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甸甸 新湘評論雜志社“指點”微信公眾號 2024-11-25 16:48:16
赴一趟韶山之旅, 踏足偉人故里, 體驗革命情懷, 感悟紅色精神。作為湖南最“紅”的一方土地,韶山始終吸引著全國各地的人們前來探尋。
韶山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一號工程”之一,2023年湖南以韶山為試點,啟動“我的韶山行”紅色研學活動。將紅色研學與思政教育緊密結(jié)合,積極探索“大思政課”的湖南實踐。活動開啟一年多時間內(nèi),共有221批次超過34萬名師生來到這里追尋革命歷史足跡, 領略偉人風采魅力。
一批又一批的中小學生不斷涌現(xiàn)在毛澤東廣場、毛澤東同志故居等場所。今年秋季新學期起,“我的韶山行”進行了全面升級。思政課如何變成思政行?紅色沃土對青少年們又有怎樣的吸引力?
行之所見,拓覺視野;行之所用,豐富知識;行之所感,塑造精神。研學并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游歷,而是一次開闊眼界、品味人生的成長之旅。從前,書本是孩子的世界。現(xiàn)在,世界是孩子的書本。
“行走的思政課”是一種創(chuàng)新的教學模式,它將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域和資源擴展到了廣泛的社會生活之中。這種模式的核心特點是,學生們離開校園的課堂,參與到社會各界的實際活動中,如觀光考察、調(diào)研服務、志愿工作、實習鍛煉、藝術(shù)創(chuàng)作等。
知行合一,篤行致遠。通過直接參與和體驗,學生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理論知識,并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能力。與傳統(tǒng)的思政課程相比,“行走的思政課”不僅將教學場景從校園延伸到了社會各個角落,讓學生們在農(nóng)村、城市、田野、工廠、紀念館等地直接接觸豐富而生動的社會素材,而且學習方式也從被動的聽講轉(zhuǎn)變?yōu)橹鲃拥挠^察、表達和創(chuàng)新。這樣的學習過程極大地促進了學生能力的提升和思想的深化。
在紅色景點中游走,在紀念場館里穿行。這種脫離課堂課本,實地參觀、聆聽的方式,思政課“不走尋常路”,卻能讓歷史革命故事“走入”孩子們的心里。
“我的韶山行”是湖南特有的、有湖南特色的紅色研學,由省委、省政府主導統(tǒng)籌,全省十余個部門和單位參與,舉全省之力打造而成。
為推動該項活動,我省專門制定《“我的韶山行”湖南省中小學生紅色研學實施方案》。堅持“不讓學生出一分錢”,定下了“讓全省每一名中小學生在高中畢業(yè)前到韶山上一次思政課”的目標。
此次“升級版”的“我的韶山行”研學行程兩天一晚,打造“1+3”課程體系。匯聚北大、復旦、湘大等高校力量,邀約長沙四大名校高中思政名師,反復打磨、精心打造1堂大思政課:包括毛澤東廣場開班儀式、故居情境教學課、紀念館生平展區(qū)參觀體驗課、《恰是風華正茂》思政大課、主題班會課;3大主題課程:“學偉人家國情懷、學偉人艱苦奮斗、學偉人讀書精神”展教結(jié)合課,實行現(xiàn)場講解和全息投影、數(shù)字展廳等相融合。
一次崇敬偉人之旅。青年毛澤東有哪些成長故事?他又是怎樣游學旅行的?《七律·長征》《沁園春·長沙》是毛澤東在什么心境之下創(chuàng)作而成?偉人艱苦奮斗的歷程和對家國、文化的熱忱時時感動著我們。身臨其境則是沖破空間和時間限制的最佳方式,一處景觀、一次際遇、一堂課程都能為將來的路途鋪下一塊墊腳石。
一趟紅色情懷之行。“我的韶山行”是一趟全程“承包”的研學,從出發(fā)開始就有為學生量身定制的紅色專列。綠皮火車在紅黃相間的大字映襯下,為研學活動平添了一份莊嚴的儀式感。專列上還有各種紅色元素的裝點,為每一位學子發(fā)放“我的韶山行”文創(chuàng)紀念票卡。向“紅太陽升起的地方”前進,去看看信仰的力量,去聽聽英雄的故事,帶上求知的“行囊”,把理想“裝”進腦袋。
一條探訪印記之路。活動為學生們精心設計的研學路線串聯(lián)起“紅色”版圖,豐富的“紅色+”行程從毛澤東廣場的開班儀式起,在故居參觀、到實踐營地看電影、去陳列館看展、在基地舉行班會。研學路線既涵蓋韶山的紅色資源,也考慮學生的游學體驗。構(gòu)建起湖湘紅色文化育人體系,從而讓今天的青年,更好地讀懂當年的青年。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xiàn)實結(jié)合起來”“要重視和加強第二課堂建設,重視實踐育人,堅持教育同生產(chǎn)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jié)合,廣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認識國情、了解社會,受教育、長才干”。
“沉浸式”學習,讓書化為景。在“我的韶山行”研學活動中,紅色資源變得可親可近、可感可知。10分鐘的光影微課、音樂思政課等教學形式的創(chuàng)新,讓新時代的青少年對歷史偉人的成長之路更有代入感。萬物皆可“沉浸式”的當下,學習也可以“沉浸”。課本上的詩詞、史料不再是照本宣科就能進入腦海,讓學生成為思政課上的主角,提升了教學的參與感,增強了思考的主動性。
學習式“walk”,讓情浸潤心。游學的關鍵不在于游,而是在行走中有所收獲,學習的落地在于心?!拔业纳厣叫小辈皇且淮巍按蚩ā笔降挠螝v,研學過程中有歷史與現(xiàn)實的結(jié)合,有展陳與教學的結(jié)合,還有反饋與閉環(huán)的設計?;顒雍笃?,倡導學生們撰寫一篇研學日記、選定一個座右銘、暢談一次人生理想、設計一份生涯規(guī)劃。研學的延伸和拓展傳遞了知識更傳遞了情感,讓韶山行不止于“行”。
10月14日,省委書記沈曉明在湘潭韶山市調(diào)研“我的韶山行”紅色研學規(guī)劃實施情況并主持召開座談會。他強調(diào)要“讓學生有收獲、留得住、想再來”。
有特色更要注重實效。教學實效是衡量課程教學質(zhì)量的重要標志,以教育目標為導向,以學生發(fā)展為根本,是課程建設的靈魂。以學生為根本,努力實現(xiàn)深度思考與知識內(nèi)化相結(jié)合,學生“動”起來,思政“活”起來。
行紅色韶山,書時代答卷。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把紅色基因的“種子”播撒在他們的心中,全身心地接受時代的感召。讓“高效課堂”與“實效教學”雙向奔赴,思政研學就會像磁鐵一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學生參與。
責編:王敦果
一審:王敦果
二審:張馬良
三審:熊佳斌
來源:新湘評論雜志社“指點”微信公眾號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