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聲說節(jié)氣丨立春:陽和啟蟄 品物皆春

  新湖南客戶端   2025-02-03 07:20:17

和風,明媚,萬物和鳴!

大家好,歡迎走進今天的傳統(tǒng)文化特輯,我是祎涵。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立春。

四季之始,拔雪見春,立春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首,寓意著溫暖的春季開始!立春有三候:一侯東風解凍;二候蟄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

立春是充滿期待的日子。 唐代詩人韓愈在《春雪》中寫道:“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立春前后,白雪還未完全融化,但盼望著春天的詩人,卻能通過春雪飛花幻化出一片春色來。

立春也是滿載喜悅的日子。 “萬物含新意,同歡圣日長”。詩人元稹認為立春帶來生機,世間萬物都在一同歡慶神圣而美好的時光。

立春還是與好友同行賞景的日子。 “兩人攜手語,十里看山歸”。詩人白居易在立春之日和好友騎馬同行,不覺看遍了歸路旁的十里青山。

不過,在詩人杜甫筆下,立春卻是懷古傷今之日。 “巫峽寒江那對眼,杜陵遠客不勝悲”?;叵肫鹛綒q月寫的立春之興,對比今日之衰,杜甫不禁憂從中來。

歷代詩人筆下,立春被賦予眾多不同的意義。而在民間更是有許多有趣的習俗和傳說。 “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春幡春勝,一陣春風吹酒醒”蘇軾這兩句詞,寫到了兩種常見的立春習俗——打春牛、掛春幡。

“打春?!?,亦為“鞭春”。 指在立春日用鞭抽打用泥土做成春牛,寓意“催耕”,祈福五谷豐登。

“掛春幡”也叫“掛春旗”。 在立春日,農(nóng)家戶戶掛春旗,或剪有色羅、絹或紙為長條狀小幡,戴在頭上,以示迎春,表達人們對于春天的向往。

當然,除了以上兩種,還有“咬春”也是重要習俗之一。最具代表性的咬春食物得屬蘿卜。 傳說,曾經(jīng)有個村莊染上了怪病。在立春前一天,一位老道士來到村莊為村民開了藥方。藥方上沒有珍奇的草藥,只有一種普通的食物——蘿卜。半信半疑的村民們找來了蘿卜,沒想到僅一天的工夫,病情就緩解了許多。自此之后,人們就會在每年立春時吃一些蘿卜,寓意吉祥健康。

此外,常見的咬春食物還包括:春卷、春餅、春盤。而飲春酒,貼春貼,踏春等立春習俗,也有著重要的文化意義。

雪花融化后會變成什么?是春天吧! 是朱自清筆下蓬勃向上的內(nèi)心的春;是老舍筆下民風淳樸的北京的春;是季羨林筆下難以割舍的故鄉(xiāng)的春。陽和啟蟄,品物皆春。愿今日春之期許在新的一年淋漓盡致地綻放。好了,今天的宣講到這里就結束了,我們下期再見。


策劃、文案:蔡祎涵

出鏡、剪輯:蔡祎涵

拍攝:葉楚璽

片頭:汪琰、廖秋予

指導老師:梅慧、王立峰

責編:戴蓉

一審:胡澤匯

二審:陳永剛

三審:趙雨杉

來源:新湖南客戶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