜甫三十歲,楊氏當在十九歲左右。老杜同夫人感情甚篤,集無悼亡詩,他作中亦絲毫不露鼓盆之戚,可見楊氏當卒于后。而宗武亦病逝于唐憲宗元和八年(813年)之前。正是這種變局,從岳陽遷葬杜甫靈柩的遺愿,只能交給嫡孫杜嗣業(yè)來完成。

這段家事還可以從樊晃《杜工部小集序》中得以佐證。樊晃在開元二十八年(740年)進士及第,代宗大歷五年(770年)任潤州刺史。詩律清奇,文辭豐贍,與詩人劉長卿、皇甫冉等均有唱和。杜甫去世不久,樊晃就收集杜詩二百九十首,編輯《杜甫小集》,此為杜詩集本之祖。樊晃在序中說:“君有子宗文、宗武,近知所在,流寓江陵,冀求其正集,續(xù)當論次云?!狈巫溆诖髿v八年(773年)前后,那么宗文流寓江陵,應當也在杜甫去世前后。

洪業(yè)在《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中分析,元稹《杜君墓系銘》沒有提到杜宗文,杜甫的大兒子,這使得許多學者頗感困惑。我的猜測是杜宗文可能被過繼給杜甫已故的哥哥作嗣子,他的名字我們甚至無法考知了。唯其如此,杜宗文在祖先祭祀的時候就和自己的親生父親沒有關系了,故而他的名字就被這篇本來就極其簡略的墓志銘所忽略。

洪業(yè)先生感嘆,除了這點信息,我們再也不清楚杜甫和孫的更多情況了。若干世紀之后,這里或那里不時出現(xiàn)杜姓子嗣,宣稱自己是詩人的后裔。但都無法證實。

摘自《岳陽日報》

責編:羅嘉凌

一審:黃帝子

二審:蘇露鋒

三審:黃柏禹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