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聲不墜

王開林     2025-02-19 17:19:54

文/王開林

清朝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春,曾國藩從京城致書家中諸弟,觀點鮮明:其一,做官靠貪贓受賄發(fā)大財是可恥的,他不屑為之;其二,他樂意拿出一部分積攢的廉俸周濟親戚族黨中的窮困者,而非悉數(shù)留給子孫;其三,兄弟之愛,手足之情,“惟愛之以德,不欲愛之以姑息”,只想“教之以勤儉,勸之以習勞守樸”。曾氏家風,似春日里的細雨,穿透時空,無聲地滋潤人間……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崩钌屉[的《詠史詩》足夠警策。
  在勤儉方面,曾國藩看得尤為透徹:天下官宦之家,“其子孫始而驕佚,繼而流蕩,終而溝壑”,福澤往往只夠一兩代人享用就枯竭了;富商巨賈之家,勤儉者能夠延續(xù)福澤三四代;耕讀之家,謹樸者能夠延續(xù)福澤五六代;孝友之家根基最牢,則可以綿延福澤八代十代。
  事實勝于雄辯。在掌舵人曾國藩的引導下,曾氏家族沿著耕讀孝友的路線穩(wěn)健進發(fā),曾家后人不乏成名成家者,卻少有政客,以學者、教育家居多,至今也沒有偏離航向。一百多年家聲不墜,放眼全國,這般福澤源遠流長的大家族也是屈指可數(shù)。
  在家書中,曾國藩叮囑子侄不可忘本,講的全是實在話:“吾家子侄半耕半讀,以守先人之舊,慎無存半點官氣。不許坐轎,不許喚人取水添茶等事。其拾柴收糞等事,須一一為之;插田蒔禾等事,亦時時學之……至要至要,千囑萬囑!”大戶人家的子弟就怕經(jīng)受不住欲望的蠱惑,“黃金壯起荒淫志,千百錠買張招狀紙”,終至敗身而毀家。曾國藩開出的驗方是以勤敬克驕惰、以儉樸克淫逸,家中子弟就算只能做到六七分的樣子,效果也是頂好的。
  曾國藩用家書多次敲打國潢、國荃兩位老弟,因為曾國荃酷愛做面子工程,在老家筑大祠堂,建大宅院。同時期內(nèi),湖南有多位督撫大臣,曾家立此先例,實有不妥。曾國藩提醒曾國潢:“沅弟有功于國,有功于家,千好萬好,但規(guī)模太大,手筆大廓,將來難乎為繼。吾與弟當隨時斟酌,設法裁減?!痹鴩暧衅鋬?yōu)點,爽直、廉明,也有其缺點,手松不儉,愛熱鬧,愛招待人客,曾國藩便對癥下藥:“以后望弟于‘儉’字加一番工夫,用一番苦心,不特家常用度宜儉,即修造公費,周濟人情,亦須有一‘儉’字的意思??傊瑦巯锪?,不失寒士之家風而已。莫怕‘寒村’二字,莫怕‘慳吝’二字,莫貪‘大方’二字,莫貪‘豪爽’二字。”相比曾國荃,曾國潢的表現(xiàn)算不錯了。老兄經(jīng)常敲打敲打,肯定沒壞處。
  曾國藩有個清醒的認識:“居官不過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長久之計,能從勤儉耕讀上做出好規(guī)矩,雖一旦罷官,尚不失為興旺氣象。若貪圖衙門之熱鬧,不立家鄉(xiāng)之基業(yè),則罷官之后,便覺氣象蕭然?!比绾锡R家,如何讓子孫能勤能儉,這始終是曾國藩覃思精研的重要課題。
  曾國藩還有另一個清醒的認識:“家中要得興旺,全靠出賢子弟,若子弟不賢不才,雖多積銀、積錢、積谷、積產(chǎn)、積衣、積書,總是枉然。子弟之賢否,六分本于天生,四分由于家教。”于是為爭四分功德,曾國藩苦口婆心、不厭其煩地訓導子弟克勤克儉,不可懶惰奢靡。他極力提倡“勤、儉、剛、明、忠、恕、謙、渾”八德,“勤”“儉”赫然排在八德的首位和次位。
  這并不奇怪,居高位、享厚祿的人大力提倡勤儉。北宋大臣、史學家司馬光暮年教誨兒子司馬康,慣用八字方針:“儉以養(yǎng)德,清以修身?!贝笪暮罋W陽修與司馬光同時代,他畢生念念不忘的母訓也是“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明末理學家朱柏廬著《朱子治家格言》,把道理講得深入人心,那句“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堪稱頂級格言。
  曾國藩從小受教于祖父曾玉屏(星岡公),牢記其嘉言實行。曾玉屏年少時游手好閑,后來幡然悔悟,專心講求農(nóng)事,開墾梯田,種谷種菜。進門喂豬,出門養(yǎng)魚,親力親為?!胺膊巳闶种彩謹X者,其味彌甘,凡物親歷艱苦而得者,食之彌安也?!痹谠鴩男哪恐?,星岡公是第一偶像,曾氏家規(guī)即源于曾玉屏的八字教誨:“早、掃、考、寶、書、蔬、魚、豬”。起早床,打掃屋子,敬奉祖先,親睦鄰里,讀書,種菜,養(yǎng)魚,喂豬。曾國藩將“未明求衣”視為要緊事,“一生之計在于勤,一日之計在于晨”,均非早起不可。他在家書中叮囑道:“書、蔬、魚、豬,一家之生氣;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氣。勤者生動之氣,儉者收斂之氣。有此二字,家運斷無不興之理?!?br>  曾家無懶漢,八字祖訓的確落在實處。

  

同治二年(1863年)春節(jié),曾國藩回復表弟、部將彭毓橘,專挑“勤儉謹信”四字勉勵他:“勤如天地之陽氣,凡立身居家,做官治軍,皆賴陽氣鼓蕩。勤則興旺,惰則衰頹。儉者可以正風氣,可以惜后福。謹即謙恭也,謙則不遭人忌,恭則不受人侮。信即誠實也,一言不欺,一事不假,行之既久,人皆信之,鬼神亦欽之?!眲e人賀歲,多半寫幾句陳言套話,曾國藩卻代之以諄諄教誨,君子愛人以德,贈人以言,由此可見一斑。

  次年元宵節(jié),二更后,曾國藩讀《戴東原文集》,在日記中寫道:“偶思士大夫之家不旋踵而敗,往往不如鄉(xiāng)里耕讀人家之耐久。所以致敗之由,大約不出數(shù)端。家敗之道有四:曰禮儀全廢者敗、兄弟欺詐者敗、婦女淫亂者敗、子弟傲慢者敗。身敗之道有四:曰驕盈凌物者敗、昏惰任下者敗、貪刻兼至者敗、反復無信者敗。未有八者全無一失而無故傾覆者?!闭\然,自古以來,鐘鳴鼎食之家相繼敗落,多半是由于子孫驕奢淫逸所致。人們都知道癥結(jié)在哪兒,可就是無可奈何,曾國藩總結(jié)出“家敗之道”和“身敗之道”共八條,他的對癥之藥究竟有哪些呢?
  先看曾國藩的詩句:“富貴綺羅遭鬼瞰,憂患可以堅筋骸?!彼懈杏诖髮W士周祖培教子無方,日記中寫下精辟之論,大意是:夜間接到周中堂的兒子周文翕的感謝信,錯別字很多,字跡惡劣不堪,大概是門客代筆,主人全未過目。我聽聞周少爺平日目高于頂,喜歡信口雌黃,而喪事辦得如此潦草,極為可嘆。達官人家的子弟,聽慣了高談闊論,見慣了大排場,往往輕慢師長,譏彈他人的短處,這就是所謂的“驕”。由驕而奢而淫而佚,以至于無惡不作,都是從“驕”字生出的弊病。豪門子弟的驕縱,又多半由于父兄得運乘時,僥幸成為了達官貴人,便忘記自己本領不高,學識谫陋,自驕自滿,以至于子弟效仿其傲慢而不知不覺。我家子侄輩,也多有輕慢師長、譏彈他人短處的惡習,欲求稍有成立,必先根除這種惡習,努力戒斷這種驕矜之氣。要禁斷子侄的驕矜之氣,我先要以身作則,戒防內(nèi)心的自驕自滿,為此我愿終身自勉。
  戒驕戒傲乃是達官本身及其子弟的首要任務。何以克驕?曾國藩給出的解藥竟是一個“愧”字。他在日記中寫道:“大抵人常懷愧對之意,便是載福之器、入德之門。如覺天之待我太厚,我愧對天;君之待我過優(yōu),我愧對君;父母之待我過慈,我愧對父母;兄弟之待我過愛,我愧對兄弟;朋友之待我過重,我愧對朋友,便覺處處皆有善氣相逢。如自覺已無愧無怍,但覺他人待我太薄,天待我太嗇,則處處皆戾氣相逢。德以滿而損,以驕而減矣?!币浴袄ⅰ笨恕膀湣?,這味解藥能否收到立竿見影之效?蕓蕓眾生如何往“愧”字上用足工夫?一要捫心自問,二要反躬自省,畢竟短缺良知并不像食不果腹、衣不蔽體令人受饑犯窘。

湘軍大本營和兩江總督署移駐安慶后,湘鄉(xiāng)老家一親戚千里迢迢到安徽投靠湘軍大帥、兩江總督曾國藩,他行李簡單,衣服上還打了一摞補丁,人前少言寡語。曾國藩見他質(zhì)樸本分,打算讓他隨軍當差。有一天,他與這位親戚同桌吃飯,飯里面有幾粒稗谷,這個親戚一一挑揀出來,排放在餐桌上,顯得格外扎眼。曾國藩沒說話,也沒皺眉頭,飯后不久,即備好川資,把這個親戚叫來,安排他明天回家。這個親戚不清楚自己到底是說錯了什么話,還是做錯了什么事,心里感到委屈,就滿眼疑惑地望著曾國藩,急于弄明白自己不受待見的緣故。曾國藩也不想讓他犯著嘀咕回家,就告訴他:“今天吃飯的時候,你從碗里挑去稗谷,這個舉動很反常。你既不是有錢人,又未曾做客于外鄉(xiāng)外地,放下家中的農(nóng)活來到軍營,才不過一個多月,就開始挑三揀四,湘鄉(xiāng)老家的人怎會如此挑剔?我擔心你出了家門就忘本,留下來在軍營里當差,反而有害無益?!睒銓嵉谋举|(zhì)可能會隨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曾國藩對此警惕性很高。湘鄉(xiāng)親戚吃飯時挑揀稗谷本是小事一樁,但這個苗頭不好,所以曾國藩改變主意,打發(fā)他回家務農(nóng)。
  幕僚趙烈文在日記中記錄了曾國藩的食單:“每餐二肴,一大碗,一小碗,三蔬,凡五品……”兩葷三素,相當清儉,可見曾國藩不是貪享口福之人。趙烈文還發(fā)現(xiàn)曾國藩的常饌中沒有雞鴨,就問他是否吃火腿。曾國藩回答說,廚房沒有火腿,以前有人送過,他一概不收,后來就沒人再送了。他喝紹興黃酒,也只零沽,不買整壇的。家用食具皆為陶器。趙烈文感嘆道:“大清二百年,不可無此總督衙門!”趙烈文賦詩《奉懷湘鄉(xiāng)相侯師》,其中有句“木榻風燈一老儒”,純屬寫實風味。同治四年(1865年)夏,曾國藩寫信告訴兒子曾紀澤,他晚飯只吃肉湯燉蔬菜一二種,味美無比,菜不必貴,適口則養(yǎng)人。
  曾國藩官居極品,擔心子孫長處于富貴之鄉(xiāng),習慣過寄生蟲的生活,漸漸蛻化到不可救藥的地步。他致書四弟國潢、季弟國葆,講得清清楚楚:“我在軍中決不肯多寄銀回家,改向來之樣子。一則因父母在時我未多寄,二則因百姓窮困異常,我不忍獨豐也?!彼笞拥鼙3趾考绎L,以傲為兇德,以惰為衰氣:不許大聲罵仆從,不許賴床睡懶覺。他要求子弟于“福”“勢”之間留有余地,“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以“儉”字為主,少用仆婢,少花銀錢,就是惜福;少管閑事,少斷是非,自然就不會仗勢欺人。難能可貴的是,曾國藩從“公平”的角度看待問題,向兒子指出富貴難以長久的道理:“若農(nóng)夫織婦,終歲勤動,以成數(shù)石之粟,數(shù)尺之布,而富貴之家終歲逸樂,不營一業(yè),而食必珍饈,衣必錦繡……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許也,其能久乎?”在勤儉方面,曾國藩教誨兒子,可謂以身作則,他長期官居一品,飯食起居,仍恪守寒素家風,“極儉也可,略豐也可,太豐則吾不敢也”。要想家運久長,福澤綿遠,就要將勤儉做到實處,在這方面他是言行一致的。
  曾國藩嫁女,最見真章,妝奩一律確定為二百兩白銀。同治元年(1862年)夏,曾國藩致書金藻,談及嫁女一節(jié):“弟于去冬今春夏連嫁三女,每次用嫁資二百金,包諸所有,另備酒席及途費五十金,此亦勉強行之,悍然不顧。若稍恤人言,便不能如此簡省?!眳⒄债敃r一品大員每年養(yǎng)廉銀高達二萬兩白銀的手面,就算是戰(zhàn)爭期間會打些折扣,二百兩白銀的妝奩仍顯寒磣。身為滿叔,曾國荃看在眼里,記在心頭,每次都要饋贈一筆銀子,為侄女添奩。曾國藩的俸祿多半用于其他要緊的地方,比如救濟亡友邵懿辰和義士沈衍慶的家屬,還負擔他們子女的教育費用,凡此種種,情義自現(xiàn)。同治四年,為紀念湘軍陣亡將士,曾國藩牽頭捐建金陵昭忠祠,個人單次捐出五千兩白銀,堪稱大手筆。

曾國藩不僅以曾家子弟的驕惰為慮,也以曾家婦女的奢逸為慮。
  同治七年(1868年)夏,曾國藩為夫人、兒媳和女兒制訂功課單,翌日附上16字口訣:“家勤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惫φn單中,分為“食事”“衣事”“細工”“粗工”四類,均須定期抽檢。
  歐陽凝祉是曾國藩的恩師和岳父,坐館課徒,舌耕40余年,疏于治生,臨財不茍,謝絕饋贈。曾國藩的發(fā)妻是歐陽凝祉的長女,她粗通文墨,會下圍棋,精于紡織,是一位實打?qū)嵉馁t內(nèi)助,為曾家生了三子(一子夭折)六女(一女夭折)。據(jù)王闿運《湘綺樓日記》在光緒三年追記,歐陽夫人口碑極佳,久已躋入高官賢內(nèi)助的名譜,以勤儉著稱。
  歐陽夫人非常能干,舉一事為例:生曾紀鴻時,“斷臍及一切事”都是她“親手經(jīng)理”。操持家務,教育子女,歐陽夫人的成績單都很漂亮。曾國藩擔心家人的“官念”難以斷根,他寫信叮囑歐陽夫人:“望夫人教訓兒孫婦女,常常作家中無官之想,時時有謙恭省儉之意,則福澤悠久,余心大慰矣。”明明是封疆大吏的家人,卻要他們忘掉這個身份,只安心過平民百姓的小日子,這是不是很難?“家中婦女大小皆紡織,聞已織成六七機”,歐陽夫人帶頭示范,勤儉的家風蔚然而成。曾國藩幺女曾紀芬著《崇德老人自訂年譜》,于閨門謹肅、家風儉樸多有涉筆。同治二年(1863年),曾紀芬的三姊曾紀琛住在兩江總督署,身邊沒有婢女使喚,從安慶花費十余吊錢買了一個小丫頭。曾國藩知道后,大加申斥。“文正馭家嚴肅守儉若此,嫂氏及諸姊等梳妝不敢假手于婢媼也。”一品大員的媳婦和女兒必須自己梳頭,在當年傳為奇聞。
  歐陽兆熊在其筆記《水窗春囈》中寫道:曾大帥駐節(jié)安慶時,歐陽夫人與大兒媳劉氏每晚都有額定的功課:紡紗四兩,二更時分收工。某夜,歐陽夫人紡紗到了三更,曾紀澤已熟睡。歐陽夫人對媳婦劉氏說:今天給你講個笑話醒醒瞌睡如何?有位婆婆帶領兒媳紡紗,到了深夜還不歇息,兒子怒罵紡車聲音聒耳鬧心,使他不得安眠,放出狠話,要擊碎紡車。他父親在房中應聲唱和:“我兒可將你母親的紡車一并擊碎為妙!”
  翌日清晨,曾國藩在餐桌上復述了歐陽夫人所講的笑話,“座中無不噴飯”??偠椒蛉艘挂辜徏啠幻饬钊苏ι?,也令人肅然起敬。兩江地區(qū)的某位官員聞之贊嘆不已,為了“破除官場家人驕惰之習”,他特意添置紡車,強迫自家夫人效仿,結(jié)果“終日不能成一紗”,化為笑談??偠椒蛉顺缟袃€樸可能是不得已的,有時候,歐陽夫人“手中竟無零錢可用”,實情就是如此,并非杜撰。曾總督天天為軍餉匱乏犯愁,常以蘇東坡的詩句“饑人忽夢飯罾溢,夢中一飽百憂失”解嘲,把錢都用到刀刃上去了,歐陽夫人賢惠,體諒夫君的不易,就只能想方設法開源節(jié)流。
  曹操臨死之際,仍口授《遺令》,念念不忘分香賣履。晉代名士陸機撰《吊魏武帝文》,對這位大奸雄“系情累于外物,留曲念于閨房”不以為然,認為他罔識性命,過于糾結(jié)于細事。曹操與曾國藩都是“內(nèi)圣外王”的典型人物,他們治國平天下時運用鐵腕,心腸狠辣,未必可愛;他們的可貴之處體現(xiàn)在別的地方,勤儉就是其中之一。曾國藩官居極品,竟騰出心思來為媳婦、女兒制訂“功課單”,遺囑中吩咐兒子“謹守勤儉孝友家風”,這就難免會被某些高門大戶的子弟嘲笑為“吃飽了飯撐的”。不管你是否喜歡曾國藩,只要你擁有一顆平常心,就不會對他這方面的言行嗤之以鼻。

咸豐八年(1858年)十月十一日,曾國藩48歲生日,曾國荃到南昌為兄長祝壽,午宴擺了幾桌滿漢席。飯后老兄送老弟上船,與他講世家的可貴之處,不在于多置良田美宅,也不在多蓄書籍字畫,而在于能夠自覺樹立子孫多讀書、無驕矜習氣。這番話明敲暗打,要老九戒奢戒驕。曾國藩不愛良田美宅,不重古董字畫,這些恰恰是老九所愛重的。
  同治七年正月間,曾國藩在日記中寫道:“接沅弟信,知紀官侄于正月初九日申刻生子,欣慰之至。吾兄弟共得五孫,丁口漸盛,只望兒侄輩讀書,少有所成,將來孫輩看作榜樣,便是世家好氣象。若兒侄輩不能發(fā)奮用功,文理不通,則榜樣太壞,將來孫輩斷難成立。此中關鍵全在紀鴻、紀瑞二人。吾家后輩之興衰,視此二人為轉(zhuǎn)移也?!边@年,侄子曾紀官雙喜臨門,得子之后不久,縣考得了案首(第一名),伯父曾國藩的喜悅溢于言表:“吾每慮吾兄弟功名太盛,發(fā)泄殆盡。觀近年添丁之漸多,子弟之向?qū)W,或者祖澤尚厚,方興未艾,且喜且惴惴也?!比旰螅蹲蛹o壽又取得縣考案首。曾國藩屈指一算,曾家三輩人里已有九位考中過童生,八位得過縣考案首,只有自己未能嘗到案首的滋味,“上兩輩皆極難,紀字一輩則得之稍易”。
  唐朝賢相張九齡賦詩《感遇》,道是“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惡”。世家甚好,人言可畏。同治二年深秋,曾國藩致書四弟國潢,叮囑再三:聽說十月十九日家廟落成,將由縣城叫省中戲班來志慶。我認為我家正值鼎盛之際,此等地方總宜收斂,不宜過于發(fā)揚,望弟時時留心。嗣后,曾國藩聽說湘鄉(xiāng)荷葉塘家中四人大轎使用率高,馳書制止:家中坐轎的人太多,我聽說紀澤也坐四人大轎,這萬萬不可。老弟何不嚴加教責?即便是老弟也只可偶爾坐一回,常坐則不可。當年的四抬大轎相當于今日之豪車,格外打眼。
  高官子弟好虛榮,好炫耀,都不是好事,他們嘗到甜頭之后,就會得寸進尺,驕奢之后必然淫佚。曾國藩還做了一番橫向比較:湖南現(xiàn)有總督四人,都有子弟在家,都與省城各署來往,未聽說有誰坐四抬大轎的。我昔日在省城辦團練,也從未坐過四抬大轎。由此推斷,凡事都應當存有謹慎儉樸的定見。
  曾國藩寫過一副對聯(lián)給四弟國潢,上聯(lián)是“儉以養(yǎng)廉”,下聯(lián)是“直而能忍”。曾國潢管理家業(yè)、襄贊地方公益均喜歡大手面,這就背離了曾國藩倡導的愛惜物力的寒士家風。曾國藩在家書中反復強調(diào)“莫怕‘寒村’二字,莫怕‘慳吝’二字,莫貪‘大方’二字,莫貪‘豪爽’二字”,還要求國潢在家見客不宜多,“總之,家門太盛,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對于老大的指示,老四不敢頂撞,多少有所收斂。老兄官位大了,老弟調(diào)子高了,時時處處顧體面講排場,節(jié)儉就絕非一件容易事。曾國藩明知家中的轎夫、挑夫由三名增至十余名了,他還是力倡儉樸,要國潢牢記“有減無增”四字。他說:“吾不欲多寄銀物至家,總恐老輩失之奢,后輩失之驕。未有錢多而子弟不驕者也。吾兄弟欲為先人留遺澤,為后人惜余福,除卻‘勤儉’二字,別無做法。弟與沅弟皆能勤不能儉,余微儉而不甚儉,子侄看大眼吃大口,后來恐難挽回。弟須時時留心?!焙髞?,他有個更清晰的對比:“余于‘儉’字做到六七分,‘勤’字尚無五分工夫。弟與沅弟于‘勤’字做到六七分,‘儉’字尚欠工夫?!?br>  在清代,耕讀之家多半都愛做金榜題名的美夢。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六月初,曾國藩就給子侄定排行,以“甲科鼎盛”四字為序,每字10人,比如曾紀澤是甲三,曾紀鴻是科一。曾家確實成為了世家,子孫中出息了不少學者、科學家和教育家,他們留學的費用,多半靠曾國荃極其厚實的家底來支應。曾國藩提供的是勤儉持家、質(zhì)樸做人的精神衣缽,確保曾氏家族一百多年不衰微。二者的作用同樣不可低估。
  同治六年(1867年)秋,曾國藩與趙烈文有段對話值得留意。趙烈文說:平日總見恩師身邊由勤務兵干細活,左右沒個靈巧的人,以至于飲食菲薄,衣服破舊,夜里僅有一燈熒熒,在木榻上獨坐,我捫心自問,斷斷不能做到這么清苦,因此不免望洋興嘆。曾國藩回應道:這只是古人的末節(jié),何足驚訝。我曾說闊人不能不擺架子,但不要過分,過分了就會令人欲嘔;寒士不能不求人援手,也不要過分,過分了就全然喪失了骨氣。世人多有譏笑韓愈的文章和杜甫的詩作中乞憐太過,我認為兩公雖求助于人,而骨氣自在,寒士本分,無足譏議。
  曾國藩視“勤儉”為古人高風亮節(jié)的末節(jié),但末節(jié)同樣是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用于修身,用于齊家,均大有裨益。
  同治七年二月底,曾國藩動手修訂“居官四敗”和“居家四敗”,對于官員本人及其子弟而言,堪稱警鐘長鳴:“昔年曾以居官四敗、居家四敗書于日記,以自儆惕。茲恐久而遺忘,再書于此,與前次微有不同。居官四?。涸换瓒枞蜗抡邤。梁萃秊檎邤?,貪鄙無忌者敗,反復多詐者敗。居家四敗:婦女奢淫者敗,子弟驕怠者敗,兄弟不和者敗,侮師慢客者敗。仕宦之家不犯此八敗,庶有悠久氣象?!痹鴩脑捑烤褂袔追值览??我們要驗明其成色,辦法很簡單:任意挑選出古往今來身敗名裂的貪腐作惡的官員及其驕奢淫逸的家庭成員,看看他們的行為,誰的罪過和下場沒被“居官四敗”和“居家四敗”說中?由此可見,曾國藩重申“居官四敗”和“居家四敗”,絕對不是做無用功,更不是自己嚇唬自己。
  及至暮年,曾國藩通過家書勸導兩位老弟:“仕途巨細,皆關時運”,但家事應當“以盡人事為主”,不可拿運氣做擋箭牌。治家用心得當、用力得宜便可齊家,“人事”首推克勤克儉,不管是有運氣無運氣,行之不懈,總會遠勝于懶惰奢侈、坐吃山空。
  曾氏家風,貴在幾代人保持不墜。曾國藩去世之后,曾紀澤主持家政,盡管在家人的零花錢方面他放寬了些,但距離奢靡仍然遙遠。曾寶蓀是曾國藩的曾孫女,是曾紀鴻的孫女,是曾廣鈞的女兒,其回憶錄給讀者提供了極佳的視角。光緒三十年(1904年),曾廣鐘護送侄女曾寶齡、曾寶蓀到上海求學,姐妹倆考入教會學校晏摩氏女校。曾寶蓀寫道:“我們真是初出茅廬的土包子,加之我家世代儉樸,所穿的衣服都簡陋非常,到此十里洋場,實在自慚極了?!比怂仓鴩粣u惡衣惡食,苦亦如之,樂亦如之。曾寶蓀多年受家風熏陶,一旦置身于上海十里洋場,難免會產(chǎn)生自慚形穢的感覺。這說明曾家后人的精神境界相比先人還是有些退步的。
  曾國藩的幺女曾紀芬一生恪守唯勤唯儉的家訓,年至耄耋,不滿于民國社會的奢靡之風,口述《廉儉救國說》,號召女界同胞以廉儉為己任:“妻勵其夫,母誡其子,姊妹勸其兄弟,咸犧牲個人之欲望,群策群力,以廉救國,以儉拯民,以不欺安群而和眾。期以五年,國防固矣。”她將廉儉視為國防之堅壘利器,以其重視程度而論,相比嚴父曾國藩,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

摘自《長沙晚報》

責編:羅嘉凌

一審:黃帝子

二審:蘇露鋒

三審:黃柏禹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