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今年要開印象派“派對”:凡高、畢加索、草間彌生等“嘉賓”輪番登場

  東方網(wǎng)   2025-01-03 15:28:55

上海的文博熱度居高不下,現(xiàn)象級大展不斷涌現(xiàn)。記者從上海博物館獲悉,2024年上博深化實施“大博物館計劃”,全年共接待觀眾657.86萬人次,東館迎來全面建成開放,人民廣場館的“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更是創(chuàng)下全球展覽多項新紀錄。邁入2025年,上海博物館又會帶來哪些高質(zhì)量展覽呢?

據(jù)介紹,今年上海博物館將在人民廣場館和東館將舉辦12個新展,在境外舉辦2個新展,以及延續(xù)展出的6個展覽,共將呈現(xiàn)20個特別展覽。記者梳理發(fā)現(xiàn)其中有不少展覽延續(xù)了上博精品系列大展的基因,很可能成為2025年的“爆款”。

例如“對話世界”系列第五展將聯(lián)手POLA美術(shù)館呈現(xiàn)一場派對式的印象派藝術(shù)大展,莫奈、塞尚、凡·高、高更、馬蒂斯、畢加索、草間彌生等大師作品猶如群星輝映;“何以中國”系列第四展鎖定紅山文化古國,將展示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晚期的玉獸面牌飾等重要文物;下半年的“上海博物館藏歷代精品書畫百扇展”也頗有看點,展品中不乏宋徽宗趙佶、唐寅等鮮少亮相的名品。

2025年將呈現(xiàn)的這些特展覽貫通古今、融匯中西,多維度呈現(xiàn)了展現(xiàn)世界文明各個時期的藝術(shù)文化成就,多層次探討中華文明綿延數(shù)千年、賡續(xù)不斷的不朽傳承和交流,致力于為觀眾打造一場群星輝映之下盛況空前跨時空的曼妙之旅。

以下預(yù)告的展覽名稱及信息請收藏,具體情況請以開展前公布為準。

人民廣場館

1、靈影仙蹤:上海博物館蛇年迎春展

2025年1月14日至3月2日 

上海博物館人民廣場館 第三展覽廳

乙巳蛇年,鱗動春歸。在中國文化中,蛇被譽為“小龍”,是龍圖騰的原型之一。其無足而水陸暢行,冬眠或蛻皮后宛若新生,種種特質(zhì)令古人敬畏并將其神化。上博一年一度的迎春特展,將首次在獨立展廳亮相。13件組古今中外的文物精品,來自云南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和上海博物館館藏,邀請見證靈蛇傳說在中華文明中的綿延與變遷,感受靈蛇文化跨越山海、連接各民族的精神共鳴。

重點展品:

1)漆木匜形杯

戰(zhàn)國中晚期(公元前4世紀中葉—前221年)

2002年湖北棗陽九連墩2號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館藏

2)蛇綱網(wǎng)狀銅器

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1992年云南玉溪李家山遺址51號墓出土

云南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藏

2、古犀珍獻:明清犀角器展

2025年5月30日至2026年5月底

上海博物館人民廣場館 三樓原印章館

犀角是古老的工藝用材。中國的犀角雕刻至遲于漢代已經(jīng)成熟,歷經(jīng)唐宋的發(fā)展,在明清之際達到鼎盛。犀角雕刻藝術(shù)借鑒和融合了金、玉、漆、竹、木、牙雕的樣式或技藝,體現(xiàn)了手工藝傳統(tǒng)中“物盡其用、材盡其美、人盡其巧”的價值追求,不僅傳達著古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旨趣,也為今天的造物實踐提供了頗具價值的藝術(shù)參考。

上海博物館是全球明清犀角器的重要公立收藏機構(gòu)。本次展覽從館藏中遴選百余件犀角器珍品,并輔以與犀角雕刻藝術(shù)相關(guān)的其他文物,造型多樣、題材豐富,為觀眾多角度地呈現(xiàn)這一無比珍貴而又鮮為人知的傳統(tǒng)工藝門類。

重點展品:

1)周文樞 

犀角雕松崖流溪杯

明末清初(17世紀)

上海博物館藏

2015年仇大雄捐贈

2)犀角雕獸面紋扁足方鼎

清(1644-1911) 

上海博物館藏

3、珠歸海上:莊萬里家族捐贈兩塗軒書畫展

2025年8月20日至2026年4月19日

上海博物館人民廣場館 三樓原書法館

在上海博物館書畫收藏中,由菲律賓華裔企業(yè)家莊萬里先生家族于2000年捐贈的“兩塗軒”書畫是尤為值得珍視的一部分。莊先生熱愛中國文化,感懷華夏文物流散海外,傾畢生搜求數(shù)百書畫珍品寶藏于“兩塗軒”。他志行高尚,不以其為一家之私藏,其哲嗣莊長江先生、女兒莊良有女士秉承父親心愿,征得家族同意,遴選書畫精品233件,慨然捐贈上海博物館。

“兩塗軒”珍藏書畫內(nèi)容豐富,自宋至近現(xiàn)代,跨八百余年,涵蓋書畫史上主要的風(fēng)格與流派,有宋人《秋山蕭寺圖卷》、明人《十八學(xué)士圖》四屏、林良《竹禽圖》、董其昌《手札九通卷》、齊白石《七冠報鳴圖》等書畫精品。適值上海博物館東館建成,位處人民廣場館的“兩塗軒”陳列室亦加以改建,經(jīng)梳理研究,此次精選45件莊氏家捐贈書畫藏品展出,望為觀眾呈現(xiàn)一場精彩紛呈的展覽。

重點展品:

1)佚名

秋山蕭寺圖卷

宋(960-1279)  

上海博物館藏

2000年莊萬里家族捐贈

2)佚名

十八學(xué)士圖屏

明(1368-1644)

上海博物館藏

2000年莊萬里家族捐贈

3)董其昌 

行書手札九通卷

明(1368-1644)

上海博物館藏

2000年莊萬里家族捐贈

4、紅翠斗芳菲:宋元明漆器珍品展

2025年9月19日至11月23日

上海博物館人民廣場館 第二展覽廳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器的國家之一,漆器工藝隨著時間推移不斷進步,到了宋元時代更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雕漆、填漆、戧金、螺鈿等工藝共同構(gòu)筑了一個絢麗彩色漆藝世界。為了讓觀眾了解璀璨的中國漆器文化,尤其是珍貴的宋元傳世珍品,上海博物館和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將于2025年秋季共同主辦展覽,展品總數(shù)近200件,匯聚了以東京國立博物館為主的日本多家著名收藏機構(gòu)的中國漆器精品。

展覽擬通過展示海外傳世的宋元明漆器精品,特別是宋元珍品,系統(tǒng)梳理中國漆器的藝術(shù)成就,進一步探究并向公眾和學(xué)界呈現(xiàn)中國漆器文化的歷史價值與精神內(nèi)涵。

重點展品: 

1)剔黑樓閣人物圖盤

南宋(公元12-13世紀)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2)黑漆螺鈿海濤龍紋菱花盤

元(公元14世紀)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3)剔紅花鳥紋長方盒

南宋(公元13世紀)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5、至扇至美:上海博物館藏歷代精品書畫百扇展

2025年10月至2026年2月 

上海博物館人民廣場館 第一展覽廳

中國扇面書畫藝術(shù)源遠流長,古往今來,眾多文人墨客于扇面之上揮灑書畫,為后世留下豐富的藝術(shù)珍品,也蘊含了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上海博物館館藏書畫扇豐富,數(shù)量多達千余件/組,包含人物、山水、花鳥、書法等多種題材,形制上有扇頁和成扇等不同形式。

本次歷代書畫扇展以時間為線索,遴選館藏宋、元、明、清及近現(xiàn)代不同時期名家精品書畫扇100件,其中不乏宋徽宗趙佶《草書七言詩二句》紈扇頁、元盛懋《秋江垂釣圖》紈扇頁、明姚綬《行書詩》扇頁、明唐寅《臨流倚樹圖》扇頁等鮮少亮相的名品。希望通過本次展覽,讓觀眾領(lǐng)略中國傳統(tǒng)扇面書畫藝術(shù)的魅力。

重點展品:

1)趙佶 

草書七言詩二句紈扇頁

北宋(960-1127)

上海博物館藏

2)盛懋

秋江垂釣圖紈扇頁 

元(1271-1368)

上海博物館藏

3)姚綬 

行書詩扇頁 

明(1368-1644)             

上海博物館藏

4)唐寅 

臨流倚樹圖扇頁

明(1368-1644)             

上海博物館藏

6、暫得之樂:暫得樓捐贈陶瓷展

2025年10月至2026年8月 

上海博物館人民廣場館 二樓原陶瓷館

“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蓖豸酥短m亭集序》中的“暫得”一詞被大收藏家胡惠春先生用作自己收藏的堂名,表達了他每一次與心儀文物相遇的喜悅,展現(xiàn)了豁達的胸襟。胡惠春先生分別于1950年和1988年將珍藏的300多件珍貴陶瓷文物捐贈給上海博物館,此后,其后人又陸續(xù)將暫得樓舊藏珍品捐獻而出。

暫得樓捐贈給上海博物館的陶瓷器數(shù)量可觀,質(zhì)量尤精,時間跨度從晉唐到清末,尤以明清官窯瓷器為重,清代官窯瓷器中成對的珍品更是難得一見。1996年上海博物館人民廣場館開館之際,在二樓常設(shè)“暫得樓陶瓷館”展廳,以致敬胡惠春先生的慷慨捐贈。該展廳經(jīng)短暫整改后,將于2025年10月以嶄新面貌重新開放,讓觀眾得以再次目睹這些至美佳作。

重點展品:

1)景德鎮(zhèn)窯蘋果綠釉印盒

清康熙(1662-1722)

上海博物館藏

2021年胡惠春、王華云伉儷后人捐贈暫得樓舊藏瓷器

2)景德鎮(zhèn)窯粉彩百鹿尊

清乾隆(1736-1795)

上海博物館藏

1988年胡惠春、王華云伉儷捐贈

3)景德鎮(zhèn)窯冬青釉印花古銅器紋瓶

清乾?。?736-1795)

上海博物館藏

1950年胡惠春、王華云伉儷捐贈

7、摩登華影:海派旗袍與百年時尚

2025年12月中至2026年8月

上海博物館人民廣場館 一樓原青銅館

20世紀于中國是波瀾壯闊的百年,社會風(fēng)俗與服飾生活都開啟新紀元。時人為立于萬國競爭之世,服飾由繁瑣趨于簡便,傳統(tǒng)服裝雖退潮而去,人們在慕洋服之余仍未忘本心,在革新與復(fù)古的交織中,孕育出中西融匯、古韻新潮的經(jīng)典國服款式——旗袍。

上海繁華甲于全國,海派旗袍更是獨樹一幟,既承載國人自信,又博采世界精華,從上海走向世界,發(fā)展為獨立藝術(shù)與綜合文化。本次展覽將采用沉浸式展出,以張信哲先生的收藏民國旗袍及貝聿銘之妹貝洽(Patricia Pei)女士捐贈旗袍為主要展品,從服裝時尚的角度,展現(xiàn)百年摩登生活,講述江南女性從古木青磚的往昔步入流光溢彩時代的故事,演繹海派旗袍如何歷經(jīng)百年更迭,成為全球女性華服代表的歷程。

重點展品:

1)本白地繪印藍天鳶尾圖馬甲旗袍

20世紀20年代

張信哲先生收藏

2)秋香地菱格紋印花紗旗袍

20世紀30年代

張信哲先生收藏

3)水綠地珠片絲帶繡花卉紋蕾絲旗袍

20世紀50年代

上海博物館藏

2021年貝洽女士捐贈

4)黑白渦紋植絨旗袍套裝

20世紀60年代

上海博物館藏

2021年貝洽女士捐贈

8、出神入畫:文物中的傳奇故事

2025年12月中旬至2026年8月

上海博物館人民廣場館 二樓原陶瓷館

竹林笑傲七賢事,青梅煮酒談笑間,玉人待月西廂下,蘇子赤壁泛歌船……家喻戶曉的中國古代傳奇故事不勝枚舉,志怪傳說、英雄演義、戲曲故事、文人佳話,定格于不同材質(zhì)的文物之上,形成經(jīng)典的圖像敘事傳統(tǒng)。這些引人入勝的傳奇故事與圖像,其誕生、流傳與演變,反映了不同時代的價值觀念、審美趣味、工藝技術(shù)與時風(fēng)世俗;在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它們又碰撞出更豐富多彩的火花,在東亞乃至世界范圍內(nèi)演繹出全新的靈感。

本次展覽選取刻畫經(jīng)典故事圖像的瓷器、漆器、竹刻、銅器、版畫等各類精彩文物,帶領(lǐng)觀眾暢游中國傳奇的世界,解讀妙趣橫生的典故,透析圖像敘事的傳統(tǒng),追索傳奇演繹的脈絡(luò),也共同尋覓故事背后中華民族的文化風(fēng)貌與精神特質(zhì)。

重點展品:

1)景德鎮(zhèn)窯釉里紅“彭祖燒香”圖瓶

元(1271-1368)

上海博物館藏

2)景德鎮(zhèn)窯五彩西廂記“長亭送別”圖觚

清順治(1644-1661)

上海博物館藏

3)竹雕“竹林七賢”圖筆筒

清(1644-1911)

上海博物館藏

4)《花關(guān)索傳》

明成化十四年(1478)

1972年上海嘉定區(qū)宣氏家族墓出土

上海博物館藏

東館

9、印象·派對:POLA美術(shù)館藏印象派藝術(shù)大展

2025年1月22日至4月21日 

上海博物館東館 第二、第三特展廳

作為“對話世界”系列的第五個大展,上海博物館主策、聯(lián)手日本印象派藝術(shù)收藏重地POLA美術(shù)館及日本經(jīng)濟新聞社,傾情呈現(xiàn)一場派對式的印象派藝術(shù)大展。這將是POLA美術(shù)館在海外最大規(guī)模、最高級別的展覽,亦是上海博物館首次全景式呈現(xiàn)印象派藝術(shù)的開端、發(fā)展、興盛以及對后世藝術(shù)持久影響的展覽。

這場視覺盛宴不僅關(guān)注亞洲視角對印象派藝術(shù)的視覺和審美偏好,更以光影與自然為線索,串聯(lián)起印象派對于其后野獸派、立體主義乃至當代藝術(shù)的深遠意義,展示蘊藏于藝術(shù)之中永恒的創(chuàng)造力與革新精神。莫奈、雷諾阿、塞尚、凡·高、高更、馬蒂斯、畢加索、沃爾夫?qū)ぬ釥柭?、杉本博司、草間彌生等跨越時代的三十余位藝術(shù)大家的作品猶如群星輝映,帶領(lǐng)觀眾沉浸在一場盛大熱烈的藝術(shù)派對之中。

重點展品:

1)克勞德·莫奈(1840-1926)

吉維尼的干草堆

1884年

POLA美術(shù)館藏

2)保羅·塞尚(1839-1906)

糖缸、梨和桌布

1893-1894年

POLA美術(shù)館藏

3)文森特·凡·高(1853-1890)

維格伊拉運河上的格萊茲橋

1888年

POLA美術(shù)館藏

4)亨利·馬蒂斯(1869-1954)

戴圍巾的女子

1936年

POLA美術(shù)館藏

10、龍騰中國:紅山文化古國文明特展

2025年6月下旬至10月初 

上海博物館東館 光明乳業(yè)第一特展廳

中華文明早期形態(tài)如何孕育?五千多年前龍形玉器有何含義?最早古國禮儀中心如何形成?中華民族“敬天法祖”觀念又源自何時?上海博物館2025年“何以中國”重磅展覽將要回答這些問題。

紅山文化距今約6500-5000年,是遼河流域新石器時代考古學(xué)文化,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其以玉龍為代表的玉禮器、以“壇、廟、?!睘榇淼亩Y制建筑,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影響深遠。“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表明,以牛河梁遺址為代表的紅山文化率先邁入古國時代,孕育出中國最早的文明形態(tài),充分實證了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體現(xiàn)出中華文明的連續(xù)性與創(chuàng)新性。

“龍騰中國:紅山文化古國文明特展”是上海博物館“何以中國”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第四展。展覽將著眼紅山古國最高文明成就,匯聚遼寧、河北、內(nèi)蒙古等地最新考古成果,系統(tǒng)揭示紅山文化在中華文明進程中的重要作用,有望成為迄今為止最大規(guī)模紅山文化特展。

重點展品:

1)玉獸面牌飾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晚期

1989年遼寧朝陽牛河梁遺址出土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2)玉勾云形器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晚期

1994年遼寧朝陽牛河梁遺址出土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3)玉雙鸮首飾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晚期

1991年遼寧朝陽牛河梁遺址出土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4)玉龍鳳佩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晚期

1991年遼寧朝陽牛河梁遺址出土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11、熠熠華章:寧夏固原文物精品展

2025年6月至2025年11月

上海博物館東館 第二特展廳

固原地處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南部,西周時此地名為“大原”,是華夏文化與草原文化的交匯之地,《詩經(jīng)》中有周宣王“薄伐玁狁,至于大原”的記載。漢唐時成為絲綢之路上繁榮的商貿(mào)要沖。商旅往來,駝鈴悠悠,中西文化在此交融,編制成一幅絢麗的文明織錦。

“熠熠華章:寧夏固原文物精品展”將呈現(xiàn)近300件固原出土的西周至隋唐文物精品,展示出古代固原文化交融的壯闊圖景??脊攀蟀l(fā)現(xiàn)的姚河塬遺址出土卜骨名動天下,有力證實了分封于六盤山下的西周獲國的存在,也讓該遺址成為我國最西北甲骨文發(fā)現(xiàn)地。北周李賢墓出土玻璃器璀璨耀眼,閃耀著異域文化的智慧光芒,這些“絲路瑰寶”在固原留下獨特的歷史印記。隋唐史氏墓是我國發(fā)現(xiàn)的最為重要的粟特人墓地之一,墓中壁畫內(nèi)容豐富,描繪出文化融合的生動畫卷。

重點展品:

1)“稼稷”甲骨文

西周時期

姚河塬城址出土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2)薩珊王朝玻璃碗

北周天和四年(569年)

1983年固原南郊鄉(xiāng)李賢夫婦合葬墓出土

寧夏固原博物館藏

3)史射勿墓墓道東壁執(zhí)刀武士圖

隋朝

1987年固原南郊鄉(xiāng)史射勿墓出土

寧夏固原博物館藏

12、與三代同風(fēng):宋元明清銅器的復(fù)古與創(chuàng)新

2025年11月12日至2026年3月16日

上海博物館東館 光明乳業(yè)第一特展廳

古銅器在經(jīng)歷夏、商、周三代的輝煌璀璨后,逐漸淡出歷史的主流舞臺。長期以來,宋、元、明、清銅器因貼上“仿古”的標簽,而較未受到學(xué)界的重視。然而“仿古”銅器自宋代興起,并在元、明、清各朝持續(xù)流行,其背后的內(nèi)在驅(qū)動因素值得深思。以“考古”、“恢復(fù)三代”為初衷的仿古銅器,隨著時代風(fēng)尚的變遷,發(fā)生了從廟堂走向民間的功能性質(zhì)變,內(nèi)中蘊涵的社會意識值得我們關(guān)注。這些銅器從三代的固有符號中蛻變,衍生出全新的品類與功能,成為反映時代藝術(shù)風(fēng)尚的重要指標。

本次展覽依托上海博物館宋元明清銅器收藏,攜手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匯集歐、美、韓及國內(nèi)多家重要博物館館藏,是近年來海內(nèi)外最具規(guī)模的史詩級宋元明清銅器展,期待能帶給觀眾有別于三代銅器的獨特藝術(shù)魅力,并借由展品文物本身親炙宋元明清千年古銅的迷人風(fēng)華。

重點展品:

1)大晟“夾鐘”鐘

宋崇寧四年(1105)

上海博物館藏

2)仿古銅甗

南宋(1127-1279)

1996年四川省彭州市天府大道青銅器窖藏出土

彭州市博物館藏

3)銅獸面紋三足瓶

元(1271-1368)

福建省南平市區(qū)大橋工地窖藏出土

福建博物院藏

4)銅錯金銀仿古紋樣壺

明(1368-1644)

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藏

出境展覽

13、浮世清音:晚明江南藝術(shù)與文化

2025年3月21日至7月20日

香港中文大學(xué)文物館

14、镕古鑄新:宋元明清銅器展

2025年2月28日-9月28日

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

跨年展覽

1、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

2024年7月19日至2025年8月17日

上海博物館人民廣場館 一樓

2、消失的法老:胡夫金字塔沉浸式探索體驗

2024年7月19日至2025年8月17日

上海博物館人民廣場館 二樓

3、寰宇東西:馬可·波羅眼中的中國與世界

2024年11月23日至2025年3月30日

上海博物館人民廣場館 第二展覽廳

4、金瑯華燦:張宗憲捐贈掐絲琺瑯器展

2024年4月25日起

上海博物館人民廣場館 四樓展廳

5、滿庭芳菲:卡地亞的藝術(shù)魔力

2024年11月6日至2025年2月17日

上海博物館東館 光明乳業(yè)第一特展廳

6、中國陶瓷·至寶競艷

持續(xù)至2025年3月30日

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shù)館

責(zé)編:寧靜

一審:寧靜

二審:肖秀芬

三審:張德會

來源:東方網(wǎng)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