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副刊·作家寫作家①|吳岳添:我和安妮·埃爾諾的友誼

  湖南日報   2025-01-06 08:22:08

【開欄的話】

在文學的廣袤天地里,思想碰撞出火花,故事編織成錦緞。今日,“作家寫作家”欄目正式與您見面。

在這里,作家們轉(zhuǎn)換角色,以同行的敏銳洞察、知音的深切共鳴、朋友的熱切關(guān)懷,解讀彼此作品中和生活中的靈魂脈絡(luò)。從構(gòu)思萌芽的瞬間,到歷經(jīng)磨礪的修改升華,全方位展現(xiàn)文字誕生的奇妙旅程。

我們期望借由這一方小小的版面,打破創(chuàng)作與閱讀的隔閡,使您在字里行間感受文學的溫度與深度,跟隨作家們的筆觸,一同漫步于精彩紛呈的文學世界,探尋人性、感悟時代,開啟一段段啟迪心智的紙上征途。

文|吳岳添

做了幾十年翻譯,我總覺得在譯者與作者之間,似乎存在著某種緣分。朱生豪譯莎士比亞,傅雷譯巴爾扎克,畢修勺譯左拉,草嬰譯托爾斯泰,皆用了數(shù)十年或畢生之精力翻譯一位經(jīng)典作家的作品,他們與作者的緣分可謂深矣!更巧的是1902年左拉去世,畢修勺剛好出生,就像是左拉轉(zhuǎn)世一樣,他到法國留學時迷上了左拉的作品,回國后畢生翻譯左拉的小說,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這雖然是巧合,但我不禁由此聯(lián)想到他們不僅與作者心靈相通,更有為之獻身的殉道精神,可以說是為了完成翻譯經(jīng)典巨著的重任才來到世上的。

每位譯者都有自己的愛好,通常都會翻譯自己喜歡的作品。2002年,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和人民文學出版社聯(lián)合成立了“21世紀年度最佳外國小說”獎評選委員會,由我擔任法國小說評委會主任。2008年,法國作家安妮·埃爾諾出版了她的代表作Les Années,回憶她從小到老的成長過程。Les Années的原意是“年代”,不過是復數(shù),在法語里意味著年復一年,隱含著歲月流逝的滄桑之感。埃爾諾采用她創(chuàng)造的“無人稱自傳”這種前所未有的體裁,把個人的私事與時代的大事融合在一起,以人們共有的經(jīng)歷來反映社會的演變。她在自己回憶的同時促使別人回憶,從而使這部自傳成為整整一代法國人特別是法國婦女的集體記憶,不愧為一部風格新穎和意義深遠的杰作。因此在當年法國報刊和出版社推薦的許多優(yōu)秀小說中,我一眼就看中了這部小說,并在2009年譯成中文,為了傳達原著的神韻而把書名譯為《悠悠歲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在2010年1月出版。

安妮·埃爾諾。通訊員 攝

我當然不可能預見到埃爾諾會在202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是我在中譯本的序言中已經(jīng)指出:埃爾諾“采用了‘無人稱自傳’這種前所未有的體裁,這一創(chuàng)舉使《悠悠歲月》成為21世紀的法國新文學的一部先驅(qū)之作,也使埃爾諾當之無愧地躋身于法國當代第一流作家之列”。

其實埃爾諾的獲獎并非偶然,她早年的作品繼承了法國現(xiàn)實主義小說的傳統(tǒng),而她在20世紀70年代走上創(chuàng)作道路的時候,正好受到了當時法國文壇崛起的三位明星作家的影響:莫迪亞諾擅長采用虛實相間的筆法,回憶自己未曾經(jīng)歷過的戰(zhàn)爭年代;勒克萊齊奧的小說對現(xiàn)代消費社會進行了有力的批判;佩雷克往往詳細列舉具有時代特色的物品來喚起人們的回憶。埃爾諾充分借鑒了這幾位大師的風格,通過一些舊照片來回憶自己的一生,她在書中列舉的大量物品,可以明顯地看到佩雷克的影子。她精心選擇的被大眾共同關(guān)注的題材,無論什么年齡的讀者,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熟悉的內(nèi)容和清晰的記憶。即使是外國讀者也會感到親切,因為書中描寫的戰(zhàn)爭年代的貧困、家庭中的代溝、地鐵里的擁擠、商店里琳瑯滿目的新產(chǎn)品等等,都是我們曾經(jīng)或正在經(jīng)歷的現(xiàn)實。

2009年我作為中國作家代表團的成員訪問法國,在巴黎給埃爾諾打過電話,但始終沒有人接。在她獲獎之后的2023年11月,我到歐洲旅游,特地給她帶去了再版的中譯本和一幅精美的湘繡,但仍然未能和她會面。后來我才知道,她獨自住在巴黎郊區(qū)的塞爾日,雖然庭院寬敞、環(huán)境幽靜,但只有兩只貓陪伴著她。她晚年身患癌癥,膝蓋等處動過兩次手術(shù),外出不便,所以一般不接陌生的電話。我的長子吳嚴在盧森堡工作,我委托他在適當?shù)臅r候把我的新版譯本和湘繡送給埃爾諾,并且發(fā)去了一段介紹自己的錄像。2024年5月26日法國的母親節(jié),吳嚴帶著玫瑰花拜訪了她。埃爾諾觀看了我的錄像,以及我贈送的《悠悠歲月》的譯本(扉頁上有我的題詞和我的郵箱),欣賞了有荷花圖案的湘繡。并且把加里瑪出版社新版的《悠悠歲月》,贈送給我:

題獻給您,吳岳添:

無比感謝您的譯作把這些法國的也幾乎是世界的歲月帶到了中國。

致友好的問候。

安妮·埃爾諾于塞爾吉

2024年5月26日

5月30日埃爾諾給我來信:

親愛的吳岳添:

您的禮物使我極為感動,我已經(jīng)掛在臥室里,以便醒來時就能看到這朵精美而又華貴的花……在您為我制作的錄像里看到您和傾聽您的聲音,我感到非常快樂……

我希望您生活愉快,身體健康,我也希望在法國、也許在中國見到您。

非常友好的安妮·埃爾諾

2024年5月30日

又及:

謝謝!荷花,它比菊花更美,而荷花尤其是愛情和幸福的象征。

以后我們就一直保持聯(lián)系,而且關(guān)系越來越密切。她在奧運會之前再次感染了新冠,幸好已完全康復。從此她在給我的信末都署名安妮,也就是把我當成了親人和知交。我衷心祝愿她健康長壽,并期待著今后能有機會和她相見。

埃爾諾在獲獎演說中說到她20歲時在日記里寫下的諾言:“我要為我的族群復仇而寫作”。她的“族群”就是包括貧苦的工農(nóng)大眾和小商販以及從外省來到巴黎的“國內(nèi)移民”在內(nèi)的弱勢群體,特別是受到更多屈辱與傷害的女性。埃爾諾通過讀書、成為教師和作家而改變了自己的命運,然而她認為個人取得的成就彌補不了她遭受的不公,她要做的是使她的諾言在文學中占有一席之地,也就是把她作為女性和社會反叛者的聲音永遠銘刻在文學之中。她的獲獎是世界對她的諾言的認可,但她表示“我沒有把授予我諾貝爾文學獎看成是我個人的勝利,認為它在某種意義上是集體的勝利”,并且要“繼續(xù)為反對任何形式的非正義而斗爭”。

埃爾諾畢生都在為維護女性的權(quán)益而奮斗,現(xiàn)在雖然已經(jīng)85歲高齡,但仍然堅持每天寫作4個小時,真正稱得上是生命不息,奮斗不止,值得我們景仰。

(作者系中國作協(xié)會員,資深法語翻譯家;安妮·埃爾諾系法國當代作家,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責編:劉濤

一審:周月桂

二審:曹輝

三審:楊又華

來源:湖南日報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