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韻新顏桐子坳

胡亮   新湘評論   2025-02-24 09:12:42

這幾年每到深秋時節(jié),永州市雙牌縣桐子坳的那片銀杏林,總會涌入我的腦海。

初次邂逅桐子坳,是在3年前組織的微黨課觀摩交流活動中。在雙牌縣委黨校選送的視頻作品《點綠成金的“兩山密碼”》中,主講人站在滿是金黃的銀杏林之中,漫山遍野的銀杏葉讓我們仿佛進入夢幻世界。這份人間難得的美景“震撼”了幾位評委,無形中就為這部微黨課作品加了分。

打小時候起,我便喜歡銀杏樹,只覺扇形的葉片楚楚可人、惹人憐愛。每次去學校組織秋游的“固定地點”——無論是岳麓山,還是烈士公園,都會摘幾片大大的、金黃的銀杏葉,帶回家夾在課本、小說和筆記本里做書簽。

銀杏葉自然風干、自帶清香、不腐不爛。若干年后,翻開舊書,若是發(fā)現(xiàn)兒時存放的葉片書簽,心底里極為高興。而且,時光越久遠的葉片,脈絡越是清晰,越能展現(xiàn)生命的觸感可及、繁華凋落、永恒不朽。這份美好是獨屬于我的幸福!

如今,桐子坳這片宛如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的影像深深地印入了我的腦海,朝思暮想,揮之不去,思之愈烈,念之愈切。

查閱資料,了解到桐子坳總面積7300多畝,地處湘南“零陵古城——陽明山——九嶷山”旅游黃金線中心地帶。但因為地處深山,曾經(jīng)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10余年前,因為“驢友們”攝影作品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傳播,漸為人知,名聲大噪,2019年創(chuàng)建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

2023年,歌曲《走,去永州》火遍全網(wǎng)。歌詞把永州美景娓娓道來,把數(shù)億網(wǎng)民帶入一個心心念念的文化高地和精神家園。特別是歌詞“你可曾見過桐子坳的秋”,宛若一道閃電直擊內心深處,讓我再一次把這份思念掛上心頭。

去年深秋的一個周末,我按捺不住心底里這份長久的牽掛,踏上了讓心靈棲息的心愿之旅。

出高鐵站乘車沿二廣高速公路行駛一個多小時,出高速進入永連公路,10多分鐘終于來到桐子坳村。思緒引著我飛奔,迫不及待地坐上景區(qū)電瓶車沿著行車道向上而行。

導游介紹,這里的花溪景觀帶春天有多彩的郁金香,夏天有紫色的馬鞭草,秋天有粉色的粉黛亂子草,冬有金色的向日葵。

電瓶車行駛10多分鐘,終于來到銀杏古樹生長的核心區(qū)域。瞬間,滿眼都是“黃色海洋”。我的腳步急切地向著眼睛所及方向前行,踏在松軟如氈的金色大地上,讓自己暢快地感受這大自然饋贈的人間仙境。

陽明山是湘南地區(qū)的大川名山。身處其中的桐子坳,竟有217棵宛如精靈的銀杏古樹。它們依山而立、依山而生,規(guī)模之宏大、景色之壯觀、樹形之奇特,讓人驚呼世界之奇妙、自然之瑰麗。

詢問當?shù)厝诉@些古樹何人栽種、何時栽種、何因栽種?得到的答案卻是無從考證。

遺憾之時,疑惑古代文人墨客怎么也沒有留下關于桐子坳銀杏樹林的詩詞歌賦?;蚴且驗楣艜r銀杏樹處處皆有,偏僻山野無法與名山大川相提并論,故鮮有美文為其揚名添彩;或因為地處深山,質樸的百姓無法用語言描述她的靈秀俊美,這份勝景只能藏于心間、隱于山間;或因為這份寧靜,無法與先賢們的審美情趣相契合,激發(fā)不起他們的創(chuàng)作熱情。

然而,棵棵古樹卻根植于此,生于斯、長于斯,綿延不斷,恩惠后人。

山谷里的銀杏廣場上,一位樂手正演奏著美國薩克斯演奏家肯尼·基的作品《回家》。桐子坳這渾然天成的高級音樂廳,把薩克斯音色“低音深沉平靜,高音清澈透明”的特點放大到極致,經(jīng)典的旋律隨風飄遠,仿佛在耳邊訴說久違的思念。又如一泓清泉,伴著初冬的微風沁入心田。

腳步踩在金色樹葉覆蓋的土地之上,沙沙作響。陽光透過樹葉,或折射、或反射,萬千光束把這山林幻化成光影藝術的殿堂。從高處俯瞰,銀杏樹與遠處的山巒融為一體,色彩豐富,層次鮮明,相映成趣,既有樹木之絢爛多姿,也有群山之雄渾壯闊。

在這渾然天成美景之中,游客們自得其樂。有的穿著古代服裝拍藝術照片,有的跳著自編舞蹈制作自媒體視頻,有的舉起“單反”相機捕捉精美畫面,有的簇擁朋友合影留念……

佇立山坳之間,仰望這片青山,凝視這片樹林,試圖去觸摸時光掩埋的悠悠往事,探尋無法訴說的徐徐畫卷,尋覓不為人知的斑駁心事,“神秘”“神奇”“神妙”這些詞不禁涌上我的心頭。

古人歷來會把心靈歸依寄予名山勝景。于是,有心人便在這幽靜山坳之中栽種福樹,時經(jīng)數(shù)載,歲經(jīng)幾輪,接力數(shù)代,歷經(jīng)滄桑,久經(jīng)沉淀,卒成繁蔭,終成茂林……

在山林間,我突然看到一座紅軍雕像。原來,這里還埋著一段血染的傳奇。1934年第五次反“圍剿”時,紅六軍團突圍西征。8月22日,行軍至桐子坳,遇國民黨民團隊伍阻擊。紅軍先頭部隊僅用半小時就擊潰了敵人,奪取了老虎口攻堅戰(zhàn)的勝利。而后,紅軍戰(zhàn)士們桐子坳短暫休整后繼續(xù)行進。于是桐子坳這片土地就留下了永恒的紅色記憶。

人有祖,水有源,樹有根。瞬間,我腦海中不由得浮現(xiàn)3年前微黨課《點綠成金的“兩山密碼”》里講述的桐子坳脫貧攻堅故事。

過去,這里因為地處偏遠交通不暢,人們思想觀念不夠開放,村集體經(jīng)濟收入為零。全村138戶581人的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3戶177人,是省級貧困村。前些年,當?shù)攸h委政府拉通了桐子坳的道路,引進旅游公司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桐子坳村“兩委”帶領30余名黨員,對民房、農(nóng)田、荒山、溪溝進行統(tǒng)一規(guī)劃與建設。陸續(xù)種植了3000余棵銀杏樹,依托“旅游+公司+農(nóng)戶”發(fā)展模式,全村終于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2024年,桐子坳共接待游客229.24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54643.15萬元。

此時,我心底對桐子坳的牽掛終于一點點地放下了。

此刻,曾魂牽夢繞的這片銀杏林,佇立在巍巍群山之中,徐徐滋生、慢慢綻放、靜靜生長。

責編:王敦果

一審:王敦果

二審:張馬良

三審:周韜

來源:新湘評論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