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2025-01-31 09:08:13
文|譚談
春天的腳步款款而來,新春佳節(jié)就在面前了。
就在春節(jié)臨近的時候,老家傳來信息:村里要舉辦文化節(jié),喊我回去?!靶∩酱逡才e辦文化節(jié)?”這消息讓我又驚又喜。八十多年的人生旅程中,參加過無數(shù)次的文化節(jié),那都是省里、市里舉辦的。小山村舉辦文化節(jié),還是頭一回聽說。這給了我一種無法拒絕的誘惑,我興沖沖地回老家,回村了。
舞龍,每逢重大節(jié)慶必備的文化活動。通訊員 攝
這一天天氣真好,暖陽鋪展在原野、山崗。雖是隆冬,卻十分暖和。
我們這個山村,在兩座大山之間。背靠的是花山嶺,面對的是洪界山。這兩山之間,形成了一個十來里長的山谷。散落在這山谷間的一棟棟農(nóng)舍里,居住著一些譚姓人家。這里叫洞沖,被外人稱作洞沖譚家。十里洞沖中,共有七個村。這次舉辦文化節(jié)的,是其中的七寶沖。我們祖上,就是從這里搬出來的,雖然搬離這里只有里把路遠,但如今卻是另一個鎮(zhèn),另一個村。然而,血緣關系是割不斷的,在我們心里,仍然覺得那是自己的老家,自己的根。
村部門前有一個小廣場:籃球場。今天,小廣場裝扮一新。紅紅的彩球高掛,長長的紅帶飄揚,一派喜慶氣氛。村里的一群老漢組成的鑼鼓隊,打起了威風的八面鑼鼓,一支支嗩吶也吹起來,頓時,鑼聲、鼓聲,嗩吶聲,熱烈,奔放,抓心!這種鑼鼓演奏,這種嗩吶樂曲,多是在新春時節(jié)舞龍舞獅時表演的,也服務于村里的紅白喜事。這鑼鼓聲,這嗩吶曲,把我?guī)Щ氐搅送陼r代。每年春節(jié),一聽到這鑼鼓聲,就曉得舞龍舞獅的隊伍進村了。于是,打起飛腳從屋里跑出來,追著舞龍的隊伍跑,跟著他們走村串寨……
此時,這鑼鼓嗩吶,把一個小山村抬起來了!
演出的舞臺,就搭在小廣場籃球場上。舞臺上的電子屏幕上,亮麗地、自豪地打出了洞沖文化節(jié)的字樣!一位譚家靚妹,擔任今天的主持人。她嗓音清麗、響亮、親和。
不遠處,早兩年復建的七寶塔,像一位勇士,站在陽光下,立在小河邊。那是村里的七寶塔,是這個山村的守護神。今天,它似乎也在喜滋滋地咧嘴歡笑。
碩大的籃球場上,一張張笑臉閃動。村民們從四面八方,涌到這里來了……
近些年,隨著國家鄉(xiāng)村振興、新農(nóng)村建設戰(zhàn)略的推進,村里的經(jīng)濟發(fā)展了,村民們的物質(zhì)生活也大大地改善了。于是,他們對生活品質(zhì)有了更高的追求!他們不滿足吃飽穿暖了,而是追求精神的豐富、生活的多彩!盛世興文,文化進入了農(nóng)家。
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靈魂,也是一個地域、一個家族、一個氏族的根脈。什么東西,能讓我們今天的人,和幾百年、幾千年前的祖先聯(lián)系起來?什么東西,又能使我們今天的人,能和幾百年后的子孫聯(lián)系起來?唯有文化!那些散落在鄉(xiāng)間的古亭、古塔、古橋,就是祖宗留給我們的文化遺存。你撫摸這些塔、亭、橋的時候,仿佛就能感受到先祖?zhèn)兊捏w溫!3年前,十里洞沖的譚家、七寶沖的幾位智者牽頭,村民們捐資,把毀了多年的一座古塔,率先修復了。寶塔落成的時候,把我也喊回去了。我寫了一篇短文《守護好一方山水、一方文化》。他們把它刻牌安放在塔座上。沒想到,這還產(chǎn)生了一種帶動效應。緊接著,山谷中的洞花村的村民也捐資100多萬元,把消失多年的一座風雨橋——花橋復建了。我又趕回去站臺,并寫了散文《故鄉(xiāng)的橋》,發(fā)表在《人民日報》上。如今,這座風雨橋,成了鄉(xiāng)間一處亮麗的風景。
鄉(xiāng)親們越來越意識到,這些,是祖宗留給自己的“物質(zhì)文化”。要把祖宗留下的這些文化遺存,守護好,把它傳給子孫。這才上對得住祖宗,下對得住子孫。
而這次,他們舉辦的文化節(jié),要展示的、傳遞的,是祖上留下來的“非物質(zhì)文化”。
七寶沖是這一帶遠近聞名的武術之鄉(xiāng)。數(shù)百年前,我們譚氏的祖先就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防身、健身的拳術——螺旋拳。這種拳術在湖南武術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寫進了湖南武術志。早先,這種拳術,在這一帶山鄉(xiāng)中十分盛行。近些年,村民中學拳練武的人,漸漸少了。現(xiàn)今,村里一些智者,決心守護好、傳遞好老祖宗留下來的這件寶物,他們響亮地亮出了我們是“世間螺旋拳之鄉(xiāng)”的口號!
籃球場上,掌聲雷動,歡呼聲鵲起!板凳舞表演完后,一條紅白青三色的布龍登臺了。舞龍的是一群壯漢。而在前頭耍龍珠、指揮這群壯漢舞龍的,則是一位滿頭白發(fā)的古稀老翁。在他的指揮下,布龍時而上下翻騰,時而擺出各種生動的造型,引得臺下觀眾陣陣歡呼!
在人們的企盼中,表演螺旋拳的一對父子登臺了。一根雜木棍,在他們手中,靈活地舞動。每次棍棒揮舞,都是那般的威武雄壯!螺旋拳表演者身子蹲在地上,如同一個螺絲,貼地旋轉(zhuǎn),使得對方無法近身,防不勝防……表演者高潮迭起,引來人們不時發(fā)出尖叫!在這一招一式的拳術里,我們似乎也聽到了創(chuàng)造這拳術的祖宗的呼吸聲……
早先,汽車、火車還沒有“出世”的時代,人們出行,全靠徒步。為了給路人提供一個歇腳、解渴、避雨的地方,于是鄉(xiāng)間便出現(xiàn)了茶亭,出現(xiàn)了風雨橋。后來,公路進山了,鐵路進山了,人們的出行方式改變了。茶亭、風雨橋的實用功能失去了,它們逐漸被冷落、被毀壞而消失。近些年,人們開始覺醒:這些亭、橋、塔,是祖宗留給自己的財富,是一份深厚的文化記憶!不能丟失,要守護好它,把它傳承下去!
民間手藝、民間拳術,又何嘗不是如此?那個時候,社會動蕩,祖宗們?yōu)榱朔郎恚瑒?chuàng)造了這樣那樣的拳術,今天,它的防身價值也許失去了,而健身的功能卻得到了強化。它還蘊含著一種深厚的文化價值!
舞臺上,村民中的各種表演高手,紛紛登臺。一場一場精彩的表演,不斷地把文化節(jié)推向高潮……
從這個小山村的文化節(jié),我們看到了今天新農(nóng)村建設的成果,看到了農(nóng)民們新的生活追求,看到了當今時代的巨大變化!
美啊,小山村的文化節(jié)!
責編:胡雪怡
一審:易禹琳
二審:曹輝
三審:楊又華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