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2025-01-14 08:58:14
文丨趙云海
張家界還是大庸的時候,老城周邊的風景早已有了些名氣。有“金沙春柳”“回龍夜鐘”“天門積雪”等“庸城八景”,取名一個個蘊涵詩意,頗為講究,其中又以“回龍夜鐘”最是融入當地人的生活。
“回龍夜鐘”一景源自城東的青龍山。山上古楓參天,回龍觀掩映其中,觀中有閣有鐘,清晨薄暮,鐘聲回蕩,余音裊裊。隨著旅游興起,大庸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也日勝一日,城越擴越大,山也越來越青,不知不覺竟融為了一體。只是回龍觀日漸殘破,消失了鐘聲,終成廢墟。直到1995年,回龍閣才得以重建。千禧之年,久違的鐘聲在回龍觀響起,激越聲里共慶跨年。
現如今,青龍山已建成城市森林公園,每天休閑散步游玩者絡繹不絕,只是身在其中,已鮮有人知曉此山即為昔日之“青龍山”。因為在人們的心中,“烈士塔”演繹成了青龍山的另一個新名稱,成為了屹立的另一座豐碑。
其實烈士塔建成的時間并不長。一九八六年,大庸市人民政府在青龍山頂動工修建革命烈士紀念塔。是年三月三日動工,建設者不舍晝夜,僅半年就竣工建成,同年十月對外開放。烈士紀念塔塔尖如刺刀直插云霄,鮮紅的五角星矗立于塔尖,塔身正面是廖漢生將軍題寫的“革命烈士紀念塔”七個大字,背面則是仿毛澤東主席題詞“為人民而死,雖死猶榮”。塔座有三層,呈金字塔狀,最下層是大青石基座,第二層正面鐫刻著碑文,其他三面分別刻有“雞公埡戰(zhàn)役”“百姓歡迎解放軍入城”“工農兵建設新大庸”三幅浮雕。第三層正面為蕭克將軍題寫“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整座塔高23米,像一把鋼槍,隨時等待擊發(fā),在這青山之中顯得格外威嚴挺拔。塔依山而建,山卻以塔而名,顯然是對烈士英靈的慰藉了吧。
烈士塔周邊還有烈士紀念館、烈士墓群、無名烈士紀念碑等,位于北面的是六角形烈士名錄亭,石碑上刻著1662名烈士的英名。
從庸城走出的先烈中,最典型的當數侯清芝一家八口,他們是:父親侯昌千,母親殷成福,叔父侯昌貴,侯清芝及妻子劉大妹,大弟侯清平,二弟侯宗久,妹妹侯幺妹,最小的二弟只有五歲多。1934年11月,紅二、六軍團發(fā)動湘西攻勢,解放大庸,建立革命政權。侯清芝、侯清平和侯昌貴參加紅軍,長征出發(fā)前,分別擔任班長和副官,侯昌千和其他家人編在家屬連,組織上多次動員家屬連人員分散回家,侯昌千對賀龍表硬態(tài):我一家人,生是共產黨的人,死是共產黨的鬼。就這樣,一家八口一個不少地隨二、六軍團于1935年11月從桑植出發(fā),開始了長征。
長征路上,侯昌貴因腿部負傷,過雪山時犧牲。侯昌千身受重傷,與侯宗久一起被甘肅成縣何天頌家收留,侯昌千因傷勢過重犧牲后,侯宗久被何天頌夫婦收為養(yǎng)子。劉大妹由于懷孕行動不便,常常掉隊,只能躲藏在老百姓家里,生下的男孩被寺院收養(yǎng),而劉大妹其后在尋找紅軍的途中下落不明。當這名男孩找到親人相認時,已是六十八年以后了。
侯幺妹在一次戰(zhàn)斗中犧牲后,其母親殷成福掉隊,沿途乞討,歷盡苦難,來到陜西富平才找到紅軍隊伍。侯清芝一路上頑強苦戰(zhàn),九死一生。一家八口,到達陜北的只有侯清芝、侯清平兄弟和母親殷成福。庸城剛解放,侯清芝就受命回到家鄉(xiāng),擔任大庸縣第一任武裝大隊長,剿匪保平安,開啟了庸城建設的新征程。1987年因病去世時,庸城萬人空巷、自發(fā)沿街相送,這也是家鄉(xiāng)人們對侯清芝、對這個英雄家庭最質樸的告慰!
走在墓區(qū)憑吊英烈,你不難發(fā)現,這些英勇的先輩,大多是在二十歲左右的花樣年華,就獻出了自己最寶貴的生命。
而足以讓英靈欣慰的是,烈士紀念塔下的這座城,一派欣欣向榮,成為了馳名世界的“張家界”,誠如回龍閣里的那副對聯所描繪的景象:回轉乾坤使錦繡河山盡來眼底;龍騰宇宙喜千秋盛世就在今朝。
責編:廖慧文
一審:易禹琳
二審:曹輝
三審:楊又華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