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玥 新湘評論雜志社“指點”微信公眾號 2025-02-12 17:53:26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p>
千年之前望月懷遠,張九齡大抵是這般心境:團圓雖難,天涯同望,共此月光。元夜風起,春月初圓,縱然山川阻隔,亦能憑月寄懷。
若問,何以跨山海?唯山間明月與人間情思。
燈影唐風:萬國笙歌醉太平
若論元宵氣象之盛,必溯至大唐。
西漢雖有燃燈祀神之俗,主要在皇宮舉行,未入煙火民間。此俗歷代相沿,直至大唐貞觀開元,長安以海納百川之胸襟,將上元夜釀成一場全民狂歡,也點亮了萬國來朝的文化錦繡。
《兩京新記》云:“正月十五日夜,敕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以看燈,光若晝?nèi)??!遍L安打破宵禁的限制,朱雀大街徹夜洞開,千門萬戶懸掛彩燈,“燃五萬盞燈,簇之如花樹”,映襯到滿天星光都黯然失色。
詩人筆墨蘸盡盛世光暈:蘇味道以“火樹銀花合”寫盡燈市璀璨,白居易以“燈火家家市”勾勒市井繁華,縱是李商隱這般“君問歸期未有期”的婉約詩人,亦被滿城流光攝去魂魄,聽聞京有燈卻恨不得觀時作“月色燈光滿帝城,香車寶輦隘通衢”。
原來盛唐氣象,不只是李白杯中酒、杜甫筆底舟,更是深閨少女提燈踏月的身影,是坊隅巷陌摩肩接踵的人潮,是人面與燈火交織的塵世畫卷。
宋時月華:千門如晝動汴京
及至兩宋,元宵風華更添幾分柔情。當時的上元非常繁華,汴京城中立起數(shù)十丈燈山,《東京夢華錄》描述其“燈山上彩,金碧相射,錦繡交輝”。
瓦舍勾欄間,文人墨客斗詩聯(lián)對,市井小民猜謎嬉游,“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聲嘈雜十余里”,燈影里雜耍百戲晝夜不絕。
此夜最動人心處,卻在燈火闌珊時。歐陽修一句“人約黃昏后”,道不盡朦朧柔美的少年情愫;李清照憶及少女時光,亦不忘“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的嬌俏。“月上柳梢時”,多少有情人借賞燈之名,將心事藏于元宵花燈的光影之中?
宋人風雅,連相思都浸透著月色:他們以燈為媒、以月為證,將“相見時難”化作“驀然回首”的剎那永恒。
三重合圓:天地人和同此心
元宵之妙,尤在“圓”字?!墩f文》曰“圓,全也”,《尚書·堯典》言“天圓地方”,《易經(jīng)》稱“圓而神”。歲首月圓,既是自然哲學(xué)的具象,也是對天地人和的呼應(yīng)。此夜萬家張燈,有三重“圓滿”含義:
“舌尖之圓”——宋人稱湯圓為“浮元子”,取“團圓”之意。歷經(jīng)百年,湯圓已成華夏子民的生活哲學(xué):糯米裹糖,浮沉沸水,一匙甜糯入喉,便是將圓滿之意咽入肺腑。恰似世道艱辛,卻也藏溫情。
“天時之圓”——帝王祭月,百姓祈年,燈火如晝,舊時有“收燈節(jié)”之俗:以千盞明燭送別舊歲,借一輪冰蟾開啟新章。這是希望燈火與圓月,承載著儀式感,為新年節(jié)慶畫上圓滿句點。
“人倫之圓”——除夕夜與家人閉門守歲,到元宵節(jié)的出門賞燈,何嘗不是感情上一種圓滿?這也是中國綿延千年的文明根系:我們以不同的方式點燃燈火,卻為同樣的目的祈愿,愿闔家團圓、歲歲平安,愿山河無恙、國泰民安。
春月同輝:一輪月明照古今
今年元宵逢“七九河開”,殘冰化春水,枯枝孕新芽?!按涸滤菩萝?,泠泠清我困?!痹⒁夂箤⒈M時,月光如清茗滌蕩塵心,喚醒了世間的生機與希望。
遙想臨安元夕,“樂聲四起,燭影縱橫”。八百年后,我們?nèi)阅茉谖骱弦姰嬼硲也薀?,在秦淮河聽笙歌逐流水。科技使人間日新月異,然而當玉盤升空時,現(xiàn)代都市的霓虹亦不能奪月光之輝,立交橋下車水馬龍,寫字樓間燈火交織,有相思之人駐足仰望,恍惚與古人望見同一輪月。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李白醉吟的是跨越山海的情思,更是傳承千百年的文化火種。自漢宮燈樹至唐宋燈市,從北“滾”元宵到南“包”湯圓,元宵佳節(jié)如同一條綴滿明珠的絲帶,皆是古往今來對圓滿的期冀和相逢。
當我們端起一碗冒著熱氣的湯圓,在視頻通話里與親人相互問候,或許正如那輪照耀過長安的月,將蘇味道的“火樹銀花”、辛棄疾的“驀然回首”、李清照的“捻金雪柳”,化作萬里長風,年年又度玉門關(guān)。
責編:王敦果
一審:王敦果
二審:張馬良
三審:熊佳斌
來源:新湘評論雜志社“指點”微信公眾號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