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足跡里的幸福中國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2025-03-05 06:45:02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璐 李杰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楊鈮紫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蹇勇德 李欣瑤 石丹丹 吳東澤 薛 硯 彭雯 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李靜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記者 陳志遠 潘園園 蕭鎮(zhèn)平

2024年,習近平總書記先后赴天津、湖南、重慶、山東、甘肅、福建等國內12個省區(qū)市和澳門特別行政區(qū)考察調研。足跡所到之處,每一步,都是深情的牽掛;每一步,都是“人民至上”的溫暖。

全國兩會前夕,湖南日報與甘肅日報、重慶日報、福建日報聯動,分別派出記者,沿著習近平總書記足跡,來到湖南常德河街、重慶九龍坡區(qū)民主村、甘肅蘭州、福建漳州澳角村蹲點采訪,帶來非遺傳承、生態(tài)保護、基層治理、鄉(xiāng)村振興等方面的新面貌、新氣象,見證幸福中國的生動面貌。

1 常德河街:

一條街“點燃”一座城

早春,穿紫河畔,夜色下的常德河街華燈璀璨,熱鬧非凡。

沿街的特色小吃,色香味俱佳,讓人垂涎欲滴。臨街商鋪的文創(chuàng)產品,琳瑯滿目,游客愛不釋手。非遺展館里,精彩演出輪番上陣,掌聲如潮。

湖南常德河街城墻上的母女情。印葛生 攝

202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常德考察的第一站就來到常德河街。從特色美食到非遺技藝,從歷史文化街區(qū)修復利用到城市水環(huán)境綜合治理……總書記一邊走、一邊看,一路交流、一路叮嚀?!俺5率怯形幕瘋鞒械牡胤?,這里的絲弦、高腔、號子等要以適當載體傳承好利用好,與時俱進發(fā)展好?!?/p>

留住文化根脈,守住民族之魂。一年來,常德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加快推進常德河街歷史文化街區(qū)建設。如今,常德河街非遺展演輪番亮相,處處迸發(fā)著勃勃生機,一條街“點燃”了一座城。

“太好聽了!老祖宗的快樂,我知道得太晚了!”3月1日,常德市非遺活動月在河街啟幕。婉轉悠揚的常德絲弦、韻味獨特的常德花鼓戲、高亢激昂的常德高腔等非遺表演,讓游客直呼過癮。木雕、麻質畫等非遺代表性項目傳承人現場教學,吸引游客上手體驗非遺魅力。常德米粉、擂茶、缽子菜等特色美食飄香,讓各地游客大飽口福。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常德河街后,潘氏藝術木雕傳承人潘能輝的工作室“火”了,不少游客慕名前來。3月2日,潘能輝一邊整理巨型木雕《湘行散記》圖稿,一邊告訴記者,木雕藝術品越來越受游客的歡迎,不僅在國內市場備受青睞,還遠銷馬來西亞、新西蘭等地。

“常德是個好地方喲伊兒喲伊兒喲……”春光明媚,正是踏青賞景好時節(jié)。3月1日,常德絲弦傳承人張?zhí)m像往常一樣,在河街唱起《常德是個好地方》。聽到導游介紹“這是總書記看過的節(jié)目”,游客從四面八方圍了上來。

張?zhí)m興奮地告訴記者,常德絲弦得到市場認可,外出表演機會越來越多,往年展演80多場,去年展演近200場?!拔視殉5陆z弦傳播到更多地方,讓更多人感受到這份非遺藝術的魅力與力量?!?/p>

為了促進非遺保護和傳承,2024年3月以來,常德制定出臺系列文件,強化非遺元素,規(guī)范入駐常德河街的非遺代表性項目,打造常德河街非遺新場景、新業(yè)態(tài),并逐步與穿紫河沿線街區(qū)聯動發(fā)展。

目前,常德河街已有擂茶、麻質畫、傳統(tǒng)熏香等75個非遺代表性項目入駐。鴛鴦走馬樓展出10個常德本土非遺代表性項目和百余件非遺文創(chuàng)產品,并開展澧水船工號子、常德絲弦、常德高腔等非遺代表性項目常態(tài)化展演。同時,潮汕英歌舞、川劇變臉、火壺等全國其他省份非遺代表性項目也走進常德河街,與游客見面互動。常德河街已成為全國知名的非遺街區(qū)、文化旅游目的地。

據統(tǒng)計,2024年3月20日以來,常德河街共接待游客1300多萬人次,同比增長278%;營業(yè)額9.86億元,同比增長282.52%。今年春節(jié)假期,常德河街最高單日接待游客達20萬人次。

2 重慶九龍坡區(qū)民主村:

游攤有了固定的“家”

民生改善,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2024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考察看望九龍坡區(qū)謝家灣街道民主村社區(qū)居民時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中國共產黨要做的事情就是讓老百姓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在重慶九龍坡區(qū)民主村,幸福被具象化。

重慶市九龍坡區(qū)謝家灣街道民主村社區(qū)。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李雨恒 攝

2月24日早上9點,補鞋匠黃德軍準時來到九龍坡區(qū)謝家灣街道民主村社區(qū)居民樓旁一棵大樹下的“小黃皮匠坊”,開始張羅擺放錐子、線團、膠水、磨刀石等工具,希望新的一周生意蒸蒸日上。

“小黃,最近生意如何?我來擦鞋子?!焙芸禳S德軍迎來第一單生意,他一邊擦鞋,一邊與老顧客張大叔聊起天來。

“在民主村補鞋二十多年,終于有了自己的攤位,我現在干得安心,干得開心!”看著眼前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的攤位,黃德軍難掩內心的興奮。

今年40歲的黃德軍從小跟著父親學修鞋,以前一直在建設廠門口附近補鞋,隨著城市建設變遷,他們的攤位逐漸成了“游攤”,經常被趕來趕去。

“那時我們沒有固定攤位,小區(qū)門口、商場門口都擺過,撐把遮陽傘擋不了風也遮不了雨,傘都弄壞了好幾把?!敝v起過往經歷,黃德軍感慨不已。

同為社區(qū)一分子,很多像黃德軍一樣的手藝人用雙手辛勤勞作,卻沒有一個遮風擋雨的地方可以立足。

“這些有手藝的師傅在民主村待了半輩子,不能讓他們沒有安身立命之所,社區(qū)治理必須考慮他們的需求?!泵裰鞔迳鐓^(qū)黨委書記伍成莉稱,從2023年開始,九龍坡區(qū)城市管理局與民主村社區(qū)聯動召開座談會協(xié)商,最終決定利用社區(qū)角落空地打造“惠民巧匠坊”,免費提供給手藝人們使用。

記者在“惠民巧匠坊”看到,這里占地不大,20余平方米,設有配鑰匙、修鞋、理發(fā)等攤位。社區(qū)特意將鞋匠鋪、換鎖鋪等老手藝、老營生保留下來,有效整合進“惠民巧匠坊”,不僅方便社區(qū)居民的生活,更承載了一份往日歲月的親近感。

2023年夏天,黃德軍把小攤正式搬進“惠民巧匠坊”,至此再也不用打“游擊戰(zhàn)”。除了春節(jié)假期,他幾乎每天都會出攤。前幾日還未返工,就有老顧客打電話詢問何時開門,生意越來越好,心情自然跟著好起來。

和黃德軍一樣,51歲的修理師傅宋義平曾經也是風吹日曬擺游攤,得知社區(qū)要打造“惠民巧匠坊”,他第一時間報了名。干了30多年修理,宋義平終于有了自己的固定攤位“宋哥愛修理”。今年春節(jié)期間他沒有外出,只要顧客打電話就上門服務。

“政府不收我們租金,水電費也免了,我們更應該加把勁兒干!”宋義平告訴記者,現在心里特別踏實,不僅收入增加了,而且有了被認可的自豪感和獲得感。

3 甘肅蘭州:

黃河將來會更美

黃河寧,天下平。

2024年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黃河蘭州中山橋段考察。他沿濱河步道察看,聽取黃河生態(tài)保護情況介紹。習近平總書記對在場的干部、群眾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蘭州是唯一一個黃河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大家要心懷感恩,人人參與、人人盡責,共同保護好黃河,讓母親河永續(xù)惠澤子孫后代。

黃河蘭州段由西固區(qū)達川鎮(zhèn)入境,自西向東穿城而過,至榆中縣青城鎮(zhèn)出境,全長150.7公里,300多萬蘭州人傍水而居。

守護黃河安瀾,蘭州責任重大。

黃河流經甘肅瑪曲縣的七仙女峰景區(qū)?,斍h融媒體中心記者 楊平 旦知刀吉 攝

近年來,蘭州市緊緊圍繞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加大生態(tài)保護修復力度,探索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資源高效利用、水生態(tài)明顯改善的集約節(jié)約發(fā)展之路。

2024年,蘭州市七里河安寧污水處理廠改擴建項目正式對外開放。地下是污水處理廠,地上是蘭州水生態(tài)科普公園,這樣的設計吸引眾多市民前往“打卡”。

“我們采用了先進的深度處理技術,將水和細菌、微生物、懸浮物等雜質徹底分離,使污水由濁變清并且直接達到城市再生水標準,可以有效減少該段黃河水中污染物含量?!敝行怒h(huán)境技術(蘭州)有限公司總經理謝開玉說。

讓一泓清水入黃河,健康的支流尤為關鍵。

湟水河是黃河的一級支流,在蘭州市紅古區(qū)與大通河交匯,兩河交匯處,人們稱作“兩河口”。一邊是青海省民和縣,一邊是甘肅省蘭州市紅古區(qū)。過去,這片區(qū)域是河灘地,左岸沒有護堤,汛期經常被淹,久而久之變成了鹽堿地、爛泥灘、垃圾坑,水生態(tài)環(huán)境差,防洪防災壓力大。

2022年開始,蘭州市重點組織實施了湟水—大通河交匯段生態(tài)環(huán)境綜合治理項目,深入開展生態(tài)基底修復。2024年9月,這一綜合治理項目基本完工,一條開放融合、舒適通暢、安全韌性的濱河綠廊正式向社會開放,生態(tài)護岸和邊坡治理保障了防洪安全,兩岸泥沙也不會裹挾著涌入河流,進而流入黃河。

現如今,沿著生態(tài)廊道一路前行,既能感受河流的壯麗,也能欣賞濕地風光,遠處嬉戲的水鳥為這里增添了幾許生趣。這項生態(tài)治理工程,不僅惠及母親河,也為當地居民留下了一處放松身心的好去處。

守護黃河安瀾,始于黃河,卻又不止于黃河。

蘭州市紅古區(qū),黃河一級支流湟水河的流經地。地處紅古區(qū)西北部的窯街,曾是甘肅省重要煤炭生產基地。這里因煤而興,生態(tài)環(huán)境也為煤所困。

2011年,國家發(fā)改委批復紅古區(qū)為資源枯竭型經濟轉型城市,2013年紅古區(qū)政府決定實施窯街沉陷區(qū)生態(tài)治理工程,徹底治理恢復窯街生態(tài)環(huán)境。2014年開始,這里開始了長達10年、共分為6期的生態(tài)治理工程。

10多年過去,一大片灰塵漫天、煤場林立的采煤沉陷區(qū)早已變了模樣,取而代之的是為生態(tài)治理種下的2000多畝林木?,F在,站在窯街采煤沉陷區(qū)治理后修建的觀景臺上極目眺望,成片林地在微風下搖曳生姿。

如今,全面推進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的“蘭州答卷”正在徐徐展開,這座被黃河滋養(yǎng)的城市,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守護大河安瀾,實現著城與河的“雙向奔赴”。

4 福建漳州澳角村:

做好鄉(xiāng)村全面振興“?!钡奈恼?/strong>

福建漳州市澳角村,三面環(huán)海,向海而生,也因海而興。

202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澳角村考察??吹洁l(xiāng)村發(fā)生巨變,總書記深感欣慰,他鼓勵大家說:“村級黨組織要發(fā)揮火車頭作用,帶領鄉(xiāng)親們做好‘?!奈恼??!?/p>

“?!钡奈恼伦龅迷趺礃樱堪慕谴逵钟心男^斗故事?兩會前夕,記者來到這里尋找答案。

傍晚的澳角漁港,咸濕的海風中彌漫著濃郁的煙火氣息。伴隨著悠揚的汽笛聲,一艘艘漁船滿載而歸。漁民們忙碌地將斗鯧魚、巴浪魚、蝦蟹等漁獲搬運至碼頭,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福建澳角村碼頭堆滿漁獲。 歐東茵 攝

今年54歲的澳角漁民沈志超在海邊長大,15歲便開始捕魚,經歷了從“竹排捕魚”到“木船捕魚”再到“鋼船出?!钡牟煌瑫r代?!艾F在的鋼質漁船馬力強勁、航行平穩(wěn)、抗風浪能力出色,出海捕魚安全許多,漁獲也比木船時翻一番。最少的一趟有兩三噸,最多的一趟可達10多噸?!闭劦綕O獲滿艙的幸福,沈志超深有感觸。

“85后”許玉冰是土生土長的澳角人,大學畢業(yè)后曾在深圳一家公司任職,那時的他是一名西裝革履的商務白領。2012年,他選擇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投身鄉(xiāng)村振興,成為一名澳角“新農人”。

當時,許玉冰父親創(chuàng)辦的水產品加工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陷入瓶頸。接到父親的“江湖救急令”后,許玉冰毅然辭職返回家鄉(xiāng)。他憑借大學所學的市場營銷知識,對企業(yè)進行全面改革,果斷脫離海產品粗加工的低附加值領域,轉向水產品精深加工的新賽道。

在許玉冰的帶領下,公司開發(fā)出的巴氏蟹肉罐頭,填補了市場空白,產品暢銷歐美國家,單款產品年銷售額破億元。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農村電商在澳角村迅速興起。許多青年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者抓住機遇,投身電商領域?!?0后”吳彬便是其中一位,他與同伴陳秋桐創(chuàng)建新農人漁民阿彬視頻號和抖音號,圍繞海鮮烹飪、漁民生活、鄉(xiāng)村文化等主題,拍攝了上百條接地氣的優(yōu)質視頻,收獲粉絲好評。

“目前,澳角村共有117家電商企業(yè),電商產業(yè)人才500多名,去年電商銷售額達3.5億元?!眳潜蛘f,借助互聯網,澳角村的海鮮“游”向千家萬戶的餐桌。

澳角村三面環(huán)海,自然風光旖旎,海面上龍、虎、獅、象四座小島嶼形態(tài)逼真,組成了奇妙的“海上動物園”,擁有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

做好“?!钡奈恼拢速u海鮮,還能賣海景。

如何讓澳角文化走出去,讓游客走進來?近年來,澳角村大力開展環(huán)境改造和生態(tài)提升工作:劃分片區(qū),建設垃圾驛站,加強保潔隊伍建設,實行“門前三包”和入戶收集垃圾制度,確保垃圾日產日清;積極發(fā)動群眾整治海漂垃圾和生活垃圾。

短短幾年時間,澳角村脫胎換骨,先后獲評“全國最美漁村”“福建省金牌旅游村”等榮譽稱號,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漁村,越來越多的漁民吃上了“旅游飯”。

2024年,澳角村社會總產值達15.5億元,村集體經濟收入248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萬元?!耙院Ed村、以海強村”的夢想照進了現實。

責編:周秋紅

一審:胡澤匯

二審:彭彭

三審:趙雨杉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