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毛主席為《湖南日報》三題報頭的故事

  湖南日報微信公號   2024-12-26 11:45:37

毛主席三次為《湖南日報》題寫報頭,幾代湖南報人感到無上榮光,也深知肩負的責任和使命,一直砥礪前行。毛主席三次題寫報頭,不光是寫個報頭而已,而是各有故事。

毛澤東為《湖南日報》題寫報頭(油畫) 賀安成 作

01

第一次: “我們省委機關報以《新湖南報》作報名為好”

1949年4月,解放戰(zhàn)爭節(jié)節(jié)勝利,國民黨政府“首都”南京也已解放。4月30日,已確定南下湖南負責創(chuàng)辦省委機關報的朱九思同志,邀約已在北平的張式軍同志,來到北平南長街中南海東門的一個小四合院,找到了毛主席的秘書胡喬木同志。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受已擬任湖南省委書記黃克誠同志的委托,請毛主席為即將在長沙創(chuàng)辦的中共湖南省委機關報題寫報頭。

胡喬木同志說,主席正好在家,他馬上就去請主席題寫。約40分鐘后,胡喬木同志手捧字跡尚未完全干的毛主席題寫的報頭交給了他們,并說:主席說國民黨在長沙有一份《湖南日報》,我們省委機關報以《新湖南報》作報名為好。

1949年8月15日出版的《新湖南報》創(chuàng)刊號

毛主席題寫的《新湖南報》報頭,一式三份,寫在同一張紙上。在第二排報頭右邊打了一個圈,在第三排報頭右邊打了兩個圈。胡喬木告訴朱九思和張式軍,毛主席說:報社的同志認為哪幾個字好,就用哪幾個字。報社最后使用的是毛主席打了兩個圈的那個報頭。

現(xiàn)在,新湖南客戶端中的“新湖南”3個字,就是來源于毛主席題寫的報頭,體現(xiàn)了傳承。

02

第二次: “我還要給《新湖南報》寫一幅報頭”

1960年3月,毛主席又一次回到湖南。這一次他先是在廣州校訂《毛澤東選集》第四卷,然后乘坐火車北上到湖南。3月10日晚從衡陽到達株洲,隨后到達長沙,在火車專列上住了兩晚。

湖南省委黨史研究室于2008年編輯出版的《毛主席五十次回湖南》一書記載:“3月11日夜晚,毛主席還觀看了湖南湘劇團的演出。在長沙,張平化把湖南省委機關刊物擬議的幾個刊名送給毛主席,請毛主席題寫刊名。那天早晨,天氣晴朗,毛主席精神特別好,起了早床,要工作人員拿來筆墨,圈定了‘新湘評論’這個刊名。毛主席還說:我還要給《新湖南報》寫一幅報頭……”就這樣,毛主席第二次為《湖南日報》題寫了報頭。這個報頭于1960年3月19日啟用。

03

第三次: “宜改換為《湖南日報》,使與《湖北日報》相一致”

1964年7月18日,毛主席乘專列從長沙返京途中,在岳陽停車休息。在岳陽時,他建議《新湖南報》改名為《湖南日報》。湖南省委欣然同意并請毛主席再次題寫新報頭。

1964年7月29日,毛主席題寫了新報頭,并給省委第一書記張平化同志寫了一封信。

平化同志:

《新湖南報》報頭寫得不好,宜改換為《湖南日報》,使與《湖北日報》相一致?,F(xiàn)寫了多張,不知可用否?如不可用,退回重寫。如可用,則以在今年國慶節(jié)改換改(為)宜。請你酌定。

敬禮!

毛澤東 一九六四年七月二十九日

按照毛主席的指示,1964年10月1日起,《新湖南報》改名為《湖南日報》,并啟用毛主席題寫的新報頭,一直使用至今。

從烽火中走來

——《新湖南報》創(chuàng)刊、組建的故事

楊新正

從烽火硝煙中誕生的《新湖南報》,它的創(chuàng)刊、組建過程中,經歷了怎樣的艱難曲折?又有著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本人通過采訪一些親歷者、收集一些歷史資料,撰寫了幾則故事,以紀念和致敬那一段光輝的歲月。

南下的同志:千里跋涉 歷盡艱辛

據(jù)參與《新湖南報》創(chuàng)辦的老報人、湖南省人大常委會原秘書長張式軍同志回憶:《新湖南報》創(chuàng)刊時,其人員主要是原冀察熱遼中央分局機關報——《群眾日報》的原班人馬(有一些人中途被留下,或分到別的地方),其中60余人于1948年12月10日,攜帶報社全部印刷設備赴承德;另外120余人于12月15日分乘3輛卡車,從原報社所在地——熱河寧城縣(今屬內蒙古赤峰市)鄉(xiāng)村出發(fā),從喜峰口入關,于22日到達天津楊柳青鎮(zhèn)。在天津及楊柳青鎮(zhèn)學習、休整了一段時間。

1949年5月23日,這批同志從天津乘火車出發(fā),24日早晨抵達石家莊。因國民黨軍隊撤退前炸毀了石家莊南幾座橋梁,5月26日,他們又乘火車折返天津,再順津浦路南下,在徐州轉入隴海路到達河南開封。6月3日,他們乘火車抵達漯河,因漯河以南鐵路尚未修復,于是改乘卡車,9日到達武漢,住在漢口中山街。

他們在武漢住了37天,主要進行《新湖南報》出版的準備工作。

7月16日,同志們繼續(xù)南下,從武昌火車站乘車到達咸寧。因前方鐵路被毀,19日,改為步行。湘鄂邊和湘東北的這條山路,崎嶇不平,又因國民黨軍有時仍出動飛機騷擾,隊伍多選擇夜行。

7月28日,從得勝洞到平江縣城,同志們整整走了一天一夜。城里百姓說,這段路是180華里。

在平江縣城住了4天,一部分同志參加了下鄉(xiāng)借糧。8月2日,隊伍步行到達長沙縣春華山,次日到達黃花,4日進駐東屯渡,隔著瀏陽河已能看到長沙城里的燈火。

8月8日,隊伍正式進入長沙市內,接管了蔡鍔中路上原國民黨的湖南《中央日報》,并以那里為新的報社社址。

千里奔波,一路走來,多少曲折,多少艱辛!

采編隊伍: 三方面組成

《新湖南報》創(chuàng)刊時的采編隊伍,主要的是南下的同志,即原冀察熱遼中央分局機關報——《群眾日報》的同志。這些同志在南下的途中,又接收了一些大學學生運動中的積極分子。到長沙后,同地下黨的同志會師了。長沙地下黨在新聞界有強大的力量,很多黨員和進步青年在各種報紙中任職,他們熟悉湖南情況,同各階層人士有廣泛的聯(lián)系,尤其有辦城市報紙的經驗。

這三個方面的同志,尤其是南下的同志和湖南本地的同志在一起工作,正如《新湖南報》創(chuàng)刊時的社長李銳同志所說:“一開始合作共事,就親密無間,水乳交融,取長補短,相得益彰”。他還說:當時“‘報社班子’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專業(yè)班子和戰(zhàn)斗集體”。

圖書資料:從熱河帶來

1948年12月從熱河入關以前,報社南下的同志就被告知:到天津是“過路”,還要繼續(xù)南下到湖南。因此,報社的同志從冀察熱遼帶來了一套在當時困難情況下比較完整的圖書資料;在天津又設法補充了一些資料,包括敵偽檔案中關于湖南的資料和湖南出版的書刊。

這些圖書資料加起來共有10多箱,比較笨重。將這些圖書資料從熱河一直帶到湖南來,實屬不易。開始時,報社這支隊伍基本上是乘坐卡車和火車,搬運起來還算順利。但當隊伍要從漢口繼續(xù)南下時,因鐵路還沒有修復,只好讓押運這些圖書資料的同志留守漢口,待鐵路交通恢復后再運來長沙。

印刷設備: 完整地接收

《新湖南報》創(chuàng)刊時的印刷設備,主要是接收原國民黨湖南《中央日報》的。

李銳同志曾在一篇文章中寫到:“在回顧《新湖南報》的創(chuàng)刊經過時,不應該忘記原國民黨湖南《中央日報》社社長段夢暉先生的貢獻……在原《中央日報》經理部和工廠許多職工和工人的協(xié)助下,段先生將全部機器設備、房屋、紙張等各項資財,完整地移交給我們,這樣就在物質和技術方面為《新湖南報》的創(chuàng)刊提供了有利條件?!?/p>

報紙創(chuàng)刊時的老同志柳思也說:“報紙出得如此之迅速,原因之一,是我們接收了湖南《中央日報》作底子,擁有現(xiàn)成的印刷設備、大量紙張和數(shù)千元光洋作流動資金。這是原《中央日報》職工在黨的領導下團結戰(zhàn)斗的結果,其中原《中央日報》社社長段夢暉先生起了重要的作用。”

創(chuàng)刊號社論: 在武漢寫好

南下的同志在武漢停留37天。報社全體同志約七八十人,都住在一個旅館中,社長李銳和副社長兼總編輯朱九思同住一間可以辦公的房子。當時天氣特別熱,晚上熱得只好睡在陽臺地上。盡管如此,他們仍悉心研究湖南情況,并開始編輯頭幾天的報紙,商量著哪些重要的政策性文件應先介紹,綜合編寫了可供10天連續(xù)發(fā)表的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的新聞資料。

報紙創(chuàng)刊社論《慶祝新湖南的誕生》,也是在武漢寫好的。

正式創(chuàng)刊前: 出版“號外”

2008年初,一位集報愛好者將一份《新湖南報》正式創(chuàng)刊前出版的“號外”拿來給我看。

這是一張用淡紅色類似毛邊紙單面印刷的16開印刷品,左下方印有毛主席題寫的“新湖南報”4個字,在這之上,印有“號外”兩個字,并印有日期——一九四九年八月十三日(“號外”二字及日期均為從右至左排列)。其內容為《湘水西岸 解放湘潭安化寧鄉(xiāng) 贛南攻克興國縣城》。消息來源為“北平新華廣播電臺”。文章全部為豎排,并附有一張手繪地圖,標明湘潭、安化、寧鄉(xiāng)等地的地理位置。報道說:華中前線人民解放軍在(八月)六日、八日和九日三天內,先后解放湖南省的安化、寧鄉(xiāng)和湘潭三座縣城。挺進到江西省南部的人民解放軍在(八月)八日解放了江西省南部的興國縣城。在這幾次戰(zhàn)斗中,一共活捉了國民黨匪軍兩千多人。另外還報道了河南人民解放軍某部追剿豫西南淅川股匪任小禿匪部等情況。

《新湖南報》創(chuàng)刊時任副社長兼總編輯的朱九思同志看過“號外”的照片后說:到8月13日,我們到達長沙已經七八天了,并且有了自己的電臺,有印刷條件,遇到重大新聞,如三座縣城解放,出一張“號外”是可能的。

筆者經核對,報道所寫的事實與當時實際相符;“號外”中的“新湖南報”幾個字,與兩天后創(chuàng)刊的“新湖南報”幾個字一致;“號外”版式也符合當時排版的格式。

綜合各方面情況分析,《新湖南報》創(chuàng)刊前,確實出版了這張“號外”。

“創(chuàng)刊號”三個字 搭凳子才揀到

老湖南報人羅璋,在《新湖南報》創(chuàng)刊時,剛剛15歲,是報社印刷廠揀字排版車間學徒。

他說:創(chuàng)刊前一天(8月14日)下午,我們比平時提前4個鐘頭就上班了。不久,副社長兼總編輯朱九思拿來了毛主席親筆題寫的《新湖南報》報頭,大家都湊過來觀看,熱烈議論報頭該放什么位置,最后一致決定放在頭版正上方中央。很快,報頭下方的日期、刊號等也已揀好。但排成版后,大家覺得其中“創(chuàng)刊號”三個字用黑體太笨重了點,最好換成清秀的正楷字體。

我正在看熱鬧,師傅楊開善大聲叫我:“滿伢子,快些揀‘創(chuàng)刊號’三個二號正楷字來!”當時我們的字架比一個大人還高,字架上的字按偏旁部首排列,每個字在什么地方我們記在心里。聽到師傅叫喚,我飛快奔向鉛字架,因為個子矮,只好搭起凳子,從右上角揀出“創(chuàng)刊”兩個字,再從左下角揀出“號”字,交給了師傅。

羅璋說,第二天清晨,拿到剛剛印出來的報紙,看到自己親手揀的“創(chuàng)刊號”三個正楷字印在報紙上,心里好高興,好自豪!

第二次題寫報頭: 是哪一天?

同樣是叫《新湖南報》,為什么要再次題寫報頭?是在哪里寫的?是哪一天寫的?

《毛主席五十次回湖南》一書,記述了毛主席1960年3月回湖南的情況。其中第177頁記載:“應省委的要求,毛主席第二次為省委機關報《新湖南報》題寫了報頭”;第185頁記載:“張平化請毛主席為湖南省委機關報題寫報頭。毛主席欣然答應”。

湖南省委及張平化同志為什么又要請毛主席再題寫一次《新湖南報》報頭呢?這似乎應放在當時的大背景下來考量。1959年廬山會議以后,湖南省委領導班子換了,張平化同志接任省委第一書記。新書記請毛主席重新題寫一次省委機關報的報頭,在情理之中。再來看第二次題寫的報頭正式使用的日期,是1960年3月19日,而這一天頭版報道的內容全部是省第二次黨代會開幕的消息,這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新的省委要請主席重新為省委機關報題寫報頭一事。

第二次題寫報頭的時間和地點,可以肯定是在長沙,是1960年3月11日或3月12日。毛主席是1960年3月10日晚到達株洲車站,隨后到達長沙的,他在專列上住了兩晚,3月12日便去了江西。

3月11日,他視察了長沙汽車電器廠,還順路游覽了湖南烈士公園,又觀看了湖南湘劇團的演出。《毛主席五十次回湖南》一書接著記述:“那天早晨,天氣晴朗,毛主席精神特別好,起了早床,要工作人員拿來筆墨……我還要給《新湖南報》寫一幅報頭……”。毛主席應該就是在“那天早晨”第二次為《新湖南報》題寫了報頭。這里沒有寫明“那天早晨”到底是3月11日,還是3月12日。但可以肯定就是這兩天,而且,3月12日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責編:李莉芹

一審:李莉芹

二審:彭彭

三審:趙雨杉

來源:湖南日報微信公號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