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誠 新湘評論 2025-02-24 09:11:17
跳巖,是湘西的一道獨特的人文風景。
在平靜的小河面上,由一排石頭連起來的跳巖,像一串燒烤的土豆,鋪排在溪流上,只露出石頭上面像龜背的部分。人們從跳巖上經(jīng)過,似蜻蜓點水,一躍一躍,轉(zhuǎn)瞬間就飄了過去。只留下溪流潺潺,仍在低吟淺唱。
湘西位于武陵山脈腹地,地域遼闊,層巒疊嶂,溪溝縱橫。在層層疊疊的大山中,密布著一條條溝壑。每一條溝壑里,流淌著源源不絕的溪流,書寫著山是骨肉,水為血脈的傳奇。山中那一條條溪流,宛如一條條藍色的飄帶,撒落在翠綠的崇山峻嶺中,彎出了無數(shù)個灣,沖出了無數(shù)個灘。每一處蜿蜒曲折,每一處跌宕起伏,都是一道道絕妙的景致,展示著迷人的風姿。
湘西老百姓一般臨水而居。溪流,帶給他們無窮的便利,也給他們制造出許多障礙。老百姓要生活、要勞作、要出行,都要跨越溪流,而過溪流必須想方設法,要么架設橋梁,要么添置渡船,要么堆砌跳巖。其中最為簡便的,就是跳巖。
所謂跳巖,就是在水流平緩而不太深的溪流中,每隔三五十厘米,即一步左右的距離,設置一處石頭,將下端固定,不至于讓它們被水沖走。石頭的頂端露出水面,這樣,溪水從石頭的間隔中流走,人們則從石頭上面一步一步,跳將過去,這就是跳巖。
跳巖是自古以來成本最低的過河通道。最開始的跳巖,是用溪邊的原生石頭砌成的,幾乎不經(jīng)任何修飾,讓它們排成一排,一個個兀立水中,任滾滾清流,繞著石頭潺潺流過。任人們踏著石頭,一步一躍,跳過河去。后來,人們?yōu)榱嗣烙^,也為了讓溪流更暢通,請來了石匠,將一個個石頭,鑿成長方形,整整齊齊一塊,并在上面和周邊,鑿上一些斜紋,為的是防滑和美觀。然后,將它們豎立在溪流下面的基石中,牢牢固定下來。這樣,就成為一排十分整齊的跳巖。遠看,像一排琴鍵,過河人就在琴鍵上跳躍著。再后來,在一些人工修筑的堤壩上,用鋼筋水泥澆灌成一個個水泥樁,做成人工跳巖,讓水從壩面嘩嘩地流下去,人在跳巖上通行。
千百年來,湘西有溪流的地方,就有人居。有人居的地方,就有跳巖。有跳巖的地方,就有風景。大多湘西人,自幼時起,就跟著父母或同伴,走過跳巖,去走親戚,去上學,去生產(chǎn)勞動,在跳巖上的一躍一跨中,長大成人。
跳巖,銘刻著湘西人兒時的記憶。跳巖,留下了他們美好的回憶。跳巖,也鋪墊著他們美好的前程。
隨著現(xiàn)代橋梁不斷興建,有些地方的跳巖,逐漸失去了往日的功能,被冷落甚至廢棄,慢慢退出了鄉(xiāng)村舞臺。但跳巖獨特的文化審美價值,仍被很多地方利用,尤其是一些旅游景點,刻意保留或設置跳巖,以吸引游客的游玩體驗。
跳巖并非一成不變,它們也可以同橋梁連接起來。近幾年,鳳凰的幾座網(wǎng)紅橋,就是由跳巖延伸出來的景點。可以說是跳巖的華麗轉(zhuǎn)身,“轉(zhuǎn)角便遇到愛”。
沱江是鳳凰的母親河,她是由龍?zhí)逗雍蜑醭埠訋讞l小河匯成的一條江,發(fā)源于苗山深處,蜿蜒于崇山峻嶺,留下一路的歡唱,一路風景。鳳凰之所以被譽為中國最美的兩座小城之一,有一半的功勞應歸于沱江。
沱江第一座網(wǎng)紅橋是長潭崗水庫下面的一座橋,位于鳳凰至千工坪公路與長潭崗公路分岔處約300米的地方。這里本是一座水壩,攔截河水流入水渠以灌溉下游的農(nóng)田。但這里沒有橋梁,老百姓經(jīng)常要過河去勞動,必須從壩上走過。壩上本來設有跳巖,但壩口比較寬,約有五六米,無法跳過。聰明的設計師在這里設計了一座拱橋,兩邊連接著跳巖。誰知道這一“拱”,拱出了風景,拱出了韻致。
為了美觀,這橋設計為3拱,中間一個大拱,兩邊各一個小拱。拱橋形成一定的弧形高度,有一種曲線美。一個大拱帶著兩個小拱,就顯出對稱美。然后兩邊連著跳巖,隨著壩基向遠處延伸。那些跳巖,就像眾星拱月一樣,烘托著拱橋,顯得重點突出,意境悠遠。
拱橋是用當?shù)厥^砌成的,也沒用水泥粉刷,顯得本色自然。隨著時間的打磨,風雨的剝蝕,橋拱兩邊的石頭縫隙中生長了一些小草和綠色植物,小橋因此顯得質(zhì)樸生態(tài),親切自然。它很快成為網(wǎng)紅打卡橋,很多本地外地游客慕名而來,成群結(jié)隊,以至于路邊停車成為難題。
我去參觀的時候,正遇到幾對新人排著隊到橋上拍攝婚紗照片。只見那些情侶們,在攝影師的指揮下,或坐在橋上,互相凝望,靜待山河永存,歲月不老?;虿⑴抛跇蝽?,雙腿垂下,做自由輕松狀,享受著歲月靜好,人生快樂?;驌我话鸭t傘,互相依偎,祈求愛情甜蜜,地久天長。
江水嘩嘩流淌,歡快得像一首不老的歌謠,似乎在動情地為情侶們歌唱。情侶們陶醉了,依偎在這座網(wǎng)紅橋上。這是我見過的鄉(xiāng)村絕美的風景之一。
從這座網(wǎng)紅橋沿江而下,到了杉木坪,又有一座堤壩,壩上也建有跳巖、橋梁。沱江到了這里,水量更大,壩高水深,水流更急。在靠近村莊的地方,建了一座小拱橋。橋為單拱結(jié)構(gòu),因為要承受巨大的壓力,橋兩邊壩基加寬,橋面也隨之加寬,上面修建有橋梯,可供人們經(jīng)過、站立或坐下來,歇息、觀景、聆聽或者拍照。這座橋是用當?shù)亟械涅Z卵石砌成的,可謂選材獨特,用料精致,成了當?shù)匾坏里L景,當然又是一座網(wǎng)紅橋。
沱江流經(jīng)鳳凰縣城,橋梁就更多了。但我覺得,最妙的是下游的月橋。月橋位于鳳凰有名的聽濤山下,聽濤山是沈從文先生的墓葬所在地。設計師在這里設計了一座“月橋”,為鳳凰城平添了幾多風情與浪漫。
沱江到此已經(jīng)比較平緩,那水呈碧綠色,碧玉般的顏色。水量有點大,嘩嘩流淌。連接著兩岸的,就是月橋。它兩頭為當?shù)亍疤鴰r”式設計,中間拱起,圓如月亮。橋為三拱結(jié)構(gòu),即一個大月亮伴兩個小月亮。在碧波蕩漾的水面,猶如掛在藍天上一樣,那“月亮”顯得更加奪目。它兩邊的跳巖不是直線的,而是弧形的。一條弧形的跳巖,加上弧形的拱橋,就像一個一波三折的故事,高潮迭起,給人無窮的美感,也給人增添許多想象的空間。什么叫美不勝收,魅力無窮,這就是最好的詮釋。
真佩服設計者的匠心獨運,造出這般美麗而實用的景觀。
從跳巖到網(wǎng)紅橋,時間的跨度不長,在歷史長河中,只能算是一瞬,但這一華麗的轉(zhuǎn)身,足以驚艷世人的目光。
青山不老,綠水長流。鳳凰的跳巖與橋,不僅是連接河流兩岸的紐帶,更是連接人與人之間審美情趣的紐帶。它們,美得浸入骨髓,美得令人心醉!
責編:王敦果
一審:王敦果
二審:張馬良
三審:周韜
來源:新湘評論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