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2025-02-10 08:56:48
簡 介
炎帝陵位于株洲市炎陵縣城西鹿原陂,系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吧瞎庞羞z、漢初有陵、唐有奉祀、宋初建廟、明代拓展、清代定制”,保護面積95.69公頃,主體建筑分為五進(依次是午門、行禮亭、大殿、墓碑亭、墓冢)。這里洣水環(huán)流,古樹參天,景色秀麗,是炎黃子孫追根溯源、認(rèn)祖歸宗的人文圣地。
文|黃春平
冬日,我再次走進炎帝陵,拜祭始祖炎帝,感受神農(nóng)文化,接受精神洗禮。期間,我特意移步碑林碑坊,觸摸一方方飽經(jīng)風(fēng)雨的碑碣,研讀一行行歲月洗禮的文字,仿佛是在與前人握手,與歷史對話。
炎帝陵景區(qū)。 通訊員 攝
一
炎帝神農(nóng)氏是炎黃子孫心目中最尊貴和最崇敬的始祖,自“崩葬于長沙茶鄉(xiāng)之尾(即今炎陵縣)”鹿原陂,人們就開始以多種方式祭祀其陵。到了唐代,人們對炎帝的祭祀儀式越來越隆重。炎帝陵祭祀大致可分為官方和民間兩類。官方有朝廷祭祀、地方祭祀、專項祭祀等,民間有清明冬至祭祀、炎帝生日祭祀等。
由皇帝派遣高級官員主持的炎帝陵祭祀(即御祭)始于宋。宋太祖趙匡胤曾下詔,要求每年春、秋兩季,以牛、羊、豕三牲全備的太牢宴,祭祀太昊、炎帝、黃帝以下至唐高祖、太宗等先代帝王,并設(shè)戶守陵。隨即“建廟陵前,肖像而祀”,由欽差大臣“赍香帛詣陵”。從“三歲一舉,率以為?!钡亩ɡ齺砜?,宋代祭祀應(yīng)有數(shù)十次之多。
宋代御祭炎帝陵制度為元朝統(tǒng)治者所沿用。據(jù)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修《炎陵霍氏族譜》記載,其先祖系元代順天府通判霍卷嵩,曾和“欽命同學(xué)士阿沙不花謁祭炎陵”。他向朝廷復(fù)命后,因“見酃邑山水秀麗,人文爾雅”,于元至治二年(1322)攜子遷居酃縣(即今炎陵縣)康樂里二都。
明洪武四年(1371年),太祖朱元璋遣國史院編修雷燧致祭炎帝陵告即位。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朝廷制定遣祭歷代帝王禮儀。嘉靖十一年(1532年),世宗親定祭儀,更定遣官祝文。清代詣陵致祭禮儀沿襲明制,“凡遇國家大慶,舉行典禮”,均由皇帝派遣官員來湖南衡州府酃縣,“告祭炎帝神農(nóng)氏陵”。故明清朝廷對炎帝陵的祭祀十分頻繁,據(jù)清道光《炎陵志》及乾隆、同治《酃縣志》所載統(tǒng)計,明代致祭的皇帝有13位共祭15次,清代致祭的皇帝有9位共祭祀38次。其中康熙9次、乾隆12次。
目前所知,明清兩朝皇帝告祭炎帝陵文51篇,均勒石刊碑。據(jù)清同治《炎陵志》載,明代碑“舊在廟中”,清代碑“在陵廟前廊”。
二
除祭文碑之外,炎帝陵另有記事碑、題名碑、摩崖石刻等22方(處)。
這些記事碑,既記述了炎帝陵廟的建設(shè)與興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dāng)時的社會狀況。清乾隆所立《飭禁炎陵大祀科派示碑》規(guī)定,凡遇欽差告祭大典之期,雇募夫役“每夫每日給錢四十,往返程途計日給發(fā)”,不得假手書役。清道光俞昌會《重修陵廟記》碑詳細(xì)介紹了炎帝陵的歷史淵源、歷代陵廟的構(gòu)造。
摩崖石刻有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季春衡州府知府黃岳牧題刻“邑有圣陵”“鹿原陂”,分別刻于嶠頭嶺御祭古道旁石壁與陵下巨石之上。今存“鹿原陂”石刻,系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知縣趙宗文重刻。
1954年除夕,香客祭祀時不慎失火,致使炎帝陵正殿和行禮亭被焚毀,大部分碑刻散落于民間,或砌入水庫、溝渠、路基、屋基之中。1986年,經(jīng)文化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批準(zhǔn)修復(fù)炎帝陵,收集失散的石碑、石刻等炎帝陵歷代文物,成為一項至關(guān)重要的工作。
功夫不負(fù)有心人,搜尋工作收獲頗豐。薛岳撰《重修炎帝陵廟》碑,當(dāng)年曾先后被遷移到學(xué)校當(dāng)作宣傳抗日的教材和實物;《告靖邊大功致祭文》碑,系清道光九年(1829年)平定喀什噶爾叛亂,欽遣湖南總兵陳階平致祭炎陵。兩方石碑,分別從今霞陽鎮(zhèn)枧田洲村一水壩、鹿原鎮(zhèn)炎陵村一水井邊找回。
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欽遣大理寺少卿陳世烈告晉皇太后徽號致祭炎陵的祭文碑,在今鹿原鎮(zhèn)塘旺村路口找回。還在該村一農(nóng)戶的牛圈里,找到了“飛香舊跡”石碑,相傳宋初有御史致祭炎帝陵,突然一葉飛墜,滿殿皆香,世人視為祥瑞,遂建亭以志其事,曰“飛香亭”。
此外,還在渠壩、屋基等處以及炎帝陵原址發(fā)現(xiàn)并挖出多方石碑,其中有康熙祭文碑3方、光緒即位祭文碑1方,清道光七年沈道寬題刻《炎帝神農(nóng)氏墓道》碑(已重立墓前)等。
如今,炎帝陵碑坊珍藏有御祭碑原碑6方、題名記事碑3方,是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炎帝陵祭典”的實物佐證。
同一個祖先血濃于水,共一個中華情重于山?!暗酱擞袘殉缡甲?,問誰無愧是龍人”,炎帝陵吸引了無數(shù)海內(nèi)外炎黃子孫來此尋根問祖,成為中華民族人文圣地,全球華人的精神家園。
責(zé)編:鄧正可
一審:廖慧文
二審:易禹琳
三審:楊又華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