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不一定要回家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2025-01-31 11:13:39

文|袁杰偉

春運開始后,電視里每天滾動播出人們出行的盛況,每天兩億多人流動。電視鏡頭把滾滾的人流,忙碌的身影,疲憊的狀態(tài),似箭的歸心,家鄉(xiāng)的活動,團聚的喜悅……傳播給看電視的人們,似乎要向人們傳達一個主題:有錢沒錢,回家過年。

我承認,回家,特別是回鄉(xiāng)下的家是許多人過年的主要活動。與父母團聚,與老家的親友團聚,是許多人過年的幸福與快樂,甚至是人生的重要意義。

我也曾經是這么做的,也是這么認為的。

但隨著年歲的增大,我的觀念有悄悄發(fā)生了改變。

按說,年紀越大,只會越來越傳統(tǒng),傳統(tǒng)的觀念越來越固守,怎么倒還悄悄發(fā)生了改變呢?

回家過年當然是好的,是我所向往的,家是生命的根啊,不忘家,就是把根留住了。

但是,回家過年必須有個條件,那就是父母在,或父母有一方在。如果父母不在,回家過年,物是人非,睹物思人,豈不徒增傷感?

過年應該是歡的,如果不歡反悲,倒不如不回家過年。把根留住,把悲傷流淚留給清明。

老家的官方每年都舉行婁商大會,日期都選在清明前后。因為遠在他鄉(xiāng)的人,不論經商從政的,還是務工從文的,反正只要是在外謀生的,有條件的都要回老家祭祖或祭父母。

作家譚談曾在一次婁商大會上說過:你的父母埋在哪里,哪里就是你的家鄉(xiāng)!

說得多好!說得多經典啊!

如今,我父母都仙逝了,老家的房子還在,我確實不忍回家睹物傷心。

孩子不是在農村長大,不習慣農村生活,而且,老家的房子我也多年沒住,更不適合小孩居住。

曾有舊友問我:老袁,你現(xiàn)在定居哪里?

我一時蒙了,不知如何回答。好在這不是一個標準化試題,不必選A或選B,而是可以自由發(fā)揮的。

于是我回答說,我一年在老家的縣城住三四個月,在粵港澳大灣區(qū)也住三四個月,偶爾也在老家的地級市往一段時間,選一個我喜歡的國內城市或國外城市,國內鄉(xiāng)村或國外鄉(xiāng)村,旅居一兩個月。親,你說我定居在哪里呢?我回答定居哪里恐怕這個答案都不正確呀。

舊友聽了,哈哈哈大笑說:老朋友,你這個叫作四海為家吃百家飯呢!

我又一愣,覺得老友這樣回答也不準確。我們小時候說吃百家飯,是說當公社干部的。公社干部經常要到大隊、生產隊去指導工作,到哪家就吃哪家的飯。

后來,記者也說是吃百家飯的,采訪到哪就吃到哪里。

也有人說吃百家飯的是舊社會的孤兒,孤兒沒有固定的吃飯地方,只能靠十里八鄉(xiāng)的人接濟。

再說四海為家,以前我們說的是叫花子,因居無定所,到哪里就哪里。

還有一種是說游野的和尚和沒廟的城隍。但農民說起這幾種人,多帶有貶義和輕蔑。

于是我說:親,你自己的這個答案也不準啊。

我深信父母在,故鄉(xiāng)就在。我也深信,對于父母來說,兒女在家就在。在這個居住自由的時代,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到哪里都是過年。

曾經有媒體驚訝地發(fā)現(xiàn),居然有父母反向過年。什么是反向過年?就是父母親到兒女所在的大城市去過年。媒體一經發(fā)現(xiàn)這個題材非同小可,就像哥倫布發(fā)現(xiàn)了新大陸,連篇累牘地報道。但報道的主題是先入為主的,就是報道反向過年的苦情。

這種媒體的眼光是傳統(tǒng)的。它認為兒女回農村過年才是正向的,才是歡樂的合家團圓。反過來就是逆向的,就是苦情的。這樣的觀點顯得多么酸腐。

近些年,倒是沒有看到過這么酸腐的報道了。我倒是希望媒體對人們選擇哪里過年作個調查呢!

可能由于人們的傳統(tǒng)觀念,還由于媒體對回家過年的助推,還由于年輕人的傳統(tǒng)觀念,現(xiàn)在,大多還是回農村老家過年。一到過年,一座一座的大城市成為一座座空城,那么多的城市服務資源只有一小部分人享用。

但變化還是有的,廣東、海南、東南亞成為許多人避寒過年的去處。留在本地城市過年的,很多連年夜飯都在外面吃。

民俗和習慣也并非一成不變的,經常會有新的內容加入。就是同一時段,對同一習俗的具體實踐,也是各有差異。

過年習俗的本身,也并非幾千年的傳承。我曾經研究過袁枚的年譜,袁枚沒有哪一年的春節(jié)是在家里過的。按照傳統(tǒng)的意義,中秋節(jié)才是團圓節(jié)。

春節(jié)團圓的習俗,是一九一三年袁世凱當總統(tǒng)時,為了對抗孫中山頒布的公歷,加強農歷的使用,從一九一四年起,把春節(jié)設為法定節(jié)日。

中國是個農業(yè)國,一直用的是農歷,對孫中山頒布的陽歷,本來就覺得是一場文化地震,于是使勁地、熱熱鬧鬧地過起春節(jié)來。這樣,春節(jié)才漸行隆重。

國人的逆反心理也由此可見一斑。

孫中山對袁世凱將春節(jié)放假,一直憤憤不平。

春節(jié)放假的制度只執(zhí)行了十多年。一九二年,張學良易幟,老蔣統(tǒng)一中國,就取消了春節(jié)放假。

人是有壽命的,習俗也應該有壽命。春節(jié)放假至今111年了,形成了很多禁忌人們言行的習俗,有時候,春節(jié)讓人覺得簡直不是一種快樂,而是農耕時代的儀式,有著許許多多的禁忌,有著許許多多的神秘,有著許許多多神的諭。譬如,認為吃年夜飯時掉了筷子,老里這一年就是死人。吃年夜飯時,如果有人喊你的名字,而你搭了白,那么你的魂魄就被鬼攝走了。

再比如拜年,初一拜誰,初二拜誰,初三初四又拜誰,都有習俗規(guī)定。

舞龍也一樣,村里先到誰家舞,后到誰家舞,很是講究,很難搞定。

我小時候見過一次,龍隊把舞龍的順序弄錯了,一個長輩大為光火,龍隊剛從那家出來,長輩就握著柴刀,把龍的頭砍斷了。這是正月初一,這一年村里并沒有人非正常死亡。但從此再沒有人舞龍了。

種種過年和拜年的習俗,搞得人戰(zhàn)戰(zhàn)兢兢。習俗過多,過年的快樂何來?所以有些習俗,也是應該死去的。

回家過年這個大習俗,不是一定要改,但也不是一定要遵守。自然而然,一家人想到哪里年就到哪里過年,這樣最好。

??吹竭@篇文章的您,春節(jié)快樂!

責編:胡雪怡

一審:胡雪怡

二審:周月桂

三審:楊又華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