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興東 湖南日報 2025-02-14 07:12:25
湖南日報全媒體評論員 楊興東
浩瀚宇宙,星辰大海,自古以來便是人類探索未知的無盡向往。從嫦娥奔月的古老傳說,到萬戶飛天的勇敢嘗試,中華民族對浩瀚宇宙的憧憬與追求從未停歇。八十余年前,年僅二十四歲的錢學森便寫下這段激情飛揚的文字:“你在一個晴朗的夏夜,望著繁密的閃閃群星,有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失望吧!我們真的如此可憐嗎?不,絕不!我們必須征服宇宙?!比缃?,我國航天事業(yè)蓬勃發(fā)展,一個個“不可能”正在變?yōu)椤耙欢堋薄?/p>
據(jù)報道,近日,中國載人月球探測任務登月服和載人月球車名稱已經確定,登月服被命名為“望宇”,載人月球車被命名為“探索”。這些充滿詩意與壯志的名稱,為中華民族逐夢九天的偉大征程賦予了獨特的文化內涵與精神力量。
載人登月,是科技實力的彰顯,更是文化自信的體現(xiàn)。這些富有詩意的航天器名稱,不僅僅是簡單的代號,更承載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浪漫情懷。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月亮是神秘而美好的象征,嫦娥、玉兔、桂樹等元素構成了人們對月球的浪漫想象?!巴睢斌w現(xiàn)了人類對浩瀚宇宙的無限憧憬,“探索”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對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正如屈原在《離騷》中所表達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些名稱將現(xiàn)代科技與傳統(tǒng)文化完美融合,讓航天事業(yè)在追求科學真理的同時,也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
茫茫太空本來沒有路,中國人蹚出了自己的路。我國航天人秉持“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zhàn)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航天精神,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2013年6月,神舟十號與天宮一號成功交會對接;2020年5月,長征五號運載火箭成功首飛,拉開建造空間站序幕;2021年6月,“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天和核心艙成功實現(xiàn)交會對接,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2024年5月3日,嫦娥六號探測器由長征五號遙八運載火箭在文昌成功發(fā)射……成功沒有密碼,有的是日復一日的堅持。敢于樹起載人登月大目標,正是得益于這一步步的積累。
始于夢想,基于創(chuàng)新,成于實干?!巴睢薄疤剿鳌?,是中華民族對宇宙探索的浪漫表達,也是中國航天事業(yè)新的文化符號。它們激勵著航天人不斷追求卓越,也讓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為自己的文化而自豪。在奔赴星辰大海的征途中,中國航天人必將繼續(xù)以堅定信念、頑強毅力和無畏勇氣闊步前行。
責編:沙兆華
一審:詹娉俏
二審:朱曉華
三審:趙雨杉
來源:湖南日報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