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2025-03-10 15:35:17
文|李榮仁
蓼水發(fā)源自雪峰余脈,在綏寧七坡山皺褶里聚起第一滴淚。這條曾經(jīng)載走千萬根杉木的河流,也載走了父親的青春。
一、肩扛日月
春汛總在清明后漫過湘西南。
當我站在李熙橋頭,看蓼水裹挾斷枝奔涌時,恍惚望見1975年的漩渦——從洛山放排下來的父親佝著脊梁,在激流中死死攥住木排。那根油亮的櫟木“師傅”,終究敵不過水妖的撕扯,化作黑蛟遁入河心。
“伐木人的命,系在棍尖上?!?
于扛木之人,一根別肩棍在手中,如添一臂,似伴一人,山民尊之為“師傅”。一根別肩棍,擔起父親一生的勞作。父親跪在大隊采育場的泥地里喃喃。這根Y形櫟木是他的“師傅”,也是他用三斤桐油、七個晨昏打磨的杰作:凹槽貼合肩骨,分叉卡住原木,握柄纏著妻子編的苧麻防滑帶。深山里,幾百斤杉木壓著棍身吱呀作響;險灘中,它是丈量生死的浮標。
新棍需取雷擊木。父親在棒木山守了三天才等到雷雨,焦黑的櫟樹芯最抗蛀。他跪著刨了整夜,掌紋被樹脂黏成地圖。完工那日,棍身刻了三道凹痕——我們兄弟的生肖暗符,如三枚釘子楔進命運。
失棍那夜,母親說父親在堂屋枯坐到雞鳴。
灶臺上棉球蘸油的劃痕,竹篾墻透進的月光,都在質(zhì)問這個瘦小男人:三張口等著喂食的家庭,怎容得支柱傾倒?直到晨光染紅辣蓼,他忽然劈開屋后老櫟——新棍誕生的刨花里,藏著湘西漢子最硬的骨頭。
二、弦奏春秋
暴雨總在琴聲里狂奔。
當《二泉映月》從霉?jié)竦哪敬皺魸B出時,鄰家賭桌上骰子會暫歇。油燈將父親剪影投在板壁:拉弓的手掌結(jié)滿繭痂,琴筒震顫著松脂味的嘆息。
這把蛇皮二胡原是采育場的年終獎。那年父親多扛了三百根杉木,場長從縣城捎來舊琴。母親為此哭了一宿——她本盼著能換半袋鹽。弦索在歲月里浸成琥珀色,就像他總藏在枕下的《小說選刊》——某頁還夾著1977年冬的火車票。
那年冬天雪落得早。
帶著我從祁東探望伯父回來的父親攥著東安站臺票根,把恢復高考的消息烙進瞳孔。歸途三十里黃茅嶺山道上,他的布鞋在積雪里踩出火苗:“三兒中必出倆大學生!”臘月琴聲從此變了調(diào)性,《映山紅》摻著鋸木場的松香,在我的大學通知書抵達那夜炸成滿天星。
1982年春,知識分子歸隊的政策風吹進雪峰山。公社中學莫校長翻出父親泛黃的學籍檔案:綏寧一中49屆畢業(yè)生,數(shù)學滿分,語文全縣第三。校長舉著紅頭文件翻到黃洋坪:“落實政策了!你該去教書了!”
父親卻盯著屋檐下晃悠的“師傅”——這根扛過十萬斤杉木的櫟木棍,此刻在春風里微微發(fā)顫。
捏著月薪27.5元的入職通知單,父親的手指劃過曬場堆著的三擔松油——那是我們一個月的伙食費與本子錢。梁上懸著的賬本簌簌作響:大弟欠學費5元,我的住宿費還差生產(chǎn)隊32個工分。討債人臘月踏破門檻,父親把"師傅"橫在門前,從貼胸口袋摸出煙盒紙:“黃洋坪代銷店30元,街上中正18元7角,鹽井老根23元……”聲音像拉斷的琴弦。最后他抓起斧頭劈向柴堆:“去不了學校就上山去!”
“拉琴人心里得有光。”
他臨終前摸著褪色的琴筒對我說。那些年在油燈下翻爛的《唐詩三百首》,在田埂上背的英語單詞,原是父親替我們提前馴服了黑暗。
三、蓼莪書
辣蓼又紅時,我?guī)е摴P重返水岸。
父親筑的木屋正在坍圮,唯有他手植的野蓼愈發(fā)茂盛。這種被《詩經(jīng)》哀嘆的“匪莪伊蒿”,在湘西南成了另類圖騰——越是貧瘠的灘涂,越要開出血色鋒芒。
他走時枕邊存折有零有整:貳萬柒仟叁佰元。這個用“師傅”丈量過每一分錢的男人,在1998年中秋燒掉了所有借據(jù)——灰燼飄向蓼水那夜,他第一次拉起了《良宵》。還最后一筆債那日,父親特意換了中山裝。信用社柜臺前,他掏出縫在內(nèi)兜的布包:零票裹著二百斤冬筍錢,硬幣粘著三十車木材款。當會計撕碎借條時,父親忽然劇烈咳嗽——那些年扛木落下的肺病,此刻都咳成了碎紙片。
二弟接到政法大學錄取通知那天,父親在木屋梁上系了紅綢——那是他放排時保命的吉祥帶。如今紅綢正在我女兒的書包里,陪她走進師大圖書館。
夏日清晨,因崗位異動,面臨挑戰(zhàn),感責任在肩,前路崎嶇,遂于蓼水畔獨行,循父親放排舊跡沉思。
公文包里的“棍”忽然發(fā)燙。
審批文件上的簽章,是新時代的櫟木紋;深夜爬格的沙沙聲,接續(xù)著四十年前的琴韻。父親不知道,他教我的生存美學正在進化:在脫貧攻堅表冊里核算春風,用鄉(xiāng)村振興藍圖畫圓月亮。
蓼水湯湯,有棍影橫渡滄桑。
那些沒說完的話,都藏在今年新寫的詩里:
父親的遺產(chǎn)
他留給我一根會發(fā)芽的棍
在混凝土叢林里長出年輪
每當鍵盤敲擊成濤聲
就聽見櫟木的年輪里
有琴弓拉動山河
上個月在邵陽修繕古琴時,我竟在斷紋里看見父親的手繭。那些他打在“師傅”上的桐油,原是三千年漆藝的余韻;而那些淹沒在采育場里的《二泉映月》,何嘗不是《流水》的民間變奏?
蓼水東去,琴棍西來,匠魂從未失傳。
責編:胡雪怡
一審:胡雪怡
二審:曹輝
三審:楊又華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我要問