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鈺 于濤榮 2025-03-04 16:07:44
文/戴鈺 于濤榮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構建適應全媒體生產傳播工作機制和評價體系,推進主流媒體系統(tǒng)性改革”。主流媒體肩負著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體現了我們黨領導和推動新聞傳播的鮮明立場。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切實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主流媒體是新聞輿論工作的主力軍,“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是新聞輿論工作的出發(fā)點與落腳點。
當前,“媒體+大模型”已經進入新聞采編全流程,新聞媒體踐行社會責任的使命,需要積極推動“智能向善”,主動建構黨和人民需要的輿論生態(tài),推動新聞輿論工作成為定國安邦、推動社會進步、守護公平正義的重要力量。
一、價值本位:“以人民為中心”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時代價值
馬克思創(chuàng)辦《新萊茵報》時曾提出,報刊要成為“人民精神的千呼萬喚的喉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針,揭示了新聞傳播活動的客觀規(guī)律,明確了黨和人民新聞事業(yè)的方針原則。在實際的新聞輿論工作中,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最終就是以人民為中心,實現對人的正向引導。“站在人民的立場,表達人民的思想和感情,反映人民的呼聲和愿望”是新聞輿論的價值追求。
(一)“以人民為中心”是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前提與歸宿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聚焦新聞與人民之間的關系,新聞源于人民的活動,新聞報道視角立足于人民主體地位,報道成果服務于人民,這是以人民為中心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的直接體現。
新聞工作的最終服務目標是人民群眾,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是新聞素材的源泉,“人民的信任是報刊賴以生存的條件,沒有這個條件,報刊就會萎靡不振”。因此,以人民為中心是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前提與依靠,堅持正確輿論導向需要保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從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中尋找素材、描繪人民群眾的美好追求,反映人民群眾的意見愿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是以人民為中心最終的落腳點和歸宿,這也是人民的主體地位決定的。新聞輿論引導的主體是人民群眾,將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形成新聞宣傳工作的生命之源、動力之源,讓新聞作品更有生命力、感染力、引導力,更好地服務群眾,引導群眾。
(二)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是“以人民為中心”的方法與依靠
“輿論在分散、自然的狀態(tài)下是無力的,一旦被有效地激發(fā)起來,又可以造成服務于某種目的的行動”。正確的輿論導向可以起到鼓舞人心、凝聚共識的作用,實現對全社會的正向引導。
新時代社交媒體的迅猛發(fā)展沖擊了以傳統(tǒng)媒體主導的輿論格局與生態(tài),一些不良信息在社交平臺四處蔓延,左右社會輿論?!拜浾搶蛘_,就能凝聚人心,匯聚力量,推動事業(yè)發(fā)展;輿論導向錯誤,就會動搖人心,瓦解斗志,危害黨和人民事業(yè)”,當下“意識形態(tài)工作是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習近平總書記用“一項重要的工作”“一件大事”和“五個事關”,重新定位了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性質地位[8]。新聞輿論工作要實現服務黨和政府工作大局全局、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就是生命線和靈魂。在“2·19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新聞輿論工作的“四個牢牢堅持”,為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提供了理論支撐與方法指導。
以人民為中心解決的是新聞輿論工作中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的問題,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解決的是新聞輿論工作的方式與方法問題,二者在實踐層面上相互貫通,辯證統(tǒng)一。
二、媒體踐行:《湖南日報》華容縣抗洪搶險報道的輿論引導
2024年7月5日16時許,岳陽市華容縣團洲垸洞庭湖一線堤防發(fā)生管涌險情。《湖南日報》第一時間聚焦抗洪搶險全過程,以正能量澎湃大流量,打造全媒體傳播矩陣平臺,用主流價值引領網絡空間,構建了向上向善的網絡輿論生態(tài)。
(一)呼應人民需求,為人民群眾提供全面的新聞事實與信息
人民群眾對于新聞的需求是多元且多層次,在新聞報道中,既要在宣傳黨的主張中體現人民群眾視角,也要在反映人民群眾呼聲中展現全局視野;既要保持新聞真實性,準確報道個別事實,又要宏觀把握和反映事件的全貌。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相關地方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要組織力量開展防汛救災搶險工作,及時發(fā)現并第一時間處置險情,確保防汛安全”。這要求地方媒體應隨時跟進防汛救災,及時披露重要信息,服務災情處置。
災情發(fā)生后,《湖南日報》運用全媒體現場報道的方式,由點及面,在數字報刊與新媒體平臺上及時公布救災進展。7月6日,《湖南日報》頭版刊登消息《華容縣洞庭湖一線堤防發(fā)生決堤險情》,首段概括了災情的基本狀況。當日下午,新湖南客戶端在新媒體平臺上傳遞來自湖南省防汛抗旱指揮部的最新消息,“截至6日12時許,堤壩決口寬約220米,垸內平均水深約5米,淹沒面積47.64平方公里(占團洲垸總面積的92.5%,該垸安全區(qū)暫未被淹),洞庭湖與垸內水位落差約0.10米”。報道及時準確地公布了人民群眾所急需了解的災情事實,積極回應群眾的信息關切。
《湖南發(fā)布丨團洲垸需轉移的7680人已全部安全撤離,無人傷亡》《24小時值守!救災醫(yī)療點守護集中安置點人員健康》《南部戰(zhàn)區(qū)空軍700余名官兵馳援岳陽》等相關報道及時提供封堵進展、救災狀況、政府發(fā)布、群眾安置等“第一現場”信息;如《團洲垸,搶險救援力量集結》《華容縣團洲垸安全轉移5755名被困群眾,無一人傷亡——與時間賽跑,為生命護航》等報道,聚焦人民關心的現實問題,及時披露重要新聞事實,讓人民群眾借助全媒體平臺直擊新聞現場。
(二)堅持正面宣傳為主,圍繞人民群眾樹立先進楷模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群眾成為新聞報道的重點,是人民群眾主體性的體現。秉持正面宣傳為主的報道方針,先進楷模的樹立也應當從人民群眾中來,到人民群眾中去,服務人民群眾的需要。
面對決堤突發(fā)重大險情,現場涌現出一批先進典型人物,群體涵蓋受困群眾、志愿人員、武警官兵等?!逗先請蟆?月7日第3版刊登了《“堤在,家就在”》《三進三出,花甲老人協助轉移八名老鄉(xiāng)》兩篇通訊,新聞記者用明快的筆調、樸實的語言描繪了當地群眾投身抗洪救災、營救被困群眾的感人事跡。
《湖南日報》7月9日第3版,采用大篇幅報道了人民軍隊、碼頭工人、教育系統(tǒng)、醫(yī)療系統(tǒng)和返鄉(xiāng)大學生群體的先進事跡,以群像式報道方式呈現了一大批在抗洪救災的過程中做出卓越貢獻的先進典型,塑造了扎根人民、服務人民的典型形象。新湖南客戶端發(fā)布《噓,別打擾他們!武警戰(zhàn)士連續(xù)奮戰(zhàn)四十余小時坐下就睡著》《“放心,我的力氣比你想的大!”華容安置點里有群初中生志愿者》《年近六旬的錢糧湖“守堤人”:我們都在盡全力保衛(wèi)家園》等視頻新聞,深入挖掘先進典型,這些正面典型源于群眾,也讓群眾“零距離”汲取榜樣力量。
(三)連接與互動,構建以人民為中心的話語體系
話語是思想意識的表達形式和呈現方式,人們對于外在事物的認識和接受取決于共情共知的話語認同[10]?!叭嗣裥浴笔邱R克思主義新聞觀最根本的內在屬性,構建以人民為中心的話語體系,能真正闡釋人民思想意圖、反映人民生活狀態(tài)、呈現社會基本風貌、引發(fā)人民群眾的共情。
以“人民為中心”的話語權建構,要充分反映人民的權利需要和利益訴求,不斷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既要在宣傳黨的主張中體現人民群眾視角,也要在反映人民群眾呼聲中呈現全局意識。在華容縣抗洪搶險救災的具體報道中,記者深入群眾一線,從群眾視角記錄抗洪搶險救災現場。例如《湖南日報》7月7日第3版《霞姐,你家一定沒事》,記者蹲守在大堤上細致觀察武警官兵操作各類機械設備運輸石料、封堵潰堤口的情況,同駐守在大堤上的人民群眾充分交談互動,才讓這篇新聞報道更加“接地氣”?!丁安蛔尯⒆觽円蚴転挠绊憣W習”》《安置點的鄉(xiāng)親,“早餐吃了沒”》等報道,記者以對話的方式擬寫標題,以樸實的語言還原安置點真實的群眾生活,借助群眾樂于接受的表達方式結構新聞敘事,用真情實感反映人民群眾的現實需要。
(四)創(chuàng)新融合發(fā)展,提升主流媒體引導力
壯大主流思想輿論,不僅要讓人民群眾“聽得懂”,更要讓人民群眾“傳得開”。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的戰(zhàn)略部署,這意味著主流媒體需要不斷革新新聞敘事方式,用更個性化的視角講好中國故事,以移動化、碎片化、垂直化的思維創(chuàng)作新聞短視頻作品,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賦能新聞視聽呈現方式的創(chuàng)新。
《湖南日報》積極探索典型報道的融合傳播模式,契合移動傳播時代場景化、多元化、社交化的需求,借助融媒體平臺,根據受災群眾安置、災情現狀以及抗洪措施,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直播、短視頻等方式,及時跟進政府發(fā)布的信息,積極發(fā)揮“喉舌”的作用,彰顯黨媒擔當?!逗先請蟆?月8日第2版報道《省政府新聞發(fā)布會就華容團洲垸險情處置情況答記者問》,第一時間為受眾展現了當前的救災實況,將輿論引向眾志成城抗洪救災。新湖南客戶端則從天氣、施工技術等方面,利用系列短視頻科學解釋了為何要繼續(xù)開展封堵作業(yè),有效解答人民群眾的疑問,為支援當地提供便利,為人民群眾提供多元化新聞體驗。
三、思想引領:以共情促共鳴,做大做強主流輿論
強有力的輿論引導能有效地凝聚社會共識,著力提升新聞媒體的輿論引導能力,主流媒體應堅守以人民為中心的核心觀念,構建以共情促共鳴的報道生態(tài),主動把握議程設置,做大做強主流思想輿論。
(一)輿論公信力:事件信息的把關與公開
公開性是新聞的重要屬性,對于人民群眾來說,新聞公開性是公民知情權得以實現的基本保障。輿論公信力體現了人民群眾對黨執(zhí)政能力的高度認同和信任,因此,媒體及時做好突發(fā)事件的信息把關和公開,能有效提升人民群眾的信任度和滿意度。
災情發(fā)生時,虛假信息易于在互聯網上流傳,容易帶偏社會輿論,危害社會穩(wěn)定。主流媒體需要通過發(fā)布正面信息幫助社會公眾梳理和排解不良情緒,引導準確辨別網絡輿論中的虛假與不良信息,增強社會正能量和向上向善的力量。輿論公信力的核心在于“信”,警惕不良輿論影響主流媒體公信力,一是要把好信息的“時間觀”和“準確觀”,針對不實信息,及時進行澄清,積極引導社會輿論;記者在一線采訪時應當仔細甄別各類信息,確保傳回的信息及時、真實、準確、可靠。二是做好信息“公開與透明化”。媒體在促進信息公開和雙向流動、進行輿論引導和風險教育、提高公眾的風險認知能力和辨別理性等方面具有顯著優(yōu)勢。這就要求主流媒體隨時跟進政府等社會力量的信息,對搶險救災進行全方位報道,準確地公開災情及救災信息,滿足群眾的知情權,為人民群眾提供信息指導。
(二)輿論共情力:側重人性化的撫慰與傳達
主流媒體輿論引導的核心原理在于打造“共情”平臺,與群眾情緒“交流”,與社會輿論“對話”,才能把準民情的脈搏。團洲垸決堤成功封堵,當地村民是重建家園還是易地搬遷,急需社會力量給予援助。面對這一情形,媒體報道應當深入人民群眾,合理處理報道的節(jié)奏與分寸,既要關注災情事實的報道,也要側重疏導當地群眾的情緒。
例如,在《“安置點的服務很貼心!”》一文中,記者詳盡報道了當地村民在安置點領取各類保障物資的情況,“團北村的來這邊登記”“還有沒吃晚飯的嗎,沒吃飯的往這邊來”“學校做了充分的準備,所有的學生宿舍都騰了出來,專門安置受災群眾”,這些生動可感的細節(jié)和故事側重于當地的人民群眾以及救援人員如何互幫互助,攜手渡過難關,將輿論引導注入人民情懷,這樣新聞才會直抵人心,贏得民心。
(三)輿情引導力:構建和諧社會的穩(wěn)定劑
主流媒體是政府與人民群眾之間連接的橋梁和紐帶,以權威信息調控負面社會情緒和輿情走向,糾偏網絡錯誤思潮是媒體應當肩負的社會責任。突發(fā)事件爆發(fā),無論是當地的人民群眾還是其他地區(qū)的群眾,生活與工作的信心難免會受到影響;倘若受到負面的輿論影響,恐慌與不安的情緒一旦被放大,全社會的信心都會受到影響。但在輿論傳播的過程中,如果處理方式得當,新聞報道可以緩解這些消極情感和情緒,從而產生積極的傳播效果。
中國正從網絡大國向網絡強國闊步邁進,網絡“流量”越大,媒體責任越大。主流媒體作為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排頭兵,應當幫助災區(qū)人民乃至其他地區(qū)受眾重拾信心,引導人民投身搶險救災和災后重建工作,為化解危機發(fā)揮新聞輿論的作用。一要充分發(fā)揮“耳目喉舌”作用,挖掘搶險救災和災后重建的新聞素材,鼓勵受災群眾,引領外界輿論;二要精準研判找癥結,通過采訪行業(yè)專業(yè)人士,了解處理方法,為問題解決建言獻策;三要搭建信息溝通橋梁,聚焦現實需要和群眾關切傳遞信息,引導社會力量投入災區(qū),從全社會層面構建信心和支撐。
四、結語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黨領導的新聞事業(yè)的“靈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山無脊梁要塌方,人無脊梁會垮掉。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挺起精神脊梁?!蔽覈谝灾袊浆F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yè),主流媒體在助力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中,應當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貫穿于新聞報道的全過程,以人民立場為前提和歸宿,始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提升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力與公信力,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征途中守住思想輿論文化陣地。
【本文系湖南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HNJG-20230352)研究成果】
(作者戴鈺系長沙理工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于濤榮系該院新聞學專業(yè)本科生)
摘自《華聲·傳播觀察》
責編:羅嘉凌
一審:黃帝子
二審:蘇露鋒
三審:黃柏禹

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湖湘情懷,黨媒立場,登錄華聲在線官網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轉載須注明來源、原標題、著作者名,不得變更核心內容。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