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 2025-03-08 10:46:31
文|劉瀚潞
橘子洲頭悄然藏起一方時空宇宙,湖南博物院化作神秘的穿越隧道,商場成了燒腦的推理劇場——這些年,長沙的文化新空間在城市脈絡間次第綻放。
《恰同學少年》讓觀眾與百年前的湖湘青年“同窗共讀”,《花開橘洲·江天暮雪》在橘子洲展開“宋韻畫卷”,《新劉海砍樵》讓花鼓戲化身“國風幻境秀”,在《瘋狂理發(fā)店》《瘋狂星友團》中觀眾成了劇中人,笑工場的相聲演員打著快板唱起了RAP,湘江劇場里《聶小倩》讓古典文學折射出賽博朋克的張力,笑嘛脫口秀敞開舞臺歡迎觀眾席的“策神”來段開放麥……
一個個新空間、一場場創(chuàng)意秀,如同“文化魔方”,把湖湘文化、歷史IP、科技賦能、市井煙火等多面組合,重構長沙的文旅基因。
它們突破鏡框式舞臺的物理限制,將商場、古建、廠房、街區(qū)等城市空間轉化為沉浸式劇場,以 “無界敘事”消解了觀演距離,讓藝術融入日常生活場景,創(chuàng)造出“處處皆劇場”的城市文化氛圍。
它們盤活城市閑置資源,帶動“演藝+商業(yè)”“演藝+旅游”等復合業(yè)態(tài),形成文化消費閉環(huán),在空間褶皺里上演資產(chǎn)增值的魔術,催生城市經(jīng)濟新增長點。
它們?yōu)樗囆g創(chuàng)作提供實驗場域,扎根社區(qū)、商圈、景區(qū),以更輕盈的姿態(tài)融入市民生活,借助新形式實現(xiàn)年輕化傳播,讓街角巷尾有邂逅藝術的驚喜。
蛇年春晚,徐浩倫、譚湘文火了。有網(wǎng)友說,他們一開口身份證就掉了,長沙塑普太韻味了!更多網(wǎng)友說,看他們的表演,想起了大兵。甚至有網(wǎng)友,買了車票到長沙,沖進“笑工場”,要看大兵。
“看大兵很貴呢,票價比我們高三倍。”2月27日晚,湖南大劇院四樓“笑工場”的演出上,著名相聲演員、笑工場現(xiàn)任CEO熊壯如此調侃。

當晚的觀眾里有許多慕名而來的外地游客。
他們或許不知道,這間看似不大的“笑工場”,是湖南歷史最悠久的本土相聲喜劇廠牌。
2009年,當長沙歌廳文化式微、相聲青黃不接時,著名相聲演員大兵帶著一群有情懷有理想沒收入的相聲演員,在坡子街湘江劇院,為笑工場扎下第一根錨樁。
16年來,笑工場一路“闖關”,當起了“相聲特種兵”,搬了9次家,從湘江劇院到紅色劇院,從漁人碼頭到省文化館,從天心閣劇場到新湖南大廈,最終落戶湖南大劇院。與觀眾相會的地點在變,快樂依舊不變。
如今,每周四、五、六,“笑工場”在湖南大劇院準時亮起紅幕布——這里沒有熒光棒應援,有塑料普通話的爆笑轟炸;這里不賣偶像周邊,專售“笑到假牙脫落險”。
2月27日正值工作日,夜晚,小小的劇場里,觀眾坐得緊湊。近2個小時的演出,六組相聲演員輪番登場,臺上臺下樂作一團,混著普通話和方言的嬉鬧聲織成一張細密的網(wǎng),兜住了城市的煙火氣。
笑工場的表演,料很足。相聲、小品、彈詞、快板、雙簧……應有盡有。傳統(tǒng)相聲的嚴謹結構混搭上了現(xiàn)代的潮流元素,“90后”“00后”演員將RAP節(jié)奏注入傳統(tǒng)貫口,用街舞活化捧哏藝術,讓年輕觀眾也愛得不行。長沙方言和普通話隨機切換,本土觀眾倍感親切,外地游客也能輕松理解笑點。
笑工場的段子,接地氣。在“廣告”里插播“電臺節(jié)目”的橋段設計,諷刺公共空間的信息泡沫蓋過深度內容的表達。“問題學生”面對老師時的厭學情緒和答非所問,令觀眾捧腹大笑,又自然而然地聚焦到留守兒童成長中的不易與困境。壓軸節(jié)目里,演員與外地游客和本土觀眾互動,一段“現(xiàn)掛”既輕松幽默地介紹地域文化,又拉近與觀眾的關系,映照湖南“策”文化、“逗霸”文化和市井文化的鮮活靈魂。
相聲是老傳統(tǒng)了。遇上新的時代,笑工場使出了十八般武藝,用“集裝箱”裝包袱,讓觀眾笑出八塊腹肌——聚焦地域生活細節(jié),通過微觀敘事引發(fā)共鳴;用方言詞匯作為笑料載體,強化本土觀眾的歸屬感,又以陌生化效果激發(fā)外地觀眾的興趣;吸收滑稽戲、獨角戲、脫口秀、漫才等元素,強化“演”的比重,增強戲劇性。
暮色漫過湘江時,舞臺上的好戲散場。剛在笑聲中釋放焦慮的觀眾,在笑聲里窺見的,何嘗不是自己與現(xiàn)實的相互裹挾、共同前行。街邊霓虹與招牌連成一片,夜已深,歡笑不打烊,手機里笑工場出品的《哈利油傳》繼續(xù)播放。生活本就是冇得劇本的相聲,無論情節(jié)如何走向,總有捧哏把你接住。
責編:劉濤
一審:劉瀚潞
二審:曹輝
三審:楊又華
來源:湖南日報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